劉鐵成 馬琳 譚洪臣 王燕妮
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與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性分析
劉鐵成 馬琳 譚洪臣 王燕妮
目的 分析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與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性。方法 以2016年1—6月的321例患者為觀察組,另外選擇2015年6—12月的315例患者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輸液方式治療,觀察組采用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方式治療,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結果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重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低于對照組(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能夠有效降低藥物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嚴重程度,提升治療安全性。
首劑用藥;緩慢滴注;藥物不良反應
靜脈輸液是對患者展開治療的一種最基本方式[1],具有起效快、操作方便等優(yōu)勢,但是輸液的藥物種類繁多,很容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從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影響治療效果。有研究指出首劑用藥緩慢滴注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嚴重程度,提升治療輸液安全性。我院在2016年1月開始在在輸液當中采用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做以下分析。
以2016年1—6月實施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的32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其中男173例,女148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9.56±6.72)歲;另外選擇2015年6—12月采用常規(guī)輸液方式的315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168例,女147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8.86±6.37)歲。兩組患者在例數(shù)、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2]:(1)在我院接受輸液治療的患者;(2)患者對所使用的治療藥物沒有過敏史;(3)不合并有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史的患者;(4)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有精神障礙疾病或精神疾病史的患者;(2)排除不愿意接受研究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輸液方式進行輸液,患者入院后與患者進行交流,詢問患者的疾病狀況、過敏史、身體狀況等,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患者的疾病情況合理選擇穿刺血管進行穿刺輸液,將輸液速度調(diào)整到正常范圍內(nèi)。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對輸液進行調(diào)整。在患者首劑用藥時減緩藥物滴注速度,保持緩慢滴注,平均速度約為每分鐘30滴。觀察患者的反應情況,如患者沒有明顯的身體不適則根據(jù)患者的年齡、病情及自身耐受能力水平對輸液速度做出調(diào)整。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
不良反應判定標準[3]:(1)患者在輸液后的合理時間內(nèi)發(fā)生不良反應;(2)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臨床癥狀符合所用藥物不良反應的實際情況;(3)停藥后患者的不良反應明顯改善;(4)找不到患者所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其他解釋。符合以上四個標準則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為陽性,否則為陰性。不良反應的輕重程度判定:患者的不良反應隨著輸液結束而消失,則為輕度;在輸液結束后患者的不良反應沒有消失,需要對患者進行對癥下藥處理則為重度不良反應。
對于兩組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使用(%)表示,對兩組的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98%(16/321),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40%(17/31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輕度不良反應11例(3.4%),重度5例(1.6%),對照組輕度6例(1.9%),重度11例(3.5%),兩組重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65,P<0.05)。
靜脈輸液治療能夠快速將藥物輸入到患者體內(nèi),緩解患者的病情,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靜脈輸液藥物會對患者的靜脈造成嚴重刺激,一旦輸液速度過快,患者無法承受就會引發(fā)多種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影響患者的各項生理功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4]。
我院在2016年1月開始在對患者進行輸液治療時采用首劑用藥緩慢滴注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是指按照正常的藥物使用方法及劑量使用藥物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或預防疾病過程中,患者發(fā)生與治療預期目的不相符合的有害反應[5]。主要可以分為A、B兩類,其中B類不良反應在臨床當中尤為多發(fā),主要為變態(tài)反應和過敏反應。臨床中為預防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一個主要方法為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對患者進行試敏,對患者注射少量的藥物來觀察患者的反應狀況[6]。為了降低和減輕靜脈注射過程中患者的不良反應,利用試敏原理在首劑用藥時采用緩慢滴注的方式觀察藥物注入到患者體內(nèi)后患者的實際反應情況,并根據(jù)患者的反應情況對患者的輸液進行調(diào)整,如發(fā)現(xiàn)患者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則立即終止治療,若患者沒有發(fā)生不良反應則將輸液速度調(diào)整至合理水平[7]。這種方法有利于盡早發(fā)現(xiàn)藥物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從而將不良反應對患者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有效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首劑用藥緩慢滴注并不會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藥物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不會因為劑量的變小而消失,只是程度水平會降低,避免大量藥物在短時間內(nèi)進入患者體內(nèi)引發(fā)嚴重的不良反應[8]。
研究中采用對照分析方式研究首劑用藥緩慢滴注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發(fā)現(xiàn)重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提示首劑用藥緩慢滴注方式更安全。
綜上所述,對輸液治療的患者采用首劑用藥緩慢滴注能夠有效降低藥物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程度,效果顯著。
[1] 馮強,黃惠紅,朱婷婷. 中藥注射劑溶媒類型、滴速與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相關性分析[J]. 河南中醫(yī),2015,35(12):3200-3202.
[2] 趙蕾. 唑來膦酸注射液治療絕經(jīng)后骨質(zhì)疏松癥所致不良反應及相關因素分析[J]. 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6,18(2):116-120.
[3] 萬宇,王輝,張菡,等. 參麥注射液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不良反應的回顧性研究[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10):1627-1629.
[4] 袁春美,蔣映. 我院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及預防建議[J]. 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6(16):86.
[5] 高志華. 唑來膦酸治療骨質(zhì)疏松癥的不良反應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 中國藥業(yè),2016,25(10):38-40.
[6] 趙國堯. 替加環(huán)素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老年危重癥患者臨床研究[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0):119-121.
[7] 史桂玲,李春霞. 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與藥物不良反應關系的探討[J]. 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5(8):56-57.
[8] 曲曉文. 藥物不良反應與不合理用藥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0):153-15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itial Slow Drop and Drug Adverse Drug Rea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LIU Tiecheng MA Lin TAN Hongchen WANG Yanni
Adverse Reaction Of fice, Tonghua Institute of Food and Drug Control, Tonghua Jilin 1340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itial slow infusion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Methods321 case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other 315 cases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infusion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initial treatment of the first dose of slow infusion, two groups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severity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but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6%)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The initial slow infusion of the first dos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everity of drug induced adverse reactions 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the first drug; slow infus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472
A
1674-9316(2017)17-0081-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7.044
通化市食品藥品檢驗所藥檢所不良反應辦公室,吉林 通化1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