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容,王秀娟,劉長利,趙學敏,王燕平
(1.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北京 100069;2.中國中藥公司,北京 100195; 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金世元學術思想傳承特色探析
羅 容1,王秀娟1,劉長利1,趙學敏2,王燕平3
(1.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北京 100069;2.中國中藥公司,北京 100195; 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在明確傳承學術思想概念的基礎上,理清中藥傳承研究思路,分析金世元學術思想傳承特色。傳承是中藥大家傳授和弟子繼承的有機組合;學術是中藥學科學問、知識和實踐中應用的技術、手段;思想是中藥大家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對專業(yè)學問、知識、技術、方法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金世元傳承的是經過自身70余年從業(yè)經驗打磨并反復思考形成的“學”與“術”。在此基礎上,明確傳承其學術思想研究的基本目標是全面記錄、整理金世元學術內容,提出解決其認可標本收集這一難點的方法;最高目標是凝練、實踐中藥專家學術思想。與中醫(yī)學術傳承比較,總結金世元中藥學術傳承模式特點,一是補經典學習,傳大家衣缽;二是傳承實踐內容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通過概念梳理、目標確定、模式特色凝練,總結對國醫(yī)大師金世元學術傳承研究體會、淺析特色,以期為研究中藥專家學術傳承提供參考。
學術;思想;傳承;特色;金世元
中醫(yī)藥的傳承有著悠久歷史。歷代醫(yī)藥大家從業(yè)之路有家傳有師承,或多或少都有傳承的訓練過程。當前我們培養(yǎng)中醫(yī)藥人才的主流模式為學院式教育。鑒于中醫(yī)藥學術的特點和學院式培養(yǎng)中醫(yī)藥人才遇到的困境,中醫(yī)藥的傳承研究成為近年來的學術思想傳承的研究熱點之一。中藥是中醫(yī)藥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醫(yī)靠藥治,藥為醫(yī)用,二者必須緊密結合方能形成戰(zhàn)勝疾病的有機整體[1]。中藥的學術傳承既有符合中醫(yī)藥學術傳承共有規(guī)律的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特點。目前基于著名中醫(yī)專家學術傳承探討中醫(yī)藥學術思想傳承的研究較多,為研究中醫(yī)藥的傳承提供了借鑒。從中藥學科特點出發(fā),針對中藥專家學術思想傳承的方法探討報道較少。本文通對國醫(yī)大師金世元教授學術傳承特色的分析,提出中藥學術傳承研究思路、目標和模式特點,以期為研究中藥專家學術思想傳承提供借鑒。
對于學術思想傳承研究,無論中醫(yī)和中藥首先需要解決的都是概念問題。王永炎院士[2]認為,“概念是思維最基本的要素,是判斷與推理的依據,所以弄清相關的概念,研究思路就會清晰。”對于中藥學術思想傳承,首先需要明確的概念和中醫(yī)領域相同即“傳承”、“學術”和“思想”。這3個概念的基本定義,對所有學科均是統(tǒng)一的。對于“傳承”的對象,“學術”和“思想”概念所承載的具體內涵,中藥和中醫(yī)領域不同。
傳承包含傳和承兩個方面。傳者,著名中藥專家;承者,專家之弟子。傳承即中藥專家將自己的技能、方法、知識、思想等以不同形式傳授給弟子;從另一方面理解即弟子以不同學習形式繼承、傳播老師的技能、方法、知識、思想。更高層次的傳承還應包括弟子對老師學術思想的凝練、實踐和創(chuàng)新。傳承需要兩者的互動和配合,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學術是中醫(yī)藥傳承研究的主體內容之一。學在古漢語字典中的一個解釋為“學問、知識”。術在古漢語字典中的一個解釋為“方法、手段”。學術的傳承分為“學”的傳承和“術”的傳承。中藥“學”的傳承內容為中藥相關學問和知識,屬于學理傳承范疇。但這個學問和知識不是指泛泛的中藥相關學問、知識,而是經過中藥專家思維加工過的學問和知識,具有各中藥大家的思維印記和特點。如金世元對道地藥材含義的論述。《中藥學》教材上記載的道地藥材概念是“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yōu)良。產量宏豐,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并認為道地藥材就是指某一品種多數地區(qū)均產,惟有某一兩個地區(qū)的產品質量最優(yōu),而且被全國同行所公認。金世元特別指出道地藥材的生長與自然條件至關重要,但是道地藥材又不僅靠產地的自然條件,也與藥材的生長年限、栽培技術、采收季節(jié)和產地加工有著密切關系,同時強調道地藥材最終還是來自臨床的認可。在對道地藥材概念的闡述下,筆者總結金世元對道地藥材的鑒別應為“全息”道地藥材鑒別論,即產地、品種、生長年限、栽培技術、采收季節(jié)和方法、產地加工都應納入道地藥材鑒別信息中,其中產地又是道地藥材信息中最有特色的一個信息。故金世元在講述道地藥材的“學問、知識”時,對道地產區(qū)的表述非常具體,并時常結合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講解。如對于當歸道地產區(qū)的論述,是根據他親身考察經歷,將當歸栽培環(huán)境和其性狀特征結合起來傳授。當歸主產于甘肅南部定西和隴南地區(qū),一般書中記載其道地產區(qū)為甘肅。金世元指出定西地區(qū)的岷縣,農民俗稱后山,平均海拔2240~2300 m,最高氣溫23℃,最低氣溫-27℃,平均氣溫8~10℃,地處洮河流域,兩岸均為沖擊土層,適宜當歸生長,其所出當歸主根粗長,支根少,油潤。隴南地區(qū)地處白龍江流域,農民俗稱前山,氣溫較高,其所出當歸主根短,支根如馬尾狀,欠油潤[3]。根據自然環(huán)境和當歸性狀之間關系,當歸藥材有“前山腿子后山王”的俗稱,甘肅定西地區(qū)的岷縣才是當歸的道地產區(qū)。道地藥材的臨床療效是這些綜合信息相互作用后的最終統(tǒng)一表現。金世元特別強調道地藥材必須為醫(yī)家認可,道地藥材的概念從臨床中來,最后也一定落實到臨床中用。金世元對北京地區(qū)使用的菊花進行了總結,認為北京地區(qū)一直將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黃菊花等分別入藥,這緣于規(guī)格有異、產地不同、顏色不一及產地加工方法不同,最重要的還是療效不同。白菊花包括亳菊、懷菊、川菊和祁菊,產地加工時為自然干燥,其氣味未發(fā)生變化,有散風清熱止痛之功效。如治療感冒頭痛宜用白菊花,治療中風頭暈目眩宜用黃菊花。杭菊花、黃菊花、滁菊花產地加工采用蒸制或烘干的方法,其宣散力較弱,長于平肝、清熱明目[4]。作為弟子傳承道地藥材的“學”,是經過金世元思想加工過的“學”,不是教科書中所述的基本概念。
術的傳承,更側重于中藥相關技術手段及其應用的傳承,是各大家經驗的總結和應用,屬于應用范疇。如其特色中藥鑒別技術、調劑技術傳承等。以黨參道地藥材的鑒別技術為例,金世元在鑒別時雖然用到的是傳統(tǒng)形態(tài)學鑒別技術,但對于不同產地和不同品種的黨參性狀區(qū)別及描述均有其獨特之處。中藥黨參有 3個植物來源,分別為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和川黨參Codonopsis tangshen Oliv.,入藥部位均為根。一般我們描述黨參道地藥材的性狀特征針對野生品而言為條大粗壯,“獅子盤頭”明顯,質柔潤,道地產區(qū)在山西。金世元則根據黨參不同植物來源即不同品種分別論述產區(qū)及其性狀特征。并指出來源于黨參干燥根的中藥材黨參以產于山西平順、壺關、黎城、長治、陵川、武鄉(xiāng)、潞城的“潞黨”和“臺黨”;產于山西鳳縣、甘肅兩當的“鳳黨”為道地,鑒別特征是“獅子盤頭”蘆明顯,根頭下橫環(huán)紋明顯而多且質柔韌、味甜。來源于素花黨參根的中藥材黨參以甘肅文縣中寨為道地產區(qū),習稱“文黨”,性狀特征是斷面皮部呈淡棕色或粉紅色,俗稱“美人面”且味甜。來源于川黨參根的中藥材黨參以四川巫山、大寧河所出最佳,大條者有獅子盤頭,有的莖痕較少而小俗稱“泥鰍頭”。3種來源的黨參相比,金世元認為最優(yōu)者應為來源于山西潞黨和臺黨以及陜西、甘肅的鳳黨和來源于素花黨參的產于甘肅、四川的文黨,可稱為黨參道地藥材。其性狀特征為條大粗壯、皮松肉緊,有“獅子盤頭”及橫紋,質地柔潤,味香甜,嚼之無渣。道地藥材的性狀特征“皮松肉緊”與黨參藥材的產地加工是息息相關的。并指出黨參采收后先曬至柔軟再揉搓,之后再曬需要反復3~4次,使其達到皮肉緊貼、充實飽滿、富有彈性,即道地黨參“皮松肉緊”的性狀。揉搓時不能用力過猛,以免皮破流出汁液形成黒疤,達不到道地藥材的要求。具體鑒別黨參道地藥材的“術”是在其道地藥材的“學”指導下的應用。
學術是學理和技術的辯證統(tǒng)一[5-6]。它們既有獨立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又是互依互存、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學理不豐則技術必貧,技術不精則學理必淺[2]。縱觀其學術傳承的過程,更加證明了學與術是傳承研究不可分割的兩條脈絡。
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稱為思想。學術思想應是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對專業(yè)中學問、知識、技術、方法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且這種認識可以指導專業(yè)實踐并被他人所接受才能稱為思想。中藥專業(yè)領域中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認識,常容易和具體技術、方法相混淆。如道地藥材的傳統(tǒng)鑒別是金世元的技術專長之一。這一技術可以被他人所接受,也可以指導道地藥材的鑒別。但這不能歸為學術思想范疇,而是指導道地藥材鑒別的特色技術。有的大家對自身學術思想有明確表述,弟子需要領悟其內涵,在實踐中揣摩。有些還需弟子在師承學習中,凝練、實踐老師的學術思想,這也是師承的最高要求。目前對于金世元學術思想的凝練研究工作還在進行。
全面記錄、整理導師學術內容是學術傳承的基本目標。導師的學術內容散落各地,無編目整理顯然不利于傳承研究。能夠承載其技術專長的操作技術記錄的音頻、視頻、操作規(guī)程、文字記錄等的缺失,甚至會使日后的學術傳承難以進行。故在傳承研究中,最基本的目標包括將導師的論文、著作、會議發(fā)言、授課素材的收集、整理、編目;將導師的技術專長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記錄,留下可視化資料。在金世元的學術傳承研究中,制作其相關資料數據庫是首先開展的工作。在數據庫的制作過程中,涉及金世元及其弟子論文、論著文字資料的收集、整理;其炮制、鑒別技術音視頻的制作;相關資料及藥用植物、中藥材、中藥飲片照片的整理、制作。導師學術內容的如實記錄是學術傳承研究的基礎,是傳承的基本目標。金世元學術內容如實記錄的一個難點在于其認可的道地藥材標本的收集和保存。眾所周知,中藥材特別是道地藥材,隨著野生變家種、種植年限縮短、膨大劑和化肥等的使用、傳統(tǒng)產地加工工藝的失傳等因素的影響,其性狀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療效無法保證。金世元一直強調道地藥材是療效的保證,但是現在藥材都變了“模樣”,療效何以保證?如果沒有符合其標準的道地藥材標本,再準確的語言描述也難以復制其他藥材性狀標準,鑒定方面的學術傳承必定舉步維艱。鑒于此,國醫(yī)大師金世元工作室在全國廣泛收集道地藥材標本,雖然有些已經不是市場主流商品,需要深入產地甚至自己在野外或種植基地進行采集并按照傳統(tǒng)工藝進行產地加工,得到符合其標準的道地藥材標本。鑒于標本保存時限問題,擬對金世元認可的標本進行三維立體圖片制作,以期為其中藥鑒定方面的學術傳承提供永久資料。
凝練、實踐導師學術思想是學術傳承的最高目標。弟子對老師學術思想的凝練是在繼承導師學術基礎上,經過自身的實踐和思考,對導師的學術思想進行凝練和科學表述。在此基礎上,對導師學術思想進行再實踐,在實踐中進行不斷修正。如條件許可,對導師學術思想的再實踐還應有導師的指導。凝練出導師的學術思想并加以實踐,可以基本解決導師學術傳承中的一切困惑。在對金世元的學術傳承研究中,一直以凝練、實踐其學術思想為最高目標并開展工作。如在梳理、總結其道地藥材鑒別知識和技術時,一直在思考怎樣利用性狀鑒別道地藥材,以什么為準繩判斷道地藥材?金世元被認為是精藥通醫(yī)的大家,在中藥鑒別、中藥炮制、中藥調劑和中成藥的合理使用方面均有建樹。作為傳承弟子,在傳承其學術過程中時刻不忘思考老師的中藥知識結構和技術特色是如何形成的。通過學術傳承研究工作,筆者提出的金世元中藥鑒定方面的學術思想之一“基于療效評地道”和“全息藥材鑒別論”還有待進一步的闡述和研究。通過以上工作,以期凝練出導師認可、行業(yè)認可并能用于指導中藥生產、科研實踐的學術思想。
學術思想傳承的具體內容、傳承的形式可以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境而異。中醫(yī)中藥有相通的學術思想傳承模式,也各有其特點。毋庸置疑,在傳承學術思想時,首先需要弟子承老師之學術衣缽,中藥專業(yè)也不例外。
中藥大家對中藥經典本草甚至中醫(yī)經典均較為熟悉。與中醫(yī)院校教育不同,大多數接受學院式教育的中藥專業(yè)學生在經典閱讀方面欠缺較多。在制定中藥大家學術思想傳承規(guī)劃中,應加強對弟子研讀中藥經典和部分中醫(yī)經典的規(guī)劃。這與中醫(yī)傳承者再次深入學習經典領悟老師思想不同。中藥專業(yè)的經典閱讀還處于“掃盲”階段。金世元便要求是中藥相關的著名本草都要通閱,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雷公炮炙論》《本草綱目》等。對于中醫(yī)經典如《傷寒論》《溫病條辨》,根據不同弟子的教育背景不同而要求不同。對于學習中藥專業(yè)出身的弟子,他僅要求閱讀其課程中的提及部分,但強調研究1味中藥、表述1個觀點必須有本草典籍依據。如在講解黃芩中的枯芩與條芩各自的鑒別特點時提及枯芩與條芩應分開使用,認為“這是有依據的,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云:‘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肺清則痰自理矣;實而細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則腸澼自去’”。正因為臨床需要分開用,所以生產需要分開鑒別。通過經典本草閱讀和其傳統(tǒng)鑒別、炮制技術實踐及講解的結合,使弟子對中藥鑒別、炮制的最終意義——保證療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補習經典著作,彌補專業(yè)結構缺陷,為達到凝練導師學術思想的最高目標奠定基礎。
中醫(yī)學術傳承的實踐方面,重視臨床實踐。中藥專業(yè)的傳承更離不開實踐,并具有實踐內容豐富、實踐形式多樣等特點。無論是中藥傳統(tǒng)鑒別還是炮制,無論是中藥調劑還是中成藥合理應用,金世元在傳承指導中始終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如對于道地中藥材的鑒定,不經過采收、產地加工的實踐和標本的現場觀察,就難以理解導師對其性狀的描述;不進行中藥炮制的傳統(tǒng)操作就難以真正掌握導師所說的火候。但中藥傳承實踐絕不僅限于鑒別百味中藥,炮制幾味飲片,熟悉調劑流程等具體技術的實踐。更重要的是對實踐的總結,在實踐中總結規(guī)律,修正理論,制定規(guī)范。中藥專業(yè)由于實踐內容豐富,必有多樣化的形式與之配套。如對于藥材來源即藥用植物鑒別需要野外實踐,以植物傳統(tǒng)分類知識為理論基礎,以形態(tài)觀察為主要實踐形式;對于中藥材性狀鑒別需要產地實踐,以傳統(tǒng)形態(tài)學知識為理論基礎,以形態(tài)觀察和采收加工操作為主要實踐形式;對于飲片炮制需要進行飲片廠實踐,以中藥傳統(tǒng)炮制理論為基礎,以見習和操作為主要實踐形式;對于中藥調劑需要在藥店或藥房,以臨床中藥學知識為理論基礎,以調劑操作為主要實踐形式。金世元在其多年的傳承帶教過程中始終堅持實踐為主的形式。90歲高齡仍根據季節(jié)不同組織弟子進行野外藥用植物鑒別實踐和藥材市場的認藥實踐,為弟子演示中藥調劑“一口印”技術。他的室內理論課程也離不開藥材和飲片標本。沒有符合要求的標本,則用已有標本對比指點傳統(tǒng)性狀鑒別。其學術傳承實踐充分體現了中藥傳承實踐內容豐富、實踐形式多樣的特點。
中藥專家的學術和中醫(yī)專家的學術一起構成了中醫(yī)藥寶貴的知識財富,在中醫(yī)藥的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證人民的健康中發(fā)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中藥專家學術傳承思想的凝練,為更好地發(fā)揮中藥專家的財富資源提供源泉。金世元“學”與“術”的傳承,通過跟隨其進行的“師帶徒”和傳承博士后學習實踐,結合自身的教育工作,對中藥學術傳承工作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對其學術思想傳承特點進行了初步分析,以期為中藥傳承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部分參考。
[1]金世元.名貴藥材是中醫(yī)臨床用藥中的精髓[J].北京中醫(yī),2007,26(9):555-556.
[2]王永炎,于智敏.培養(yǎng)傳承博士后與創(chuàng)新中醫(yī)藥學術[J].中醫(yī)雜志,2011,52(5):361-363.
[3]金世元.金世元中藥材傳統(tǒng)鑒別經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39.
[4]金世元口述.金世元談北京地區(qū)用藥歷史及特色[J].金艷,李京生,整理.首都醫(yī)藥,2011,18(7):47-48.
[5]于智敏,王永炎.對中醫(yī)學術思想傳承的思考[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9,15(5):321-322.
[6]楊金生,王瑩瑩,程凱,等.著名中醫(y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傳承研究之管見[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5 (2):801-803.
R222.19
A
1006-3250(2017)01-0046-03
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