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麗
摘 要: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教育領域,大批優(yōu)秀教育網絡平臺、技術應運而生并影響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造成城鄉(xiāng)教育差距大,阻礙教育公平化。針對解決這個難題推動農村中小學教育健康發(fā)展,“互聯網+”教育既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zhàn)。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農村中小學教育應該何去何從?本文從機遇、挑戰(zhàn)、抉擇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提出思考的結果。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農村中小學;機遇;挑戰(zhàn);抉擇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93-02
農村中小學教育既是整個學校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也是迫切需要攻克的薄弱點之一。就整體而言,農村中小學普遍呈現出:師資力量薄弱,優(yōu)秀師資流失嚴重,工作量大,年齡結構老化,知識結構陳舊,教育觀念落后,專業(yè)化程度低;學生數量急劇減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部分地區(qū)學生因路途遙遠艱險上學難;辦學規(guī)模逐漸萎縮,辦學條件差,許多學校因生源不足自然消亡;教育教學設施不齊全,音樂、體育、美術等素質類課程所需器材缺乏,信息化程度低;教學內容單一,缺乏有特色的活動課程、校本課程?!盎ヂ摼W+”教育時代的來臨,意味著智慧教育、數字教育、掌上教育、移動教育成為現實,對于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改善農村中小學教育面貌,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歷史、體制、經濟等原因,農村中小學面臨的不僅是寶貴的機遇,而且也有嚴峻的挑戰(zhàn)。
一、“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機遇
(一)師資?;ヂ摼W嵌入使得教師能夠在同一時間不再僅僅只教授一個班級而可以是成百上千甚至上萬或更大數目的學生,學校之間可以師資共享;通過互聯網教育平臺實施在線直播或錄播視頻,打造“網紅”教師,既滿足80后、90后擔任網絡主播的愿望,又可在法律、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獲取可觀報酬,留住優(yōu)秀青年教師;足不出校,利用任何上網的機會學習各種知識技能,進修途徑簡單化、快捷化,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有效提升專業(yè)化程度;運用QQ、微信、ClassDojo、TeamViewer、博客等輔助管理班級,布置批改作業(yè),答疑輔導,交流互動,測評考核,增添教學趣味、減輕工作負擔。
(二)學生。生生配備iPad、智能手機、筆記本等便攜式移動學習終端,接入網絡即可隨時、隨地、隨心學習,個性化、差異化學習方式實現,優(yōu)秀生不再“吃不飽”,后進生不再“消化不了”;路途遙遠的學生,在暴風、冰凍、泥石流等極端天氣情況下,可在家學習,避免危險且不掉課;留守兒童借助網絡可與遠在異鄉(xiāng)的父母保持視頻通話,加強親情聯系,撫慰孤寂的心靈;借助微課、ppt等工具,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反復學習疑難點,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輔導學業(yè)也更加容易;借助小猿搜題、作業(yè)幫、學霸君等軟件,學生可自行解決作業(yè)中的疑難點,及時鞏固學習成果,減輕教師負擔;寒暑假期間,學生可以在虛擬教室里面,互動交流學習心得體會,減少因缺乏看管而沉溺于網絡游戲問題的發(fā)生;學習進度及成果以直觀化的方式在網絡上反應出來,易于營造“你追我趕的”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動力。
(三)教學。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有利于創(chuàng)建活靈活現的場景,營造符合各種需求的氛圍,讓書本上的知識“動”起來,“活”起來,增添教學魅力,吸引學生;教學內容多樣化,薄弱學科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實時分享的特性利用他校優(yōu)秀教學資源,讓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接受同等質量的教育,打開農民子弟的眼界,培養(yǎng)自信,提升在未來社會的競爭力;教學評價便捷化,利用大數據及時統(tǒng)計各個項目,掌握教學實況,便于做出正確的教育決策;在線集結優(yōu)質資源,共創(chuàng)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班本課程。
二、“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教育經費投入?!盎ヂ摼W+”教育需要大規(guī)模鋪設網絡,為學生配備移動學習終端,為學校提供電子白板、網站建設及維護、師資培訓等,亟需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廣大農村地區(qū)本身經濟欠發(fā)達,龐大的經費支出靠什么作保障?以目前的平均消費水平來計算,一臺ipad約為3000元,一套電子白板設備約為15000元。建設一個30人的標準數字化教室,則至少需要3000元×30人=90000元,90000元+15000元=105000元。除此以外,各類線纜、附件,集成施工安裝、調試,設備的維護、更新,實際運行都需要經費投入。那么,在全國的所有農村中小學都逐步建立起數字化教室所需經費從哪些渠道解決?
(二)教育政策支持。一項成功的教育改革離不開好政策保駕護航。教育部早在2012年3月就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對未來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整體設計、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guī)劃綱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qū)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fā)展的水平顯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充分顯現。《規(guī)劃》在總體戰(zhàn)略、發(fā)展任務、行動計劃、保障措施、實施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解釋和說明,是地方制定推行“互聯網+”教育相關政策規(guī)定的依據。但各個農村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不都盡相同,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發(fā)展規(guī)劃、資金管理、技術支持、設備管理、教師引入與進修、考核評價等方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條例、規(guī)定、細則。
(三)教育管理。從宏觀上來說,國家對教育行政體制、教育行政機關、教育法、教育計劃、教育督導、教育資源等相關制度與管理進行新的調整、完善,以適應農村中小學教育數字化、網絡化的需求,涉及范圍廣,工作復雜,難度大;從中觀上來說,各地各校都有不同特點,要結合實際制定戰(zhàn)略方針、保障制度,優(yōu)化人、事、物的管理,還需要一個艱苦卓絕的摸索過程;從微觀上來說,很多家庭和學校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要說服其接受將網絡應用于學習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就是阻礙之一。另外,在運行“互聯網+”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學習質量、過程的監(jiān)控與管理,也是一個大難題,畢竟農村家庭留守兒童多、低文化水平家長多、網絡不通欠發(fā)展地區(qū)多。
三、應對策略
互聯網發(fā)展態(tài)勢之猛,不可抵擋,不可否認。今年9月2日,教育部發(fā)布相關招生通知,正式設立“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yè)”,并于明年開始招生。這說明社會已經認可電競這個行業(yè),接納它的存在,承認其社會價值。這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新之風。但與此同時,“寒門難出貴子”刺人心扉。2012年5月,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幾所著名高校聯合主辦第三屆“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會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東茅教授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北京高校的北京籍學生中,農村學生比例是12%,985高校只有1.7%”。這樣的比例足以說明高校農村學生比例之小。在教育發(fā)達的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區(qū)則可想而知。近幾年,北大、清華在農村招生方面政策傾斜,試圖增加農村生源數量,但相對于巨大的農村學生總數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這種落差,不是由農村學生學習不刻苦、不努力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資源的差異。以上兩個事件證明,當下縮短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異,促進城鄉(xiāng)教育進一步公平化,抓住“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契機,大膽進行變革,是形勢所迫,也是正確的抉擇。目前,已有一些農村學校走在改革的前沿,取得一些成果,可供借鑒。比如,地處山東淄博恒臺縣西北部的荊家鎮(zhèn)中心學校是一所偏僻的的農村學校,也是全國BYOD(自帶設備)學習最早的學校之一,學校數字化教學團隊進行大膽嘗試、變革,創(chuàng)建網絡課堂,進行網絡教學,學生遍布全國各地,擁有大批學生粉絲;坐落于江蘇常州新北區(qū)紅梅鄉(xiāng)的北郊小學,多年來通過數字化完善學校教育系統(tǒng),推行“愛創(chuàng)課程”,深受學生及家長推崇。
“互聯網+”教育時代已經來臨,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正迎來新的契機,只要上下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和挑戰(zhàn),農村的教育定會向前邁一大步,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寒門學子。
(作者單位:湖北省大悟思源實驗學校)
參考文獻:
[1]俞國良,辛自強.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養(yǎng)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0,05:16-20.
[2]史亞娟.中小學教師流動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對策——基于教師管理制度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4,09:90-95.
[3]韓小雨,龐麗娟.制約我國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瓶頸及其破解[J].中國教師,2009,07: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