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平,黃智遠,樊效鴻
(1. 來鳳縣民族醫(yī)院,湖北 來鳳 445700; 2.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成都 610075; 3.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成都 610075)
【理論探討】
發(fā)手束悗療法探討
傅 平1,2,黃智遠2,樊效鴻3△
(1. 來鳳縣民族醫(yī)院,湖北 來鳳 445700; 2.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成都 610075; 3.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成都 610075)
以《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原文為依據,發(fā)掘出“發(fā)手束悗”是一種古老的治療手法,其操作核心在于重力壓迫臍旁腹主動脈和腹股溝股動脈并快速松手,使熱感產生和下傳。對于該手法的中醫(yī)治療機理,依據《內經》沖脈等條文入手,認為寒氣客于沖脈,痹阻血脈,需用溫熱驅寒治血脈。又由于沖脈是巨脈不能針刺,于是施以手法使熱氣通、血氣行。其治療機制的現代研究方面,主要是改善病肢微循環(huán)、調節(jié)交感神經網絡,加快脊柱椎管內外的血液循環(huán)和腦脊液循環(huán)等,從而激活組織的自愈力。
發(fā)手束悗;文獻研究;治療原理
“發(fā)手”“束悗”二詞均出自《內經》,分見于《靈樞5百病始生》和《靈樞5雜病》。從《內經》原文來看,“發(fā)手”是上古時期一種獨特的導引按摩治療手法,卻未被后世繼承。而在我國四川、廣西、吉林等地,“束悗”療法在民間多有流傳[1]。近年來,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廖品東教授在本科生等教學課堂上還進行過相關的教學示范,長春中醫(yī)藥大學也進行了相關國家級課題的申報[2]。但不論是“發(fā)手”還是“束悗”療法,數百年的時間均鮮有文獻記載。近二三十年少量的臨床報道對其理論研究很少[3-4]。筆者不揣愚陋,對這一古老手法進行初步的理論和操作探討。
《靈樞·百病始生》記載:“其著于伏沖之脈者,揣揣應手而動,發(fā)手則熱氣下于兩股,如湯沃之狀?!憋@然,“發(fā)”毫無異議是治療性動作,“手”變成醫(yī)者使用的“工具”,治療的部位應該在“伏沖之脈”。近現代解釋伏沖之脈即是腹主動脈,關于這一點學界少有爭議[5]。故此可以看出,“發(fā)手”是《內經》時代秦漢時期在腹部的一種治療性導引按摩操作手法。如《內經》還有“發(fā)針”治療性操作一樣,如“已發(fā)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待邪之至時而發(fā)針寫矣?!薄端貑枴るx合真邪》這種手法除了這一處記載外,《靈樞·刺節(jié)真邪》也提到了大血脈的治療手法:“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至缺盆中”,不過此處未命名而已。此后中國古代文獻中再也未見到類似明確的“發(fā)手”記載。
這一療法經后世演變仍在臨床上發(fā)揮作用,至少在清5《按摩經》之“古法二十四式推拿”[6]中可以窺見端倪,并在最近被骨傷科和推拿科部分學者根據《靈樞·雜病》“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的記載命名為“束悗療法”[7-8]。其主要施術部位已經不是腹主動脈,而變成了腋動脈與股動脈。如韋以宗等指出,醫(yī)者通過手指按壓患者病變部位相應的體表動脈,使其暫時性阻斷,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來達到治病目的,是結合現代對微循環(huán)的研究成果而創(chuàng)立的一種針對慢性損傷性疾病的治療方法[7]。
筆者查閱《中醫(yī)辭海》上中下三部(1995出版)[9]、《中華推拿大成》(1995年出版)[10]、《中國推拿》(1999年出版)[11]、《中國推拿百科全書》(2009年出版)[12]等書均未見明確的“束悗療法”記載。另外以“束悗”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期刊文獻中搜尋,得到與之相關的文獻未超過15篇。
故筆者以為目前命名的“束悗療法”一詞需要斟酌商榷。仔細閱讀《靈樞·雜病》“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時,發(fā)現原文“四末束悗”的意思是四肢末端有緊張、束縛、僵硬、麻木、煩熱、痹痛的感覺。當然,《說文解字·束部》指出“束:縛也”。但在《內經》原文中,“束悗”確實不是一種療法。這也是文獻學查找筆者尚不能明確其最早出處的原因。所以筆者認為,即便要在推拿按摩理筋手法中新增一個古代醫(yī)學名詞,“發(fā)手”不容置疑(查《中醫(yī)辭?!窡o“發(fā)手”一詞[9])。因為它的治療目標就是使“熱氣下達,如湯沃之狀”,而不只是有個“束悗”療法。當然,鑒于目前“束悗”療法已經有了一定的推廣,二者合并稱之“發(fā)手束悗”療法未嘗不可。
雖然歷經兩千多年,人體結構沒有改變,病的本質也沒有變[13],要認識“發(fā)手束悗”如何治療疾病,“需要重新認識血脈”(血管)[14-15]這一經脈理論的雛形。通過《內經》原文比對,沖脈循行與胸腹主動脈、髂總動脈、股動脈的走行幾乎一致,這也可能源于古人的解剖實踐。黃龍祥通過文本研究考證出經脈理論源于血脈理論,而沖脈又是我們理解和詮釋《內經》血脈和經脈的突破點[14]。
筆者以為,從《內經》原文揭示發(fā)手束悗治療原理應該是一條較好的路徑,故從脈理、病機、治則、治法、操作、目的等方面進行剖析。
脈理:“寒氣客于沖脈,沖脈起于關元隨腹直上(《素問·舉痛論》)?!?/p>
“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陽明)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素問·骨空論》)?!?/p>
“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后屬而別。其下者,并于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靈樞·逆順肥瘦》)?!?/p>
從以上《內經》原文可以看出,沖脈(或稱為伏沖之脈)循行在腹部和下肢,與督脈、任脈、足陽明脈、足少陰脈等密切相關甚至難舍難分[14-16],也是古人認為的病邪寒氣和治療熱氣通行的路徑。
結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方能進一步認識沖脈病候和證治。
病機:因為沖脈被“寒氣”客之(《素問·舉痛論》),導致“血氣凝結”(《靈樞·賊風》),于是“不通則痛”,發(fā)為“痹痛”(《靈樞·陰陽》)。治則:“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靈樞·陰陽》)?!庇脺責狎尯?,立法已經明示。治法:“決之血脈(《靈樞·陰陽》)?!贝藯l在原文緊承上句“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指出治療需從血脈入手。操作:(1)脈之細者,予以九針劫刺;(2)脈之巨者,予以發(fā)手束悗。沖脈屬于巨脈,揣動應手,禁不可針?!鞍l(fā)手束悗”治療可以通調沖脈氣血,從而溫濡腰腹下肢肌肉。
目的:“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素問·舉痛論》)?!薄盎饸庖淹ǎ獨饽诵?《靈樞·刺節(jié)真邪》)?!庇纱丝梢缘贸?古人在“發(fā)手束悗”治療這一類寒邪痹病上早已有一套完整而嚴密的論證,只是年代久遠,后人需要洞悉經旨也。
目前報道的“束悗療法”和臨床實踐中“發(fā)手束悗”治療的慢性損傷性疾病,與血液循環(huán)均有明顯關系。
現代研究表明,損傷造成血循環(huán)障礙,大量的紅細胞等瘀積在毛細血管和微靜脈內,使病變部位的代謝功能難于實施, 肌纖維等各種組織缺血、缺氧而腫脹,進而肌肉中的筋膜緊張,反作用束縛包裹的肌纖維和穿行其中的血管神經,靜脈回流進一步受阻,血管周圍的交感神經和運動神經被激惹持續(xù)興奮,沖動從脊髓中樞反射后再次驅使已經疲勞失能的肌纖維,導致肌肉慢性持續(xù)的類痙攣狀態(tài),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通過“發(fā)手束悗”治療,首先是明顯改善血液循環(huán),通過動脈被暫時性阻斷后再放通,打破病理性的惡性循環(huán),動脈腔內血流形成較高的內壓力及沖擊力并促進遠端靜脈和淋巴回流,可以有效地促進組織內及外周血管內有害物質的降解排泄,利于衰老的紅細胞排出,起到加快代謝和疏通血管的功效[4],并能改善肢體組織營養(yǎng),促進創(chuàng)傷組織修復[8,17]。循環(huán)的改善和肌肉彈性的恢復,外周阻力隨之降低,繼而減輕肢體的瘀血狀況,使肢體潛在或顯著的瘀腫消退[4]。
其次,“發(fā)手束悗”中重力壓迫大血管,對血管周圍的交感神經刺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過程,能顯著抑制血管周圍包繞的交感神經網絡異常興奮和激惹狀態(tài),降低其緊張度,調節(jié)其節(jié)前節(jié)后纖維的功能,促使支配區(qū)域的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并可抑制體表軟組織及內臟的痛覺傳導,以及增強其對內分泌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18],恢復體內外部環(huán)境的平衡[19],消除肢體疼痛腫脹等。
再者,“發(fā)手”過程中能使熱流自上沿脊柱下傳,脊柱椎管內外的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加快腦脊液循環(huán),從而發(fā)揮出脊髓具有的極強抑痛和鎮(zhèn)痛功能[20]。
筆者經過長時間學習和研究,實證出《內經》“發(fā)手束悗”療法的操作,核心在于臍旁摸到腹主動脈,重力壓迫1 min讓患者感知是否有一股輕微的熱感從頸部沿脊柱下傳,后突然放手,熱感將會繼續(xù)下傳至腹股溝甚至大腿部;最后在腹股溝處摸到股動脈,重力壓迫1 min突然放手,此時熱感將下傳更遠,并出現相應下肢溫度較長時間的升高。
筆者以為,對“血脈理論”進一步的認識,是深度理解詮釋“發(fā)手束悗”治病原理的基礎?!把}理論”不僅是扁鵲醫(yī)學的千年精髓之一,也是經脈學說的起源[14],還可能是經絡實質新近研究發(fā)現的“免疫+ 血管+神經三維時空交互網絡”的核心[21]?!鞍l(fā)手束悗”療法,以“巨大的血脈、沖脈、腹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為作用靶位,激發(fā)氣血經脈的運行,激活組織的自愈力[22],讓今人重新認識到古人的智慧及其手法醫(yī)學的奧秘。
[1] 潘東華,陳文治,韋春德.韋以宗整脊手法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35-137.
[2] 陳林青,劉明軍,卓越,等.束悗通經推拿療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坐骨神經功能與 SOD 表達的影響研究[J].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5):135.
[3] 鄒旭峰,石曉理,郁保生.《靈樞·雜病第二十六》雜病辨治原則初探[J].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7(6):509.
[4] 劉鵬,張燕,李躍宗.“束悗療法”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5):880-881.
[5] 黃龍祥,黃幼民.圖說中醫(yī)·針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28.
[6] 駱仲遙.中國推拿百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24.
[7] 潘東華,陳文治,韋春德.韋以宗整脊手法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35-137.
[8] 何浚治,唐向勇,何天祥.束悗療法在骨傷科臨床應用探討[J]. 西南國防醫(yī)藥,2001,10(4):237-238.
[9] 吳大真,余傳隆.中醫(yī)辭海[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5:102-103.
[10] 王云凱.中華推拿大成[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1309.
[11] 王之虹.中國推拿[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1-1156.
[12] 駱仲遙.中國推拿百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24.
[13] 日·代文田志.針灸真髓[M].承淡安,承為奮,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8:16-18.58.
[14] 黃龍祥.經脈理論還原與重建大綱[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286.
[15] THOMAS W.MYERS.解剖列車[M].關玲,譯.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15:1-10.
[16] 李磊,龍傳香.沖脈循行考[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1):190-192.
[17] 曠時恩,曠晉.束悗療法在骨傷科臨床應用的探索[J].按摩與導引,2004,20(5):52-53.
[18] 傅平,胡濤,樊效鴻,等.超聲引導下撥針觸激星狀神經節(jié)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86):21-22.
[19] PHILIP RICHTER, ERIC HEBGEN. Trigger Points and Muscle Chains in Osteopathy[M]. Thieme: September, 2008:71.
[20] 張傳漢,田玉科.臨床疼痛治療指南[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8:19.
[21] 羅明富.免疫+血管+神經交互聯系網絡及與針刺效應的相關性[J].中國針灸,2015,35(2):155-158.
[22] 高雨.高雨針刀筆記[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16:38.
ExplorationofFashouandShumenTherapy
FU Ping1,2, HUANG Zhi-yuan2, FAN Xiao-hong3△
(1.LaifengCountyNationalHospital,Hubei,Laifeng445700,China; 2.ChengduUniversityofTCMGraduateSchool,Chengdu610075,China; 3.AffiliatedhospitalofChengduUniversity,Chengdu610075,China)
Based on TheInnerCanonofHuangdi,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technique of “hand retraction and stagnation contraction" therapy as an ancient treatment.The key of operation is to firm pressure on the Aorta Abdominalis and Arteria Femoralis in the groin,then lift up hand quickly,inducing thermal flux and downlinking.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TCM researching,On the basis ofInnerCamonofHuangdiChongMai with such provisions, is the cold qi in ChongMai, veins blocking which needs warming treatment. This therapy can’t be used on large blood vessels such as ChongMai,So only to use massage guiding thermal flux in the blood vessels and running Blood and Qi.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modern research,mainly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limb microcirculation, adjust tension of sympathetic nerve network,accelerate the spinal canal,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irculation and ultimatelyto activate the healing power of the organization.
Technique of hand retraction and stagnation contrac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Treatment principle
R244.1
A
1006-3250(2017)10-1368-03
傅 平(1982-),男,主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脊柱相關性疾病的中醫(yī)藥臨床與研究。
△通訊作者:樊效鴻(1966-),男,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脊柱病中西醫(yī)結合臨床與研究,Tel:18981883960,E-mail:fanxiaohongcd@foxmail.com。
201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