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高 峰,尹雪梅
(大連醫(yī)科大學外語教研部,大連 116044)
【中醫(yī)寫作與翻譯】
目的論驅動下的中醫(yī)藥英語翻譯探析?
于 洋,高 峰△,尹雪梅
(大連醫(yī)科大學外語教研部,大連 116044)
中醫(yī)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思維結構和語言特點。在傳統(tǒng)醫(yī)學日益走向國際化的今天,如何做好中醫(yī)藥英語翻譯工作已經成為廣大中醫(yī)譯者普遍關注的問題。故對德國翻譯家漢斯·威密爾提出的功能主義目的論進行了深入分析,詳述目的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以及在其指導下對中醫(yī)病證名稱、中醫(yī)方劑名稱以及中醫(yī)藥文獻的翻譯策略。目的論應用于中醫(yī)藥翻譯中,以翻譯目的為首要原則,既充分考慮譯文受眾的接受性,又保留了源語的文化內涵,對提高中醫(yī)藥英譯的可讀性具有重要意義。
目的論;中醫(yī)藥;英語翻譯;譯文受眾
中醫(yī)藥翻譯是傳播與推廣中醫(yī)藥文化、提高中醫(yī)藥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使世界能夠更好地了解中醫(yī)理論與實踐精髓的重要途徑。目前,中醫(yī)藥翻譯問題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一方面要求源語譯文能夠準確體現(xiàn)出中醫(yī)藥蘊涵的內容,傳達中醫(yī)文化;另一方面,要求譯文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使之利于國外讀者理解和應用。而在實際的翻譯中,中醫(yī)譯者往往單純憑借自身的翻譯經驗對中醫(yī)藥文本進行處理,缺乏翻譯理論的指導,從而造成某些文本的翻譯出現(xiàn)譯語混亂、詞不達意、譯語冗長等現(xiàn)象,致使譯文整體質量較差,嚴重影響中醫(yī)藥文化精髓的推廣與傳播。翻譯學家劉宓慶曾指出:“只有科學的翻譯理論才能揭示翻譯中最本質的東西,從而從宏觀上指導翻譯實踐,翻譯理論的指導性就在于減少實踐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學性、功效性。[1]”可見,以系統(tǒng)、科學的翻譯理論為指導,是保證中醫(yī)藥翻譯實踐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在眾多的翻譯學理論中,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Skopostheory)常常應用于中醫(yī)藥著作及文獻的翻譯中,對其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為中醫(yī)藥翻譯提供了重要的原則和方法。
目的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由德國著名翻譯家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首先提出的。目的論認為,任何翻譯行為都以一定的目的性為基本出發(fā)點,而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往往取決于翻譯的最終目的[2]。此外,在翻譯過程中,譯入語與源語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同樣需要給予充分考慮。換言之,傳統(tǒng)翻譯理論所強調的“信”“忠實”或“對等”原則都要服從于翻譯的目的。
目的論的提出使翻譯擺脫了以源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3],也充分表明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是由譯入語讀者或譯文讀者的期望、需求、知識水平和環(huán)境條件共同決定的。根據(jù)目的論的觀點,翻譯是一種有目的、跨文化交際的行為,因此目的性原則是翻譯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整個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3]。與傳統(tǒng)翻譯策略相比,目的性原則并不主張將文本翻譯的重點放在對直譯與意譯、形式對等與功能對等的區(qū)分上,而是強調根據(jù)翻譯的目的確定翻譯策略。此外,受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制約,譯文往往無法與源語的表達完全一致,需要進行適當保留和改動,至于調整的具體程度,應依據(jù)翻譯目的而定。因此,目的性原則使翻譯標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性。
除目的性原則以外,目的論還包括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rule)以及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等。連貫性原則強調譯文必須具備一定的可讀性,而且在目的語的交際環(huán)境與文化中有意義[4]。此外,連貫性原則要求譯文必須符合語篇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3],譯文要與其接受對象的實際接受能力一致,充分重視他們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與知識水平,尊重原文作者意圖的同時兼顧譯文接受對象的理解力。忠實性原則強調譯文應在滿足目的性原則與連貫性原則的前提下符合原文的主旨,力求對原文內涵進行最大限度的還原,即譯者所傳達的信息與原文盡可能地保持一致。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為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譯者應根據(jù)不同源語譯文的預期功能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確定特定語境下可以保留的原文信息以及需要根據(jù)譯語的語境進行相應調整的信息[5],再依據(jù)譯文讀者的需要采取直譯或意譯甚至刪減、改寫等,從而使譯文產生功能上對等的效果[3]。
目的論不僅可以從宏觀角度為中醫(yī)藥翻譯提供科學的理論框架,同時也有助于了解譯者在處理中醫(yī)藥翻譯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難題。
在進行中醫(yī)藥翻譯前,盡管需要翻譯的文本內容已經確定,但如果譯者不了解其譯文受眾、翻譯目的以及翻譯作用的話,翻譯效果往往無法令人滿意。譯文受眾即譯文所意指的接受對象,是決定翻譯目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6]。確定首選受眾對象有助于合理選擇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對于譯文能否實現(xiàn)預期目的至關重要。與此同時,譯者需要充分重視的是如何在翻譯時將有意義、可讀性強的信息傳達給譯文讀者,并以此作為翻譯的宗旨。
2.1 中醫(yī)術語的常用英語翻譯方法
中醫(yī)術語英譯是幫助國外了解中醫(yī)藥最直接的手段。受中醫(yī)典籍用語的影響,中醫(yī)藥語言包含大量古漢語詞匯及四字詞組,給中醫(yī)英譯帶來一定的困難[7]。目前,中醫(yī)藥術語的翻譯存在諸多問題,致使翻譯質量良莠不齊。因此,掌握一定的英譯方法對于提高中醫(yī)藥翻譯水平非常必要。就譯者而言,翻譯中醫(yī)專業(yè)術語時,應盡可能地保持其術語的中醫(yī)特色,即譯文要與中醫(yī)術語一樣,成為表達或限定中醫(yī)藥專業(yè)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8]。
音譯是中醫(yī)術語英譯常用的方法之一,適用于翻譯某些中醫(yī)特有而西醫(yī)不存在的特殊概念。如中醫(yī)“氣”的概念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亦可指“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長期以來,對于“氣”的譯法翻譯界各抒己見,有人曾經將與“氣”相關的“營氣”“衛(wèi)氣”及“宗氣”統(tǒng)一譯作vital energy,這種譯法并不能有效地表達“氣”的內涵,而且容易使讀者產生混淆。經中外譯者的不斷實踐,發(fā)現(xiàn)只有用音譯法處理此類中醫(yī)特有的概念才能較好地為譯文讀者所接受。因此,Qi逐漸取代了vital energy成為“氣”的規(guī)范化譯語?!盃I氣”“衛(wèi)氣”及“宗氣”由此可分別譯為nutrient Qi,defense Qi和ancestral Qi。利用音譯法的例子還可見于“陰陽”(Yinyang)“命門”(Mingmen)“臟腑”(Zang-fu)及“氣功”(Qigong)等特殊中醫(yī)概念的翻譯中。對于某些中西醫(yī)差異較大甚至概念模糊的術語而言,音譯傳遞了源語和目的語讀者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性[9],既充分表現(xiàn)了某些中醫(yī)概念的特殊性,還有效地保留了其源語的內涵,因而成為中醫(yī)藥翻譯界普遍認同的譯法。
除音譯法以外,直譯法也經常出現(xiàn)在中醫(yī)藥的英譯中,一般用于翻譯中西醫(yī)共同存在或具備相似特征的概念。在各種不同的翻譯方法中,直譯與原文的忠實度最高,能夠最大限度地維持原文的主旨信息。如“脾主運化”可直譯成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spleen;“風火眼”譯成wind-fire eye;“肝風內動”譯為endogenous wind of liver等。
還有一些中醫(yī)術語是由具體和抽象的兩部分概念構成,如“五臟”“六腑”等,翻譯這類術語時應采用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即“五臟”譯為Five-zang organs,“六腑”譯為Six-fu organs。綜合運用音譯與意譯的方法可使譯文更貼近原文,突出了忠實性原則,更好地將中醫(yī)獨特的文化內涵傳遞給讀者。
2.2 目的論指導下中醫(yī)病名癥名的英語翻譯
在語義內涵上,中醫(yī)病名與西醫(yī)病名之間的對應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基本對應、部分對應和不對應[10]。為使譯文讀者充分了解病癥的相關信息,當中醫(yī)病名與西醫(yī)病名完全對應時,可以直接借用西醫(yī)的病名進行翻譯。如“耳鳴”譯為tinnitus,“瘧疾”譯為malaria,“呃逆”譯為hiccup,“失眠”譯為insomnia,“失音”譯為dysphonia等。借用西醫(yī)固有術語翻譯某些中醫(yī)概念,既可減少外國人對中醫(yī)的隔膜感和距離感,又可加快中醫(yī)的國際化進程,是一種較為現(xiàn)實且有效的翻譯方法[11]。
當中醫(yī)病名與西醫(yī)病名不能完全對應時,翻譯中除了借鑒與西醫(yī)相似的病名外,還需結合中醫(yī)疾病或癥狀的特點進行翻譯,必要時加以說明,使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中醫(yī)病名的內涵。如“暴盲”譯成sudden blindness,“盜汗”譯作night sweating等?!跋省笔侵嗅t(yī)特有的病證,國外讀者根據(jù)漢語字面含義很難理解,在將其譯成西醫(yī)病名diabetes mellitus時應加以注釋,即(Xiaoke in TCM)。中醫(yī)學中的“痹”也是一個特有的概念,含有“痹”的中醫(yī)病證名稱很多,如行痹、痛痹、氣痹、血痹、骨痹等?!氨浴笔侨梭w由于感受風、寒、濕等外邪,致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以關節(jié)和肌肉酸楚、疼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翻譯時應首先考慮“痹”所應用的語境,為避免因使用西醫(yī)對應詞而造成的理解偏差,可通過音譯“Bi”加注釋的方法進行翻譯,故“行痹”“痛痹”和“心痹”分別譯為Xingbi (Migratory-Stagnation)、Tongbi (Pain-Stagnation)和Xinbi (Bi-Syndrome of Heart)[12]。這種譯法既簡潔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中醫(yī)藥術語的特色,還可以清晰地闡釋“痹”之“氣血不通,經絡痹阻”的病機。
對于某些特殊的病癥,如“奔豚”其意為“腎之積證”,該癥在西醫(yī)中沒有參照物或類似概念,因而與西醫(yī)的病名無法對應。在這種情況下,英譯時需要根據(jù)疾病的特點,以音譯的方式保留譯文與原文語意上的連貫并加上注釋,故“奔豚”可譯為Bentun Syndrome (kidney amassment)。此外,對于這類無西醫(yī)對等名稱的中醫(yī)術語還可以采用描述以及借助近似物的方法進行翻譯。
2.3 目的論指導下中醫(yī)方劑名稱的英語翻譯
中藥方劑走向國外市場,其名稱翻譯的準確與否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中藥方劑的譯名應力求簡短醒目、通俗易懂,盡量考慮國外患者的需求,靈活應用翻譯策略,增強譯名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目前我國大多中藥方劑名稱的英譯均采用漢語拼音加英文解釋的方法[13],如“六味地黃丸”譯為Liu Wei Dihuang Wan (Pill of Six Ingredients with Rehmannia)。對于需要進行英譯的部分一般可采用“藥物成分”+“劑型”+ for +“功效”的格式,使患者直接了解方劑配方及其藥用價值,如“朱砂安神丸”可以譯為Cinnabaris Pill for Tranquilization,“當歸補血湯”譯為Angelica Sinensis Decoction for Nourishing Blood等。也可以使用“藥物劑型”+ for +“功效”的格式翻譯,如“補中益氣丸”譯為Bolus for Reinforcing Middle-jiao and Replenishing Qi,“勻氣散”譯為Powder for Making Qi Even等。除此之外,還可以直接用“藥物”+“劑型”的格式對方劑名稱進行翻譯,如“桂枝湯”譯為Ramulus Cinnamomi Decoction,“牡蠣散”譯為Concha Ostreae Powder等。應用這些固定翻譯格式有利于推動中醫(yī)藥英文名稱標準化工作的開展。
2.4 目的論指導下中醫(yī)藥文獻的英語翻譯
中醫(yī)文獻英譯不僅要處理好專有術語的翻譯,還要從句式結構、語篇及修辭等方面考慮。綜合應用目的論的3個主要原則可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專業(yè)性、流暢性與等效性。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關于“膻中”這樣描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p>
譯文:Danzhong is an organ resembling the monarch’s aide, from whom the monarch’s joy and happiness is reflected。
注釋:① Danzhong: the Pericardium; ② When the Vital Energy in Danzhong moves freely, Yang Vital Energy permeates evenly, making the patient happy and joyful. While the Vital Energy in Danzhong is stagnant, Yang Vital Energy will not move normally, causing sadness and melancholy. That is why joy and happiness are reflected by Danzhong[14]。
根據(jù)忠實性原則,用音譯法將“膻中”譯為Danzhong。同時鑒于“膻中”一詞的復雜性,譯文提供了較為具體的注釋,將其解釋為西醫(yī)對應的詞匯pericardium (心包),從而減輕了讀者理解上的困難。但這種中西醫(yī)詞匯直接進行替換的前提是2個詞匯必須指代相同的概念。另外,譯文注釋還詳細闡述了人們通過“膻中”表現(xiàn)“喜樂”的原因,以消除由意譯帶給讀者的困惑。如果沒有注釋的話,譯文將很難明確傳達原文的意圖,致使讀者無法通過譯文獲得準確的信息。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關于女子生長發(fā)育周期有這樣的描述:“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本渲械摹霸率隆迸c西醫(yī)的“月經”意思基本相同,故可以直接譯成西醫(yī)的對等詞匯menstruation。有些術語是中醫(yī)藥學以及中國古代文化所特有的,英文中并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匯,譯者需采用譯文與注釋相結合的方法。如該句中的“天癸”“任脈”和“沖脈”在翻譯時應當根據(jù)忠實性原則用音譯方式處理,但是需要加上必要的注釋。即“天癸”代表促進與維持男女性機能的物質,“任脈”“沖脈”代表人體經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句話可譯為At the age of fourteen, her Tiangui arrives, and Ren Channel begins to function, Chong Channel becomes excessive。 And this brings the periodic menstruation and thus she is able to conceive a child。譯文后配有注釋:① Tiangui is a substance produced by the Kidney which promotes the sexual function; ② Ren Channel (Ren Mai) and Chong Channel (Chong Mai) both originate from the uterus and therefore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woman’s menstruation and reproductive system[14]。
翻譯中醫(yī)藥文獻時運用譯文結合注釋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譯文的清晰度、可讀性及可理解性,既體現(xiàn)了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目標,確保譯文為目的語受眾對象所接受,獲得與源語讀者同樣的信息與感受,同時又忠實通暢地表達了原文的思想內容。
目的論的提出拓寬了翻譯理論研究的領域,為譯者在實踐中合理運用翻譯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應用目的論進行中醫(yī)藥英譯,可以在有效地保留中醫(yī)藥術語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使受眾對象通過譯文輕松地理解中醫(yī)藥術語的深層含義,領會中醫(yī)藥的精髓,真正感受到中醫(yī)藥的獨特魅力。目的論驅動下的中醫(yī)藥英譯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對于內涵豐富、詞源復雜的術語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翻譯方式,應當在中醫(yī)藥理論的語義范疇內根據(jù)源語特點和文化差異,選擇合理的翻譯策略;其次,注重中醫(yī)源語信息的有效傳達,減少逐字翻譯,避免為西醫(yī)概念所同化,保持中醫(yī)概念的文化特征;此外應處理好與文化相關的因素,兼顧文化特色和中醫(yī)內涵。這些方面均有助于中醫(yī)翻譯工作者靈活應用和調整翻譯策略,提高譯文質量,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翻譯的交際功能和傳播中醫(yī)藥文化的目的。
[1] 宋海英,張慶榮.中醫(yī)基礎理論術語英譯的原則[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 27(10):2137-2139.
[2] 涂兵蘭.論譯者的翻譯目的[J].吉首大學學報,2010, 31(3):167-170.
[3]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ower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7-33.
[4] 李磊.忠誠連貫 神形兼?zhèn)?漢英習語翻譯的一個基本原則[J].時代文學月刊,2010(8):93-94.
[5] 陳曉慰.翻譯功能的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0(4):9-12.
[6] 謝恩容,孫海瑞.翻譯目標受眾在翻譯行為中的作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0,11(2):165-166.
[7] 陳曉華,施蘊中.從翻譯目的論看Nigel Wiseman的中醫(yī)英譯翻譯思想[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5):182-184.
[8] 高曉薇,趙閃玉.中醫(yī)翻譯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28-30.
[9] 李成華,孫慧明,張慶祥.從源語、譯者、讀者的關系看中醫(yī)翻譯[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21(2):223-225.
[10] 張登峰.中醫(yī)病證名稱的英譯方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6(9):855-857.
[11] 李趙國.中醫(yī)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78-80.
[12] 王塑,吳青,陳寧.目的論視角下中醫(yī)名詞“痹”的英譯探討[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3,35(7):619-622.
[13] 羅海燕,鄧海靜.中藥說明書的英譯從功能派翻譯理論談起[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6):1509-1511.
[14] WU LIANSHENG, WU QI. Yellow Emperor’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M]. Beijing: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1997: 9.
AStudyonEnglishTranslationforChineseMedicineDrivenbySkopostheory
YU Yang, GAO Feng△, YIN Xue-mei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DalianMedicalUniversity,Liaoning,Dalian116044,China)
Chinese medicine has a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nking mode and language features. In an age when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ized, how to effectively tackle the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become an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ors. Therefore, w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Skopostheory proposed by German translator Hans Vermeer, detailing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Skopos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 of diseases and symptoms, herbal prescriptions and literature.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kopostheory prioritize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by fully consider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intended readers and effectively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hereby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readabi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Skopostheory; Chinese Medicine; English translation; Intended reader
H16
A
1006-3250(2017)10-1467-04
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4年度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課題(WYZDB14082)- 信息化背景下基于“翻轉課堂”的醫(yī)學院校醫(yī)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的構建;2015年大連醫(yī)科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DYLX15051)-以需求分析為導向的應用型醫(yī)學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于 洋(1980-),男,遼寧大連人,講師,醫(yī)學碩士,從事醫(yī)學英語翻譯與教學研究。
△通訊作者:高 峰,Tel:18525448101,E-mail:paradise0203@163.com。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