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柳與古代的送別

      2017-01-17 16:41:17韓瑩瑩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12期
      關鍵詞:折柳柳條友人

      摘 要:我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送別詩中涉及到別離的意象很多,文章選擇其中“柳”這一意象,試分析其與古代送別的內在聯(lián)系

      關鍵詞:柳 別離 送別詩

      別離,歷來是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母題??v觀古詩,別離詩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古代由于交通、通訊比較落后,加上戰(zhàn)亂頻繁,往往使賴以溝通消息的書信難以送到親人的手中,所以,在送別之際,送者和行者都不免有前途之憂,離別之苦?!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這種分別后的前途莫測、生死難卜,使我們的古人常常把生離死別聯(lián)系起來。“人世死前唯有別”讓我們感受到古人對離別的恐懼。由此看來,“相見時難別亦難”并非李商隱一個人的獨特感受。從某種角度來說,它是古人離別時的共同心理。別離詩也因之成了古詩中最為悲壯和精彩的一部分。在古詩中,涉及到別離的意象很多,如楊柳、殘陽、飛蓬等。本文僅選取“柳”這一意象,分析“柳”與古代送別詩的內在聯(lián)系。

      古人為何要折柳送別,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柳”與“留”諧音,意思是說希望友人留下來,表達挽留之意.其實這是牽強的一種說法,遠行之人既然已經啟程,斷無留下來的道理,走已經成為定局,再說挽留大有客套之嫌。所以這種解釋很難讓人信服的。為此,特作如下闡釋:

      1.在古代,人們的出行,遠沒有今天想像的這么簡單,一是路途兇險,兇吉難料,二是交通不便。這一出行,什么時候回來,能否平安歸來,都帶著很大的問號。三就是當時嚴格的法令制度,對人們的出行有著嚴格的限制。正因如此,人們出行遠游就帶著很大的風險。面對前途的兇險,人們該怎么辦?于是為遠行的人送行,祝他一路平安,便是對遠行人最好的安慰。在古代,人們?yōu)橛H人送行所能想到的就是祈求神靈的保佑,祭祀路神、行神的觀念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古人的祖送風俗。

      祖的本義就是出行時祭祀路神,早在春秋時期,此風俗就已存在,如《左傳·昭公七年》云:“公將往,夢襄公祖?!倍蓬A注:“祖,祭路神?!钡教拼漓肼飞裱葑兂闪艘责T行為核心的民俗活動。古人的這些祭祀活動完全是為了祈求神靈的保佑,帶有極強的功利目的,無論是送行者還是遠行者,都從中得到了心靈的慰藉:送行者因不能陪同遠行者的牽掛和愧疚得到了補償,遠行者也因送行者的祝福得到了滿足和佑助。在餞行活動中主要用品就是酒和帳。如李白《留別金陵諸公》: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

      由李詩看來,餞別的地方一般是在驛館或驛亭里,或者是在旁邊的路口,餞別用的酒、帳之類的東西正是由這里提供的,其實,在唐詩中與“祖“有關的名詞還是很多,如“祖道”“祖餞”“祖帳”等。

      唐代,人們的出行較前人便利了許多,唐代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得商旅能夠最大限度地自由來往,海納百川的氣度使得讀書人求學宦游為自己的仕途四處奔走,頻繁的出行,使得人們不再把出門遠行看成“生離死別”式的人生大事的時候,傳統(tǒng)的祖道餞別也就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失去了繼續(xù)存在的基礎,然而對離別這一人生大事的關注,使人們把目光集中到了更為現(xiàn)實,更具人情味的送別儀式上——它應該沒有繁瑣的儀式而更具生活化,折柳送別的民俗便應運而生。

      2.古代折柳遠行或折柳送別源于何時,又因何而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人說折柳送別源于漢代。據《三輔黃圖·卷六》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庇腥藫送茢嗾哿蛣e源于漢代,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姑且不論,我們要討論的是古人為何要“折柳送別”。對這一問題的探索,似乎仍然要從古代傳統(tǒng)的祖道之祭入手,只不過這種祖道之祭所送別的人,不是遠行的生人,而是同樣要遠行的逝者。

      在古代傳統(tǒng)喪葬習俗中,墻及喪車車蓬等喪具飾物,均與柳有關?!抖Y記·檀弓上》在論及古代喪制時說:“周人墻置”。所謂墻,是置于靈柩旁的帷帳?!夺屆め寙手啤氛f:“輿棺之車曰輀……其旁曰墻,似屋墻也。”此“墻”以何為之?孫希旦《禮記集解》引鄭玄注:“障柩之墻?!馀葬』模醒氩哪?。”依鄭玄的解釋,障柩之墻,以材木而為。而材木到底是哪種材木?查閱《辭源》關于“柳”的解釋,其二曰:“古代裝飾棺車的帷蓋。飾物在旁曰帷,在上曰荒,以及薪用木材等總名曰柳?!庇纱丝磥?,既然稱“柳”為棺飾,那么棺飾應該與“柳”這一樹木有關,或者說“障柩之墻”的“中央材木”中的“材木”就是以“柳”而為。

      在古代傳統(tǒng)喪葬習俗中,承載棺柩的喪車也與柳有關。古時稱喪車為柳車,《釋名·釋喪制》說:“輿棺之車曰……其蓋曰柳。”我們從已知的材料性質,可以推斷為何稱為柳車。蘆葦、竹篾,都可以編成鱉甲狀,但蘆葦、竹篾都需要長時間的浸泡,否則易折斷。榆、槐等樹木的枝條太堅硬,不適于編織。就此來看,既易于取材,又易于編織的只有柳條了。在過去的農村,從事編織的人很多,他們所編織的斗、簸箕、筐都用柳條作為材料,因為柳條柔軟有韌性,只要把柳條砍下來,把皮擰下來,稍稍干燥一下即可用來編織了。正因柳的這一性質,才成了編織的理想材料。我想古人喪車中的棺飾“墻”,就是用柳編織后再蓋上帷帳作成的。既然柳是理想的編織材料,古文獻中提到喪車的車蓋被稱為“柳”,便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傳統(tǒng)喪葬習俗中,以柳制作墻及喪車車篷等喪具飾物,客觀上使柳與喪葬之事聯(lián)系起來。而墻和喪車(車篷)等喪具飾物在喪葬儀式中所承擔的特殊作用,又為柳在人們的情感中構成“圍護”和“護送”死者神魂遠行的獨特形象創(chuàng)造了條件。墻本身是用來障蔽喪車棺柩的用具,起著保護靈柩的作用,保護著逝者平安遠行,由此看來,這些與柳有關的喪具飾物在人們心目中與“圍護”“護送”聯(lián)系起來。既然柳能保護死者平安遠行,肩負著保護作用,那么,它就同樣能保護生者平安遠行。如果在送行路上,順手折下路邊的一枝柳條贈于遠行之人,讓這根柳條陪伴友人遠行,不更有人情味嗎?正基于此,柳的保護作用為人們所認識,折柳送別的習俗便就此產生。

      3.柳具有易活的特性為人們認識以后,便賦予它新的情感內涵。柳的生命力很頑強,在祖國大江南北均有種植,更重要的一點是每到春天到來時,若從柳樹上折下一枝柳條,插到水土適宜的地方,它就能生根發(fā)芽,長成一株柳樹。它的這種特性,古人早已認識到了。如曹植《柳賦》:“惟尺斷而能植兮,信永貞而可羨?!薄侗阕印吩唬骸胺蚰鹃葪盍?,斷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备敌读x》也說:“雖盡斷而逾滋兮,配生生于自然?!边@里,“尺斷”是生命的夭折,“更生”則是生命的復榮。人們所關注的是柳的“尺斷更生”,顯然是在贊嘆柳在遭遇生命挫折依然能更生的頑強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尺斷”也就是“折柳”,而柳的“尺斷”又意味著能植、逾滋和再生。于是“折柳送別”,便寓含著希望親人在遭受人生的挫折(如貶謫等)后,能頑強地生活,開始新的生活。這也借“折柳”送給親人的美好祝愿。同時,柳“尺斷”更生的特性,滿足了人們起死回生,生命永存的愿望。對它的認識同樣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死觀,柳→再生這一邏輯關系被人們認識后成為祝福親人的明證?,F(xiàn)實生活中,以柳喻人,柳的“尺斷能植”“尺斷逾滋”“斷植更生”恰好象征人在遭受挫折后能夠遇險平安,起死回生的生存際遇,而“折柳”所寓含和體現(xiàn)的生命長在、生命平安的吉祥意義,則更適合于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遠行人的祝福。這樣,折柳遠行和折柳相送,將生命長在、遠行平安的企盼寄托在充滿鮮活生命的柳枝上,這種行為,便有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替代傳統(tǒng)的行神祭祀而流行起來,并成為普通百姓表達送別相思之情的理想方式。

      最后,有兩點我們不應該忽略:

      其一,插柳、戴柳的習俗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風俗時尚。關于清明插柳、戴柳的風俗,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七月十五)、十月朔為三大鬼節(jié),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yōu)榉乐构淼那謹_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心目中有驅邪避鬼、保護生靈的作用。民間一向有以桃弓柳箭削減煞氣的做法,柳木因稱“鬼怖木”。在《西游記》里我們可以看到,觀音菩薩就是以柳枝沾水濟渡眾生幫悟空救活人參果樹的。正因它在人們心目中有著驅邪避鬼的作用,人們便用它來尋求保護。段成式《酉陽雜俎》載:中宗于“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瘟疫”即是具有象征性免除毒害的意思。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序也說:“景龍四年三月甲寅,中宗皇帝幸渭濱,臨渭亭修禊飲,賜群官柳圈以辟惡”。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這就是“三月清明門插柳”習俗的心理根源。清明節(jié)既然是鬼節(jié),值此柳樹發(fā)芽時節(jié),人們自然就紛紛插柳以辟邪了。

      柳既然可以驅鬼辟邪,折柳送別便代表著對友人的祝福希望他一路平安,順利到達目的地。

      其二,柳是家鄉(xiāng)的象征,以柳相贈意在寄托思鄉(xiāng)之情。

      在古人心目中,柳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尤其它的“尺斷更生”更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被人們廣泛種植,房前屋后,田畔河邊隨處可見它的豐姿。陶淵明《歸園田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便是最好的明證。河邊、池畔、村落庭院遍植柳樹,柳樹之下柳陰之中,便成了人們休息議事的好地方,在古人心中樹木植根于地,上通于天,溝通著天與地,成為天與地之間的連結者,可以向天報告人間的消息,所以在古人心目中,樹木是有靈性的,我們走進農村,會看到在村落最顯眼的地方總會有一棵老樹,成為人們納涼議事的地方。樹木是有靈性的,那么作為人們最常見的柳樹自然也就有著靈性。柳樹下成了人們休息歡歌的理想去處。加之柳種植于房前屋后、田畔河邊、村邊庭院,遠看一個村落最先望到的就是柳樹的身姿。長期的心理積淀,柳便成為故鄉(xiāng)的象征

      柳,種植于房前屋后,在不知不覺中柳與故鄉(xiāng)聯(lián)系起來,把它寫進詩歌,成為思鄉(xiāng)的意象。最早用柳代指故鄉(xiāng)表達離別之情的怕是《詩經·小雅·采薇》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離別家鄉(xiāng),心中不免惆悵,總要回頭多望幾眼,把故鄉(xiāng)的一切都裝入心中。回頭望去,只能看到“依依”的楊柳在向遠行人揮手致意了。正是《詩經》中的這一獨創(chuàng),開創(chuàng)了以柳寫思念故鄉(xiāng)的先河,被后人繼承下來,前面提到的《樂府詩集·橫吹曲群》中的《折楊柳歌辭》即是以柳思鄉(xiāng)之作。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正因柳成為故鄉(xiāng)的象征,古人以柳送別的意圖便顯而易見了,折一枝送給遠行的親人,既有平安的祝福,又遞上一份暖暖的情意,既有美好的祝愿,又有勿忘家鄉(xiāng)的叮嚀。

      總之,柳與古代喪葬習俗有關,被古人看作逝者遠行的保護物,長期的民俗心理積淀,使柳成為“保護、護送”的代名詞,沿用下來,寫入送別的詩歌作品中,渴望折下的柳枝能陪伴友人一路平安。同時柳在古人心中有祛災辟邪的功用,柳便成為“美好祝愿”的象征,表達對友人的美好祝福;柳易活再生的特征使人們把它當作生命強者的代稱,折柳枝送與友人,是希望友人經得起生命的挫折,隨遇而安,有頑強的適應能力,從而開始新的生活;柳又是故鄉(xiāng)的象征,折下來送與友人,既是希望友人一路平安,又在叮嚀友人即使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要忘記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不要忘記家鄉(xiāng)人濃濃的親情。凡此種種使得擁有豐厚文化基礎的古詩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李彬成.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趙睿才.唐詩與民俗[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3]考古雜志[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7,(8).

      (韓瑩瑩 河北唐山 唐山學院文法系 063000)

      猜你喜歡
      折柳柳條友人
      夏日柳條
      孫鋼坪
      折柳寄情
      廉政瞭望(2022年4期)2022-03-31 10:53:32
      致友人(組詩)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50
      搗練子·春
      《戲答友人》
      中華詩詞(2019年8期)2020-01-06 07:40:18
      《友人傷足有贈》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6
      《戊戌元日與友人通話》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08
      一斛珠·灞橋折柳
      拔河
      库伦旗| 正定县| 江永县| 日土县| 于都县| 乌审旗| 团风县| 义乌市| 牙克石市| 临汾市| 岚皋县| 大洼县| 湘乡市| 驻马店市| 安泽县| 石棉县| 梅河口市| 石家庄市| 横峰县| 葵青区| 定兴县| 台北县| 桃源县| 伊川县| 宣武区| 南乐县| 嘉黎县| 始兴县| 囊谦县| 罗山县| 延吉市| 柯坪县| 凭祥市| 怀宁县| 开远市| 屏东市| 渝中区| 井陉县| 长兴县| 英吉沙县| 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