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偉偉,李 星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 210023)
【方藥研究】
藿樸夏苓湯析疑
劉飛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偉偉,李 星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 210023)
藿樸夏苓湯是清代醫(yī)家創(chuàng)制治療濕溫病的著名方劑,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然而后世多種醫(yī)學文獻所載其來源、正異名、組成、用量、用法等內容存在許多分歧、疑義之處。筆者通過對現存文獻資料的系統(tǒng)查閱,就藿樸夏苓湯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考證,認為該方藥組成首見于《醫(yī)原》,至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始冠以方名并擬定其藥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編纂《濕溫時疫治療法》時又補充了該方用法(以通草煎湯代水)及加減法?!吨赜啅V溫熱論》收載該方時,藥物組成略作變化,亦稱之為藿樸夏苓湯,是否宜作二方論之尚待研討。而藿樸胃苓湯乃何廉臣之師樊開周所創(chuàng),亦見于《重訂廣溫熱論》與《濕溫時疫治療法》,非藿樸夏苓湯之異名,二者實為兩首性質完全不同的方劑。本方方源宜表述為“方出《醫(yī)原》,名見《濕溫時疫治療法》”。
藿樸夏苓湯;疑點;考證
藿樸夏苓湯由藿香二錢、半夏錢半、赤苓三錢、杏仁三錢、生苡仁四錢、白蔻仁一錢、通草一錢、豬苓三錢、淡豆豉三錢、澤瀉錢半、厚樸一錢組成,主治濕溫初起濕重于熱證,癥見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1]。然而筆者在學習醫(yī)學文獻過程中,發(fā)現多種醫(yī)學典籍中有關該方的來源、正異名、組成、用量、用法等方面內容記載存在較多模糊不清或分歧疑義之處,為使后學正確認識與合理使用,就相關問題分析考證如下。
有關藿樸夏苓湯的來源,各類方劑學教材及專著所載不一,概括起來主要有4種表述。
一是源自《醫(yī)原》,持此說者有江蘇新醫(yī)學院主編的《中醫(yī)方劑學》[2]等;二是源自《感證輯要》,持此說者有江克明主編的《簡明方劑辭典》[3-4]等;三是《感證輯要》引自《醫(yī)原》,持此說者有彭懷仁主編的《中醫(yī)方劑大辭典》[5]等;四是源自《濕溫時疫治療法》,持此說者有李冀主編的《方劑學》[6]等。
考《醫(yī)原》為清5石蒂南所著,成書于1861年。原書“濕氣論”云:“濕之化氣……氤氳濁膩……面色混濁如油膩,口氣濁膩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膩,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濃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xù)不勻,神多沉困嗜睡……治法總以輕開肺氣為主……宜用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樸、藿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之類?!辈⒏郊訙p之法“兼風者……兼寒者……前法酌加蘇梗、桔梗、豆豉、蔥白、生姜之類;邪在經絡……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彪m然上述所載諸藥既無方名又未示劑量、用法,但卻是現存古典醫(yī)籍中有關藿樸夏苓湯組成藥物、適應證候、加減應用的最早記載,因此藿樸夏苓湯源于《醫(yī)原》之說確有所據。
《感證輯要》由清末民初醫(yī)家嚴鴻志所撰,刊行于1920年。該書卷四“和解之劑”所收錄的藿樸夏苓湯由“杜藿香、真川樸、姜半夏、赤苓、光杏仁、白蔻仁、生苡仁、豬苓、淡香豉、建澤瀉”組成。方下未注明本方來源出處,然考原序及內容,此書乃嚴氏將散見于金元及清代醫(yī)家(如何廉臣)著作中有關外感病的辨證論治內容精要加以纂輯而成。其所載的藿樸夏苓湯在方名、藥物組成及用量上與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所載的藿樸夏苓湯完全相同,但在成書時間上晚于后者。
《重訂廣溫熱論》編撰于1911年,作者亦為何廉臣,原書《廣溫疫論》,為清5戴天章于1675年所著,乃治療溫熱病的專書,后經陸九芝刪訂改名為《廣溫熱論》。何廉臣又在該書基礎上博引前人著作,將原書“缺者補之、訛者刪之”重為訂正??肌稄V溫熱論》所載諸方,未見藿樸夏苓湯的相關記載。而《重訂廣溫熱論》卷二“溫熱驗方”中則載有藿樸夏苓湯,并明確指出此方“見石蒂南先生醫(yī)原”。
《濕溫時疫治療法》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由何廉臣、陳樾喬主稿,紹興醫(yī)學會組織會員編寫而成,收錄在曹炳章先生的《中國醫(yī)學大成》(1936年)之中?!稘駵貢r疫治療法》在卷上與卷下兩處均載藿樸夏苓湯及其藥物組成和功效主治等,并在方下明示其出自于石蒂南先生《醫(yī)原》??梢娋娃綐阆能邷矫?,《重訂廣溫熱論》的記載較《濕溫時疫治療法》略早。
關于本方方名,據彭懷仁主編的《中醫(yī)方劑大辭典》藿樸夏苓湯條目乃“《感證輯要》引《醫(yī)原》,即方出《醫(yī)原》卷下,名見《濕溫時疫治療法》‘藿樸胃苓湯’”[5],意即藿樸夏苓湯乃藿樸胃苓湯之異名;倪誠主編的《新編方劑學》亦持此見[7]。
考藿樸胃苓湯,本方與藿樸夏苓湯同見于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及《濕溫時疫治療法》,該方由杜藿梗、真川樸、杜蒼術、炒廣皮、炙甘草、生曬術、浙茯苓、豬苓、建澤瀉、官桂組成,具有辛淡泄?jié)瘛⒎枷慊瘽岬淖饔?,用于治療濕霍亂。藿樸胃苓湯方下云“引樊開周先生經驗方”,則明確指出本方出處。而藿樸夏苓湯由石蒂南所創(chuàng),其在方源、組成、主治等方面與藿樸胃苓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又考《中醫(yī)方劑大辭典》藿樸胃苓湯條目共有兩處,其一所載即為樊氏之方,而其二條目所載之藿樸胃苓湯,筆者通過比對認為,其內容實為《醫(yī)原》《濕溫時疫治療法》所載之藿樸夏苓湯,但被《方劑大辭典》誤認為藿樸夏苓湯乃藿樸胃苓湯之異名,二者實為2首性質完全不同的方劑。
關于本方的藥物組成,《醫(yī)原》《濕溫時疫治療法》均載有通草而無淡香豉,而《重訂廣溫熱論》《感證輯要》則載本方有淡香豉而無通草。關于本方劑量,《醫(yī)原》沒有明確藥物劑量,《濕溫時疫治療法》則制定了方中藥物劑量的大致范圍,《重訂廣溫熱論》《感證輯要》則完全明確了每味藥物的使用劑量。
考《濕溫時疫治療法》載藿樸夏苓湯的藥物組成為“杜藿香、真川樸、姜半夏、光杏仁、白蔻仁、生米仁、帶皮苓、豬苓、建澤瀉、絲通草”,與《醫(yī)原》相同,而《重訂廣溫熱論》《感證輯要》則較其增加了淡香豉減去了通草。揣擬方者之意,可能是淡豆豉辛散性寒入肺經,偏于從內向外宣透郁熱、疏散濕溫之邪;通草味甘淡,性微寒,清濕利水,側重于導邪從下焦而出治療濕溫之病。
《濕溫時疫治療法》和《重訂廣溫熱論》《感證輯要》均在《醫(yī)原》的基礎上增加了藥物用量,但前者所載劑量為約數,如“杜藿香用錢半至二錢、真川樸用八分至一錢”,后二者則為定數,如“杜藿香用二錢、真川樸用一錢”。擬定藥量確切劑量有助于醫(yī)家方便使用本方,但僅給出藥物劑量的大致范圍,也有益于醫(yī)家依臨床病情的深重輕淺來靈活裁決藥物劑量。
關于本方所屬治法古今認識并未一致,《重訂廣溫熱論》《濕溫時疫治療法》《感證輯要》將其歸于表里雙解之劑。周鳳梧主編的《周鳳梧方劑學》[8]等現代各種教材及典籍多將其劃分在祛濕劑之中。
石蒂南認為此方以輕開肺氣為主,藥物使用以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重訂廣溫熱論》因其芳香辟穢、辛淡化濕的作用,首次將其定為發(fā)汗之初劑及表里雙解之劑;《濕溫時疫治療法》認為其能疏中解表、芳淡滲利,因而將此方歸為表里雙解之劑;《感證輯要》認為本方能解表化濕,故將其收錄在和解之劑中。現《方劑學》各種教材及典籍多將本方收錄于祛濕劑中三仁湯的附方之下。藿樸夏苓湯方中主以藿香、杏仁、蔻仁等藥味辛而宣肺達表于上,輔以通草、茯苓、豬苓、澤瀉味淡而滲利濕熱于下,乃表里雙解之意,屬八法中之和法,并非屬于單純的發(fā)汗或祛濕之劑。
至于本方用法,《醫(yī)原》《重訂廣溫熱論》《感證輯要》及陳德興主編的《方劑學》[9]等各種教材及典籍并無特殊要求,而《濕溫時疫治療法》則在使用方法上要求以通草煎湯代水。關于加減法則載錄不一,《醫(yī)原》《濕溫時疫治療法》則有根據兼風、兼寒、熱多等不同情況對原方進行化裁,《重訂廣溫熱論》《感證輯要》及王付主編的《方劑學》[10]等各種教材及典籍并無加減之法。
《醫(yī)原》對本方的用法無特殊要求,但《醫(yī)原》根據兼風、兼寒、邪在經絡及兼暑的病情變化則附有加減之法?!吨赜啅V溫熱論》既無煎煮用法要求,亦無特別加減之法?!稘駵貢r疫治療法》則在藥物煎煮上以通草煎湯代水,在所附兼風、兼寒、邪在經絡的加減法上與《醫(yī)原》一致,但在兼暑的用藥上則有所差別,即《醫(yī)原》是“……兼暑者……去蔻仁,酌加扁豆花、鮮荷葉清香辟穢,連翹、山梔、滑石微苦淡滲,以解暑濕熱之結”。而《濕溫時疫治療法》是“……兼暑者……去蔻仁、半夏、厚樸,酌加青蒿腦、鮮荷葉清香辟穢,連翹、山梔、滑石微苦淡滲,以解暑濕熱之結?!笨枷特S辛酉年留耕書屋藏本《醫(yī)原》原文,可能是何廉臣在引用其加減內容時有所變通。因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易擾神傷津耗氣,因而去苦燥辛溫耗氣之蔻、夏、樸,又青蒿腦苦辛而寒,其解暑截虐之功較扁豆花更好,故而易之。
[1] 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230.
[2] 江蘇新醫(yī)學院.中醫(yī)方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250.
[3] 江克明,包明蕙.簡明方劑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7:1245.
[4] 江克明,包明蕙.簡明方劑辭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05.
[5] 彭懷仁.中醫(yī)方劑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1546.
[6] 李冀.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340.
[7] 倪誠.新編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72.
[8] 周鳳梧.周鳳梧方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25.
[9] 陳德興.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303-304.
[10] 王付.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52-253.
R289.1
A
1006-3250(2017)10-1465-02
△
樊巧玲(1957-),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藥復方的藥效機制及配伍規(guī)律研究,E-mail:NJFANQL@163.com。
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