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四72頁習題三提到:劉熙載在《藝概》中說,點就是點名明情感;染就是景物渲染、烘托這種情感,他指出,《雨霖鈴》成功地運用了點染的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技法,用筆將主要線條和輪廓勾勒出來叫點,用筆點綴景物,將背景著色暈染叫染,畫家潑墨揮毫,時點時染,交互使用,相得益彰,創(chuàng)作出意境優(yōu)美的畫面。而古典詩詞和國畫有相通之處,后來的詞人將國畫點染的技法不自覺運用到詞的創(chuàng)作中來,就有了劉熙載用點染評點詞的創(chuàng)作。劉熙載認為點即點明情感,染即景物渲染、烘托,強調(diào)點染結(jié)合,有點有染,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習題三中舉例:詞中“念去去”點出了別時綿長愁緒,“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描寫了想象之景,渲染、烘托離愁別緒,既是寫眼前實景,也是寫想象別后路途遙遠的相思,前程不可預(yù)測的愁苦,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澳睢弊謱懗隽藙e時念念不舍,思來想去的心緒,“去去”二字點出了想象此番行程山調(diào)調(diào),水迢迢,行了一程又一程,兩人將相隔千山萬水的愁緒。這是點,點出了愁腸百結(jié)、愁思剪不斷的傷感?!扒Ю餆煵ā睂懗隽藦V闊的江面煙波浩渺,云霧彌漫的情狀,借指路途遙遠,相隔萬里,而云霧迷蒙,思念難以傳達,浩渺江面的煙云像難以排遣的愁云?!澳红\沉沉”寫出了江面霧氣迷蒙,天色陰沉,烏云壓頂,借指別時的心情壓抑低沉,迷惘而沉重?!俺扉煛泵鑼懥藙e后遼闊天際,借指內(nèi)心空空蕩蕩,孤獨寂寥,又借天地廣闊無止境和個人漂泊輾轉(zhuǎn)對比,表達了人生孤獨渺小。這三種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浩渺、迷茫的圖景,把心中迷惘失落、悵然若失和彌漫天地、綿延渺遠時空的離愁渲染得淋漓盡致,以景染情,把抽象情感化為形象描述,化景語為情語。
再看前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句,一點一染。凄切指蟬鳴,也指內(nèi)心凄涼,陣陣涼意點出了哀婉愁苦之情。黃昏黯淡迷茫,秋蟬鳴哀,驟雨初歇,清寒冷寂,寫出了別時之景的悲涼,以景染情,渲染分別的凄切,烘托出離愁別緒,這是染。
再看“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句,點明了感傷之情,再以景物烘托渲染,有點有染。先說自古多愁善感之人總是在別時格外傷感,再說自己別離之際,正值蕭瑟凄涼深秋,這種愁苦比歷史上的文人愁緒更深了一層?!案强啊敝父y忍受,心有悲戚,將“傷離別”之情往前再推了一步,“冷落清秋節(jié)”是對清寒秋季景物的刻畫,冷冷清清的環(huán)境似在訴說主人公的冷落凄苦,此句從環(huán)境、季節(jié)、景物來渲染清寒氛圍,渲染的筆墨微妙點出了和情感的關(guān)系。
下句的景物點染更具體,更形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句,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把點染的技法詮釋得淋漓盡致。先寫借酒澆愁,愁情濃烈,想一醉方休,忘記眼前痛苦,擺脫惱人愁緒,這時想象舟行江上,一夜醒來離愁越遠越濃,點出了不見戀人的失落感傷、寂寞愁悶更深。再寫醒來所見,江邊楊柳衰殘,破曉清寒,冷風蕭瑟,又見一彎殘月掛天際。楊柳、曉風、殘月是被賦予特殊含義的景物,柳是留的諧音,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柳就表達離別的憂傷;破曉清寒借指心里的孤寒,滿月寓意歸期團圓,而讓美好愿景落空的卻是一彎殘月。 這三個意象展現(xiàn)了一幅清秋拂曉時分寂靜清幽、蕭瑟凄涼的風景畫,由景生情,虛實相生,亦真亦幻,營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發(fā)人聯(lián)想,韻味無窮。這三句一點一染,以景襯情,具有情感的一致性和意境的渾然性,狀難寫之景,抒難達之情,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成就了千古名句。
點即點明抽象感情,染即形象的景物描寫。點指出了情感、觀點,使文思清晰,感情突出。染是使用思想鮮明的景物渲染烘托,需要不留痕跡地融入情感,敏銳的直覺和高超的寫作技巧,難度大。點染的關(guān)鍵在于染,以達到情境融合。
點染手法包含“點”與“染”,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兩方面?!包c”,指點石成金,畫龍點睛,點明文旨;“染”指意象渲染,鋪陳景物,景中含情。點筆多議論、抒情,是總起之筆。染筆緊承點筆,運用修辭,調(diào)動感官,多層次多角度地景物渲染,是服務(wù)點筆的藝術(shù)之妙。點染結(jié)合,或虛實相生,有聲有色,有味有感,妙趣橫生;或繪聲繪色,淋漓盡致,層層揮灑,讀來清新自然;或深化情感,化無形為有形,含蓄微妙,不著痕跡;或淡點濃染,情景交融,從而達到情境契合之妙境。
黃良才,教師,現(xiàn)居浙江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