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 孟殿懷
虛擬現實體育療法對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
金怡 孟殿懷
體育療法(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PET)是醫(yī)療性的體育運動方法,又稱醫(yī)療體育或體療,是一種用體育鍛煉來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病人戰(zhàn)勝疾病、恢復健康或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1]。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是運用模擬真實場景使人在虛擬環(huán)境中體驗式地完成操作[2],可以減少對訓練場地、設備的需求,同時增加訓練的趣味性,近年來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康復訓練中。VR PET就是用VR技術輔助進行體育訓練,從而起到增加訓練效果、增強訓練安全性的作用。本研究應用VR PET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取得了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江蘇省省級機關醫(yī)院康復病區(qū)與江蘇省人民醫(yī)院盛澤分院康復醫(yī)學科2014年2~6月住院的腦血管病患者20例,年齡61~79歲,平均(66.50±8.03)歲,所有患者均為首次、單側發(fā)病,并經CT或MRI證實。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被詳細告知本試驗的作用與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1)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年齡>60歲,首次、單側發(fā)病,病程3月至1年;(3)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晰,可接收動作性指令;(4)可獨立或監(jiān)護下無輔助步行>15 m;(5)下肢Brunnsrom分期≥3期。排除標準:(1)雙側發(fā)病或再次發(fā)病;(2)意識不清或伴有重度認知障礙;(3)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影響康復訓練或PET;(4)既往下肢患有影響步行能力的合并疾病,如下肢骨折等;(5)不能或不愿意配合者。符合條件的20例患者隨機編入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例,并分別由2組專業(yè)人員執(zhí)行評定和訓練工作。2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10)
1.2 訓練方法與設備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并嚴格按照“十五”攻關課題“腦血管病三級康復治療方案”進行康復訓練[3]。在此基礎上,試驗組增加VR PET訓練,第1次訓練時由專業(yè)治療人員教授患者跟著VR器械進行PET訓練,直至能獨立完成為止;從第2次開始的訓練則僅由患者跟隨VR器械訓練,專業(yè)治療人員在邊上監(jiān)護;訓練量為1次/d,每次30 min,每周5 d,共2周。對照組患者接受專業(yè)治療人員全程輔助下的等量步行訓練。
VR器械采用“魔迅虛擬康復訓練系統(tǒng) v 1.0”,PET則采用其中的八段錦訓練。除起始和結束動作外,在30 min的訓練時間中重復訓練八段錦的動作。
1.3 評定方法 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由專人進行步行能力評定,包括3 m起立步行(3 m timed up & go test,3 m TUG)測試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測試(10 m maximum walking speed,10 m MWS)。
1.3.1 3 m TUG測試:患者端坐于雙側有扶手的椅子上,聽到指令后站立、向前步行3 m,然后轉身,步行到凳子前,轉身坐下。使用秒表測定從站起到回到凳子坐下所需的時間。測2次取平均值。
1.3.2 10 m MWS:在直線距離為16 m平地上用彩色貼紙標記測試的起點、3 m 點、13 m 點和終點。讓患者在獨立無輔助(包括矯形器)的情況下,盡可能以最快的速度自起點走至終點,用秒表記錄患者從3 m 點至13 m 點所需的時間。測試2次取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試驗組和對照組3 m TUG 測試和10 m MWS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試驗組3 m TUG 測試和10 m MWS均有顯著性改善(P=0.005和0.001);對照組10 m MWS有顯著性改善(P<0.001),但3 m TUG 測試無顯著性改善(P=0.085)。治療后和對照組比較,試驗組3 m TUG改善更明顯(P=0.048),2組間10 m MW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12)。見表2。
PET簡單易行,且對場地設備要求不高,因此歷來在這一方面有過不少研究。但當前有關PET的研究多集中在太極拳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功能的影響方面,而關于其他PET研究的相關文獻較少。我們在臨床中發(fā)現,太極拳確實可以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綜合功能,但練習太極拳本身對患者現有的運動功能要求較高。我們經過篩選后發(fā)現,八段錦訓練難度較低,且有一定的訓練強度,比較適合恢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和下肢功能訓練。同時,考慮到偏癱患者大多年齡較大,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我們采用VR技術結合八段錦訓練,讓患者跟著圖像影音訓練,以降低患者訓練難度,提升訓練趣味性。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評估結果比較(n=1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平衡和步行能力是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重要體現[4-5],其中步行速度和穩(wěn)定性則體現了步行能力的兩個方面[6-7]。本研究在治療前,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步行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2周的治療后,步行能力均有了明顯的改善(P<0.01)。治療后試驗組和對照組間10 m MW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試驗組3 m TUG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其數值由(14.37±4.63) s減少為(13.37±3.64) s。一般多認為3 m TUG預測老年人跌倒風險的臨界值為13.5~14.5 s[8],因此本研究中患者3 m TUG數值的提升對其穩(wěn)定水平而言有相對較大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推斷,VR PET可以顯著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其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的步行訓練。
綜合而言,本研究首次將八段錦PET,結合VR技術,應用于恢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取得了理想的結果,且其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步行訓練;同時VR PET方法簡單易行,對場地設備要求不高,對治療人員資源占用也較少,也比較適合腦卒中偏癱患者單個或群體性訓練,因此,VR PET是恢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一種理想的步行能力訓練方法,值得臨床和社區(qū)推廣應用。
當然,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觀察病例較少、觀察周期稍短,我們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改善。
[1] 李言順. 體育療法薈萃[M].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
[2] 徐茂云,盧兆桐,劉世君. 虛擬現實技術在醫(yī)學中的應用進展[J]. 實用醫(yī)藥雜志, 2007, 24(11):1379-1381.
[3] 胡永善, 吳毅, 朱玉連, 等. 規(guī)范三級康復治療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功能康復的臨床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4, 19(6):418-421.
[4] 李林, 許光旭, 孟殿懷, 等. 區(qū)域性振動訓練對老年腦卒中步行功能的臨床研究[J]. 實用老年醫(yī)學, 2014, 28(3):218-225.
[5] 向偉華, 江鐘立. 腦卒中平衡功能的評估和訓練進展[J]. 實用老年醫(yī)學, 2015, 29(6):448-449.
[6] Kollen B, Kwakkel G, Lindeman E. Hemiplegic gait after stroke: is measurement of maximum speed required? [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6, 87(3):358-363.
[7] Dickstein R. Rehabilitation of gait speed after stroke: a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vention approaches[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8, 22(6):649-660.
[8] Shumway-Cook A, Brauer S, Woollacott M. Predicting the probability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using the timed up & go test[J]. Physical Therapy, 2000, 80(9):896-903.
2015年江蘇省干部保健科研課題(BJ15011)
210024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省級機關醫(yī)院康復科(金怡);210029江蘇省南京市,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康復科(孟殿懷)
R 493
B
10.3969/j.issn.1003-9198.2016.12.022
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