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遼寧省大連市兒童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
張霞 遼寧省大連市兒童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目的:研究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在醫(yī)院內部選取在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18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在患兒及其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下隨機分為A、B兩組,其中A組為對照組,B組為實驗組。分別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和治療情況。結果:B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92%,明顯高于A組患兒的81.36%(P<0.05);B組患兒的腹瀉改善時間、嘔吐緩解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時間各項治療指標均優(yōu)于A組(P<0.05)。結論: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減輕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并發(fā)揮出了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應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中醫(yī)推拿 針灸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臨床治療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多見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若未能及時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則將對患兒的健康成長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將造成患兒出現營養(yǎng)不良以及發(fā)育遲緩等[1]。受到嬰幼兒自身的免疫功能較低,且機體尚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如何實施更具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方案成為了諸多研究學者所研究的內容[2]?;诖耍狙芯侩S機選取了118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針灸的方式對患兒進行了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針對本次研究的研究內容,在醫(yī)院內部選取在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18例腹瀉患兒,在患兒及其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下進行臨床研究。根據患兒的入院編號,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對院內選取的患兒進行臨床分組,將其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為對照組,B組為實驗組。A組患兒59例,其中男29例,女30例,年齡2個月~3歲,平均年齡(18.71±6.32)個月。B組患兒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齡3個月~3歲,平均年齡(19.04±5.86)個月。針對本次研究中A組和B組患兒進行組間基本資料的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并及時對患兒進行補水,維持患兒的水電解質平衡。A組患兒實施針灸治療,治療方法如下:(1)選取患兒的脾俞穴、足三里、天樞穴以及關元穴等基礎穴位進行針灸治療,以此來達到補腎健脾的作用;(2)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不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治療:嘔吐患兒加刺內關穴;消化不暢患兒加刺建里穴;脾腎陽虛患兒加刺腎俞穴;外感風寒患兒加刺風門穴、大椎穴;(3)針灸時,各穴位均采取捻轉提插的行針方式,并于運針1min后起針,依照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順序行針,同時選取艾卷盤施灸,各個穴位均留針15min,2次/d,治療6d為1個療程。
B組在A組患兒基礎上行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針灸對患兒治療:(1)推拿前準備:由于嬰幼兒的身體組織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應當于推拿前要求患兒身著純棉內衣,并在按摩的過程中,使患兒可以仰躺于家長與醫(yī)者的雙方的大腿上;(2)推拿中:在為患兒進行中醫(yī)推拿時,選取患兒的魚際外側重點天門穴、患兒手臂橫紋下0.5寸的板門穴位以及手臂橫紋上0.5寸的橫門穴位進行推拿,并與針灸同時對稱推拿,由醫(yī)者負責分別握住患兒的左、右手腕處,使用右手拇指輕推患兒的天門入虎口,輕柔并按摩直至患兒皮膚微紅后,采取相同的方式對其他穴位進行推拿,2次/d,治療6d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及觀察指標
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制定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兒的腹瀉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排便恢復正常;②有效:患兒的腹瀉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排便次數明顯減少,但仍伴有少量病理性特征;③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顯效+有效)/(顯效+有效+無效)×100%。同時,針對兩組患兒的腹瀉改善時間、嘔吐緩解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時間各項治療指標進行對比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本次研究中的測量和統(tǒng)計數據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處理,對其統(tǒng)計的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進行數據檢測校驗;此外,本次研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率(±s)表示,使用(t)對其進行數據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
調查結果顯示,A組中共有33例顯效(55.93%)、15例有效(25.42%)和11例無效(18.64%),治療總有效率為81.36%,B組中共有50例顯效(84.75%)、6例有效(10.17%)和3例無效(5.08%),治療總有效率為94.92%,兩組患兒相比,B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情況
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情況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A組患兒的腹瀉改善時間為(2.71±0.84)d,嘔吐緩解時間為(2.62±0.73)d,體溫恢復時間為(2.69±0.78)d,而B組患兒的腹瀉改善時間為(1.43±0.57)d,嘔吐緩解時間為(1.62±0.49)d,體溫恢復時間為(1.33±0.46)d。兩組患兒相比,B組患兒的治療情況顯著優(yōu)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受到嬰幼兒機體免疫能力較低,且內臟發(fā)育尚未成熟,胃腸道作為嬰幼兒的主要營養(yǎng)攝入來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從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的現象頻有發(fā)生。小兒腹瀉作為臨床治療中常見的兒科疾病,其病因主要可以分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兩種,感染因素包括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的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而非感染因素主要包括飲食不當、過敏性腹瀉以及氣候因素。不同于成年人,藥物治療不僅不利于患兒的身體健康恢復,同時也將對其日后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3]。針對小兒腹瀉的臨床治療,應當首先對患兒的病因進行分析,對癥治療。從中醫(yī)角度進行分析,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主要可以歸結為食滯腸胃,氣機不暢。針灸治療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通過對患兒的關元穴、足三里以及脾俞穴等穴位進行針灸,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的效果,以此來達到健脾補胃的臨床治療效果[4]。臨床經驗表明,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針灸將有效緩解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通過對患兒皮膚的刺激,將有效提高患兒的小腸收縮能力,對患兒機體免疫力的提升以及身體健康的恢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5]。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92%,明顯高于A組患兒的81.36%,且B組患兒的腹瀉改善時間、嘔吐緩解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時間各項治療指標均優(yōu)于A組。
綜上所述,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減輕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縮短患兒的嘔吐、腹瀉以及發(fā)熱時間,發(fā)揮出了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應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1] 張順.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21):103-104.
[2] 劉錦鋒.中醫(yī)推拿聯(lián)合俯臥位主動抬頭治療小兒先天性斜頸的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6,35(5):114-115.
[3] 朱坤.探討中醫(yī)推拿與艾灸聯(lián)合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17):27-28.
[4] 程卓.中醫(yī)推拿按摩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124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36):129-131.
[5] 趙巧紅,賈琪.加味葛根芩連湯直腸滴注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觀察[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4,28(2):113-115.
1006-6586(2017)14-0124-02
R725.7
A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