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慶 茅群霞 吳尚純 尹 叢 程 峰*
1.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北京,100081);2.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調查研究·
研究與開發(fā)對改善基本醫(yī)療產品可及性的作用
——以中國的避孕節(jié)育產品和適宜技術研發(fā)為例
劉 慶1茅群霞1吳尚純1尹 叢2程 峰2*
1.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北京,100081);2.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目的:探討研究與開發(fā)對改善基本醫(yī)療產品可及性的作用。方法:采用描述性系統(tǒng)評價的方法,以中國避孕節(jié)育產品和適宜技術研發(fā)為例,梳理中國有代表性的避孕節(jié)育產品(包括藥品、器具及適宜技術)的研究與開發(fā)和使用狀況,剖析避孕節(jié)育產品研發(fā)對增加中國避孕方法可及性的作用,評估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以肯尼亞等國家為重點,分析非洲國家避孕節(jié)育產品可及性、研究與開發(fā)的現狀,探討適宜非洲國家的避孕節(jié)育產品獲得方式及提高可及性的建議。結果:符合非洲國家文化和需求的產品研發(fā)和提供,才能有效改善非洲國家基本醫(yī)療產品及其可及性。結論:中國避孕節(jié)育產品和適宜技術研發(fā)對改善基本醫(yī)療產品的可及性的作用和經驗,可以為非洲國家提供借鑒。
計劃生育 避孕節(jié)育 適宜技術
全民健康覆蓋是確保所有人都獲得其所需要的衛(wèi)生服務,這些衛(wèi)生服務高質而有效,同時還確保人們在付費時不會因使用這些服務而陷入經濟困難。全民健康覆蓋概念的提出為最脆弱人群帶來改善健康和擺脫貧困的希望。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48年制定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組織法》中確定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1978年《阿拉木圖宣言》確定了人人享有健康的議程。這兩份文件為全民健康覆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國能否成功地推進全民健康覆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聯合國衛(wèi)生領域的千年發(fā)展目標(MDG)和2015年之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SGD)議程能否實現。為此,WHO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動全民健康覆蓋的實現,“改善基本醫(yī)療產品可及性”是其三大目標之一。積極而有效的研發(fā)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基本醫(yī)療產品及其可及性的關鍵。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與非洲國家有著深厚的友誼和堅實廣泛的合作基礎,同時也面臨相同或者相似的衛(wèi)生挑戰(zhàn),需要在有限衛(wèi)生資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為人民提供有效的高質量衛(wèi)生服務,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分享包括避孕節(jié)育產品和技術在內的中國醫(yī)療產品和技術研發(fā)的歷程、經驗教訓及研發(fā)對提高可及性的作用,能夠為非洲國家更好地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目標提供一定的借鑒。本文從總結中國的經驗出發(fā),試圖分析非洲國家的避孕節(jié)育產品需求、現有的研究條件、研發(fā)隊伍、研究與開發(fā)的現狀,結合非洲國家的文化,探討適宜非洲國家避孕節(jié)育產品獲得方式及提高可及性的建議,同時探討中國的相關技術產品在非洲本地化研發(fā)的可能性,為非洲國家選擇適宜當地文化和健康體系的避孕節(jié)育產品提供研發(fā)支持。
1963年開始,計劃生育研究工作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十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1]。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政府將實施計劃生育確定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在此后的30年中我國大陸少出生了4億人口,其中免費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避孕藥具的提供,以及卓有成效的不斷研發(fā),為國策的落實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并積極地推動了中國育齡人群生殖健康水平的提升。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政府的免費藥具供給系統(tǒng)惠及了全部的已婚育齡夫婦和部分未婚青年。避孕節(jié)育新產品的研發(fā)帶來的革命,不斷滿足育齡人群個性化的需求。
1.1 口服避孕藥
中國對口服避孕藥的研究較早,截至目前,已注冊上市的口服避孕藥有十多種,其中包括了國家免費發(fā)放的和市場銷售的兩大類[2]。
1.1.1 低劑量短效口服避孕藥 中國對短效口服避孕藥的研發(fā)始于上世紀60年代。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科研所肖碧蓮院士牽頭開展的避孕藥減量研究,將50年代國外研發(fā)的避孕藥激素含量降低到1/8水平,大大減輕了避孕藥的副作用,保護了婦女的健康,同時具有同等的避孕效果。這項研究早于國外近8年的時間,因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在國際學術界獲得了贊譽。當前,避孕藥領域的創(chuàng)新仍然聚焦在減量和改變成分兩個方面。
1.1.2 復方長效口服避孕藥 20世紀70年代,由中國科學院、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及各地專家對長效口服避孕藥進行了長達6年的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證明其安全有效后,于1977年通過國家鑒定,并確定將副作用較小的復方18-甲基炔諾酮(左炔諾孕酮炔雌醚片)投產并推廣使用。21世紀初,復方18-甲長效口服避孕片因副作用相對較大,已從中國避孕藥具目錄中淘汰。但是,由于其依從性較好,在非洲受到歡迎,該藥仍有從非官方渠道流入非洲的情況。
1.1.3 緊急避孕藥 1986-1990年,中國自行完成了米非司酮(Ru486)的合成,并在生產工藝和產品回收率等方面比國外均有顯著提高。其間,還完成了對磺前列醇的一系列研究,并將磺前列酮與米非司酮合用,顯著提高了抗早孕效果。1991-1995年,進行了米非司酮中試生產工藝研究和擴大多中心臨床研究。20世紀九十年代,開展了米非司酮聯合前列腺素用于孕早期藥物流產的研究。近20年來,各地相繼開展了米非司酮用于緊急避孕、中期引產、稽留產等的效果研究[3-9]。 此外,米非司酮還被應用于生殖健康的其他研究,譬如:2000-2011年就有多項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10]。 其中,在原國家計生委、洛氏基金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資助下,肖碧蓮院士領導的團隊,在全國30個中心開展米非司酮用于緊急避孕的研究,建立了預防非意愿妊娠的三道防線,這是世界上首次將米非司酮用于緊急避孕的研究,避免了數以千萬的非意愿妊娠。此研究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該研究技術轉化程度高,目前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
1.2 宮內節(jié)育器
中國宮內節(jié)育器(IUD)的生產始于20世紀50年代,自1959年開始推廣使用[11]。60年代初期開始成為中國使用的一種新的避孕方法。此后不斷探索和研發(fā)了各種新型IUD。1993年我國用性能更好的活性IUD替代并淘汰了不銹鋼金屬單環(huán)。目前,我國已婚采取避孕措施的育齡婦女中使用IUD的比例高達54.2%[12]。
20世紀80~90年代,我國研制生產了大量的含銅或含銅含藥IUD,如TCu220C、TCu200B、TCu380A、母體樂銅375、VCu200、γ型含銅含藥(消炎痛)IUD和宮型含銅含藥IUD等。從21世紀初開始,還出現了具有記憶特性的新一代功能IUD:MCu功能性IUD、活性元宮220型及300型IUD、左炔諾酮IUD(曼月樂IUD)、銅固定式IUD(吉妮IUD)等,這些IUD由于安全高效、長效可逆和質優(yōu)價廉而被廣泛應用。 以元宮型吉妮IUD為代表的新型吉妮IUD的研發(fā),可能會對非洲避孕產品的研發(fā)有啟示作用。
目前,中國有2.3億已婚育齡夫婦,避孕率為86%,其中54%的人(大約1億)使用IUD避孕。由煙臺計生藥械公司生產的元宮型IUD的國家采購和免費發(fā)放的IUD中占46%。其產品設計創(chuàng)新性在于,結構和形態(tài)更接近宮腔,副作用較其他產品少,價格合理且避孕效果好(原國家計生委12萬例IUD調查結果顯示元宮型IUD優(yōu)于國際金標準的TCu380IUD,目前屬于國家免費提供的產品)。對于該產品,盡管非洲的加納、博茨瓦那等國非常希望開展合作,但是,IUD產品WHO預認證(PQ)難以逾越(目前,只有TCu380IUD通過了PQ認證,WHO只接收T型結構的IUD)。從生產角度看,我國目前生產IUD的設備并非大型或高精尖,有些工序甚至還要手工操作,企業(yè)的未來發(fā)展仍有很大空間。
1.3 皮下埋植劑
自1967年,Segal和Croxatto研制出硅橡膠管皮下埋植劑以來,中國也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13-14]。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研制和使用的長期緩釋皮下埋植劑包括CLA型(6根型)、Sino-Implant(2根型),避孕有效期前者5年,后者4年。另外,中國研制的孕二烯酮1根型皮下埋植劑已完成一期、二期臨床試驗。上海達華生產的2根型皮下埋植劑安全、高效、長效、可逆、價格便宜,在國際組織的幫助下,正在進行WHO產品PQ工作,同時,該產品已經在20多個國家完成了注冊。這一產品的國際化將有助于在世界范圍內提高避孕產品的可及性。
1.4 男性輸精管絕育術—直視鉗穿法
20世紀50年代開始,男性輸精管結扎術在我國開始推廣。20世紀70年代,中國計劃生育科研工作者對男性輸精管結扎術進行了改進,直視鉗穿法就是其中的一種。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扎術由重慶的李順強醫(yī)師首創(chuàng)。由于該術式具有器械簡單、手術簡便(手術過程均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時間短、避孕效果可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并易于掌握等優(yōu)點,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經世界志愿者手術節(jié)育協會和WHO專家的考察,均認為該方法減少在輸精管暴露和手術出血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輸精管結扎術。WHO將其列入1988年出版的《節(jié)育技術指南》并向全世界推廣。目前國際上使用此方法多于國內。
1.5 國產女用避孕套
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進行了女用避孕套的臨床可接受性研究,但由于種種原因,女用避孕套并沒有推廣[15]。近年來,有關國產女用避孕套的研究也在我國不斷開展[16-20]。
1.5.1 聚氨酯女用避孕套 20世紀80~90年代,我國開始對女用避孕套進行研究試用,采用強度高、伸展性好的聚氨酯類材料制作。目前,我國天津生產的國產聚氨酯女用避孕套已經銷往南非、肯尼亞、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等國家[21]。
1.5.2 乳膠女用避孕套 目前,我國桂林的一家企業(yè)與美國合資生產的倍力樂女用避孕套采用天然乳膠作為原材料。國內還有廠家將天然乳膠和聚氨酯材料作為避孕套不同部位的原料,2014年廣東一家公司獲得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資助研發(fā)最薄的天然乳膠女用避孕套。此外,我國上海的企業(yè)與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美國PATH聯合生產的二代女用避孕套已經在中國注冊上市。
影響產品技術可及性的因素包括當地的文化、服務提供能力,以及產品和服務價格等諸多因素。由于中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在經濟狀況、社會發(fā)展、宗教信仰,以及傳統(tǒng)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避孕方法接受性的差異。比如藏族婦女易于接受皮下埋植劑,而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特別是農村地區(qū)使用IUD占有較高的比例,而北京等地避孕套使用比例較其它地區(qū)高。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在避孕節(jié)育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研發(fā)和技術服務工作;面對第三次人口高峰的到來,1981年國務院組建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專門從事全國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綜合管理工作。此后,省、地、縣、鄉(xiāng)相繼分別建立了專門從事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管理和技術服務的機構,國家和省建立了專門的計劃生育科研機構。截至2013年,全國有31 個省級科研院所和技術指導中心;近3百個地市級服務中心;2 千多個縣級服務站;3 萬多個鄉(xiāng)級服務站;約60 萬個村級服務室,16萬專業(yè)技術人員。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承擔宣傳教育、技術服務、優(yōu)生指導、提供免費避孕藥具、定期隨訪并進行免費生殖健康體檢等。遍布城鄉(xiāng)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及其體系是保障育齡婦女生殖健康的重要的、可或缺的力量。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與醫(yī)療機構、民政、婦聯等多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廣泛協作關系。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勞作時間,以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確保服務的可及性。
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價格也是影響避孕節(jié)育措施可及性的相關因素。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為育齡人群提供免費的避孕節(jié)育產品及服務是各項服務順利開展和服務體系能力持續(xù)提升的有力保障,免費產品和服務的可接受性不斷提高。
3.1 未被滿足的計劃生育需求
育齡婦女未被滿足的計劃生育需求是非洲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美國古特馬赫研究所的最新數據,撒哈拉以南非洲婦女避孕率僅為17%,2008~2012年,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都沒有滿足婦女的避孕需求。在非洲,53%的育齡婦女對現代避孕措施的需求未被滿足。2009年肯尼亞育齡婦女避孕率為45.5%(WHO數據),其中在15~19歲人群中,避孕率為22.5%。2011年非洲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肯尼亞內羅畢1873名受調查的婦女中表示曾使用過避孕措施的比例近72%,但其中使用過現代避孕方法的僅占37.6%[22]。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避孕針和口服避孕藥。
3.2 計劃生育產品和服務的可獲得性與可及性現狀及影響因素
3.2.1 非洲國家缺乏適于非洲文化和服務體系的自主知識產權的避孕節(jié)育藥具,基本上依靠援助和購買國外產品。目前包括肯尼亞在內的非洲國家避孕節(jié)育藥具基本依靠其它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援助,或者從國外購買。通過查詢非洲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網站、英文數據庫,均未找到非洲自主研發(fā)的避孕節(jié)育產品,其從事研發(fā)的科研機構也是鳳毛麟角。
3.2.2 非洲國家擁有一定數量的掌握現代避孕節(jié)育技術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為當地培養(yǎng)了一支能夠提供避孕節(jié)育服務的技術隊伍。為了幫助非洲開展計劃生育,2005年起,我國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與商務部合作培訓了來自亞非拉等60余國的300多位政府管理人員和技術服務人員; 承辦發(fā)展中國家非政府組織人口與生殖健康能力建設國際研討會;舉辦非洲國家生殖健康與母嬰保健服務研修班;與肯尼亞等國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加強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能力建設;2010年,派遣以國家人口計生委科研所為主的專家組赴非洲國家考察和技術指導。瑪麗斯特普(MSI)等國際組織在肯尼亞建立了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并在當地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配合下,提供避孕節(jié)育服務。同時,培養(yǎng)了能夠實施現代避孕節(jié)育技術的服務人員。此外,通過國際項目的開展,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如2008~2013年由美國國際發(fā)展署(USAID)資助,美國家庭健康國際(FHI360)在肯尼亞開展在未被滿足計劃生育服務需求的人群中提供國際技術指導和服務。
非洲國家計劃生育產品和服務的可獲得性與可及性,受產品的技術研發(fā)和產品本地化生產的影響,也受產品質量和價格,以及是否能夠獲得適宜服務等的影響。
4.1 研究開發(fā)和產品供給必須符合非洲當地的文化、自身特點和價值觀,這一原則適用于非洲,也適用于中國
文化和環(huán)境直接影響避孕方法的選擇和續(xù)用。因此,需要充分了解非洲民眾對計劃生育方法的需求,尊重非洲人民對計劃生育的理解。通過文獻了解到馬拉維最需要的是控制生育間隔的可逆方法,而在坦桑尼亞,計劃生育聚焦的不是不要孩子而是有計劃地生孩子,最重要的是利用技術手段創(chuàng)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合適的生育間隔,避孕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以維護婦女兒童健康和確保孩子得到必要的照顧為中心,在此背景下,決定生育和家庭規(guī)模。這也是在中國生育政策改變情況下,計劃生育工作的目標之一。從產品的需求來說,更需要的是長效、可逆、不影響生育力恢復的產品和技術,比如IUD、皮下埋植劑,長效避孕針和長效口服避孕藥等。
4.2 中國生殖健康企業(yè)的國際化進程將幫助非洲國家提升自主研發(fā)能力
近年來,許多非洲國家開始著手圍繞醫(yī)療體系和醫(yī)藥產業(yè)基礎設施開展自身能力建設,醫(yī)藥市場規(guī)模正因此呈現快速放大的趨勢,迫切需要中方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在推動受援國家加強自身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與醫(yī)藥產業(yè)建設的同時, 助推中國醫(yī)藥企業(yè)更好地開拓非洲市場,依靠市場機制手段,實現更長久、健康的發(fā)展。中國的企業(yè)正在順應這種變化,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與發(fā)展。中國首個生殖健康企業(yè)-武漢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已在非洲馬里投資建廠。該廠占地約百畝,包括兩條大輸液(塑瓶)生產線、兩條糖漿生產線、一個片劑分裝車間,以及西非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后能滿足整個西非地區(qū)的大輸液針劑、口服糖漿等市場的需求。2015年投產,解決當地600人的就業(yè)。同時,武漢人福藥業(yè)作為知名的生殖健康產品生產企業(yè)和具有很強避孕產品研發(fā)能力的企業(yè),未來在非洲培育避孕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和研發(fā),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3 努力使中國產品通過WHO的PQ認證,提高非洲和其他地區(qū)避孕產品的可及性。
中國的避孕產品,質優(yōu)價廉,特別是特有的避孕藥具免費供給系統(tǒng),和國家免費避孕藥具目錄制度,促進了產品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滿足了中國育齡人群的需求,也完全有足夠的生產能力,提供國際市場,但是由于受到WHO藥品PQ的制約,中國產品盡管具有很多優(yōu)勢,但是無法進入國際市場。
2008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第一期WHO生殖健康藥品PQ認證培訓,包括紫竹、達華、人福等13家生殖健康藥品企業(yè)參加了培訓,此后這些企業(yè)都在爭取產品的PQ認證。其中,紫竹藥業(yè)的原料藥左炔諾孕酮、炔雌醇和米非司酮通過了WHO PQ認證,制劑通過了WHO GMP檢測,米索前列醇通過了WHO PQ認證,獲得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簽訂的長期供貨協議。其制劑的貿易客戶達100余家,國際業(yè)務年銷售額近億元。上海達華的左炔諾孕酮皮下埋植劑通過WHO GMP認證,預計2017年5月可以取得PQ認證。該企業(yè)生產的左炔諾孕酮硅膠棒(II)已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注冊并推廣使用。人福的新型甾體激素原料藥車間已通過美國FDA認證。
如何利用國際市場和中國國內政策將產品質量轉化為效益,是中國生殖健康產品相關企業(y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其中中國生殖健康領域的一家大型企業(yè)-紫竹藥業(yè)的國際化投資頗受矚目。該企業(yè)在秦皇島投資約4億,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原料藥基地;在北京投資約1億進行制劑國際化車間的建設和國際注冊和認證。目前,其制劑出口約1700萬元/年,原料年出口約5000萬~6000萬元。另一家大型藥企-人福藥業(yè)每年在研發(fā)方面的投資至少占其銷售收入的5%。但另一方面,也應該認識到,由于投入大,非洲市場與國內市場相比,份額小、產出不明顯,影響了部分企業(yè)的國際化動力,小企業(yè)難有實力。
由此而知,通過研究與開發(fā),實現醫(yī)療產品可及性的提高,無疑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這一過程受到研究條件、人才、投入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鑒于非洲國家經濟和發(fā)展水平差異很大,研發(fā)能力相對薄弱的現狀,短時間通過新產品的研發(fā),提高醫(yī)療產品的可及性的現實性有限,應該針對不同情況,探索從產品貿易到本地化生產等多種形式的合作。
總之,中非衛(wèi)生合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23],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應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fā)展能力; 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fā)展; 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這五項原則,實現在合作過程中的互利互惠。在上述框架下,我們將總結中國過去、現在避孕節(jié)育產品的研發(fā)經驗,在基于非洲的文化、人力、物力、財力的背景下,選擇適合其自身發(fā)展路徑,仿創(chuàng)結合,引進消化,幫助其逐步實現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實現中國現代避孕節(jié)育技術在非洲國家得到應用和發(fā)展。同時,提高企業(yè)產品質控水平,保障中國向非洲國家供應的醫(yī)療衛(wèi)生產品質量,打造“中國制造”的醫(yī)療衛(wèi)生產品品牌形象,在非洲國家樹立良好聲譽。無論是生殖健康產品研發(fā)、還是技術推廣與服務,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作為國家級生殖健康領域的專業(yè)研究機構,有責任有意愿幫助推進非洲國家的全民健康進程。
[1]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史[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7,156-160.
[2] 黃紫蓉,吳尚純.口服避孕藥的發(fā)展和使用現狀[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09,28(3):139-144.
[3] 肖碧蓮,吳尚純.米非司酮用于避孕的系列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8):499-501.
[4] 肖碧蓮,H von,Hertzen,趙珩,等.兩種單劑量米非司酮用于緊急避孕的隨機雙盲比較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3,83(10):813-818.
[5] 吳尚純,王翠萍,王幼劬,等.左炔諾孕酮和小劑量米非司酮用于緊急避孕的臨床觀察[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9,34(6):327-330.
[6] 尹淑,晏永蓮,李力.米非司酮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4,6(3):20-22.
[7] 鄒 燕,李幼平,干昌平,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早期妊娠藥物流產的有效性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5,5(8):619-631.
[8] 楊紅,陳紅,王珣,等.戊酸雌二醇聯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療稽留流產的系統(tǒng)評價[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35(4):651-656.
[9] 羅曉梅.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中孕稽留產中的應用[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 2005,( 1) : 130-131.
[10] 顧 靜,楊克虎,張 莉,等.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12, 12(4): 451-459.
[11] 吳尚純, 鄒燕.宮內節(jié)育器應用現狀與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10):795-797.
[12] 中國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人口和計劃生育常用數據手冊(2013)[M].北京: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年鑒出版社,2014,198.
[13] 鄭樹衡,賀昌海.皮下埋植劑研究及臨床應用[J].生殖與避孕,1995,15(1):3-7.
[14] 余國斌,劉慶,唐碧滔,等.國產I、Ⅱ型皮下埋植劑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4,5:289-292.
[15] 張玉鳳,武俊青.女用避孕套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1):66-69.
[16] 茅群霞,董紹壬,肖遠鴻.青年志愿者國產女用避孕套可接受性調查[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4,33(3):223-227.
[17] 茅群霞,董紹壬,肖遠鴻.育齡青年志愿者女用避孕套知曉率多中心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4,22(4):243-247.
[18] 席毛毛,汪燕,賈麗麗,等.兩種女用避孕套使用性能的隨機交叉試驗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4,22(6):390-393,398.
[19] 席毛毛,李艷,張黎峰,等.在女性性工作者中推廣國產女用避孕套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9):595-598.
[20] 侯麗艷,邱紅燕,曾憲森,等.國產鳳康TM牌與進口Femidom牌聚氨酯女用避孕套性能的隨機交叉試驗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15(4):359-362.
[21] 席毛毛.兩種女用避孕套試用性能隨機對照交叉試驗[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4,13.
[22] Teresa Saliku, Rhoune Ochako, Chimaraoke Izugbara. Use of contraceptives among women in Nairobi, Kenya.Policy Brief,2011, 26.
[23] 蔣曉曉.中非衛(wèi)生合作的特點: 基于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案例研究[J].中國衛(wèi)生政策研究, 2014,7(3):64-68.
[責任編輯:張 璐]
Effectiveness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on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of basic medical products - example from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raceptive products and its appropriate technology
LIU Qing1, MAO Qunxia1, WU Shangchun1, YIN Cong2, CHENG Feng2,*
1.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forFamilyPlanning,Beijing,100081; 2.ResearchCenterforPublicHealth,TsinghuaUniversity
*Correspondingauthor:fcheng@mail.tsinghua.edu.cn
Objective: To discu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on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of basic medical products. Methods: Taking an example from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raceptive & birth control products by descriptive systematic reviews methods, this study had examined the R&D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use of representative contraceptive and birth control products in China (including oral pills, contraceptive devices and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alyzed the role of R&D of medical products in increasing accessibility to contraceptive methods in China, assesse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lessons from failures, comprehended the accessibility and R&D status of African contraceptive and birth control products with focusing on Keny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discussed on sugges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traceptive and birth control products for African countries and approaches for increasing accessibility. Results: Research & development and provided of contraceptive & birth control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culture of African countries could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to basic medical products. Conclus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contraceptive & birth control products and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role of basic medical products to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and experience,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African countries.
Family planning; Contraception; Appropriate Technology
2016-03-25
2016-12-15
10.3969/j.issn.1004-8189.2017.01
*通訊作者:fcheng@mail.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