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龍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和療效評價
賀金龍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探討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以及療效對比。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120例冠心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經(jīng)股動脈穿刺治療,觀察組患者經(jīng)橈動脈穿刺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穿刺成功率以及手術成功率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具有可行性,而且可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橈動脈;股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臨床療效
臨床中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介入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式,而在介入治療中,需要進行穿刺介入,在行股動脈穿刺治療時,由于股動脈與重要的血管和神經(jīng)位置較為接近,而且解剖位置較深,患者易出現(xiàn)血腫、局部出血以及假性動脈瘤的并發(fā)癥[1]。而采取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中,能夠?qū)⒒颊咧匾难芎蜕窠?jīng)避開,可取得較高的穿刺成功率。因此,本文在對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將穿刺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具體報道詳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中將我院12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所有患者均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組,一組為對照組(60例),一組為觀察組(60)例。
對照組: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齡為52~76歲,平均年齡為(64.16±2.17)歲,其中有14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11例。術前20例患者為穩(wěn)定型心絞痛、10例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12例患者為陳舊性心肌梗死、14例患者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4例患者為心律失常。觀察組: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20例,年齡為53~76歲,平均年齡為(64.86±2.94)歲,其中有13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12例。術前21例患者為穩(wěn)定型心絞痛、9例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13例患者為陳舊性心肌梗死、12例患者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5例患者為心律失常。兩組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能夠進行較好的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股動脈穿刺,首先確定患者的穿刺點,通常為右側腹股溝韌帶以下1.5~2.0 cm處,確定穿刺點后,以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于穿刺點取切口3 mm,穿刺右側股動脈成功后,選取6F的股動脈鞘將其置入,并且注入肝素2000 U,然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以及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完成后,待3~4 h將動脈鞘拔除,然后局部壓迫15~20 min,加壓包扎患者的穿刺點,并用沙袋壓迫止血8 h左右。
觀察組:采取橈動脈穿刺,將患者右側橈動脈骨莖突上2 cm處作為穿刺點,采用1%的利多卡因進行麻醉,并采取專用橈動脈穿刺針進行穿刺,待穿刺成功后,然后置入6F的橈動脈鞘,為防止血栓形成以及橈動脈閉塞,在橈動脈鞘內(nèi)注入肝素3000 U,為防止患者出現(xiàn)血管痙攣,注入硝酸甘油200 μg,然后對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以及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將橈動脈鞘拔除并壓迫止血,術后2 h為患者進行減壓,術后6 h將患者的穿刺點改為普通包扎。
1.3 觀察指標:兩組冠心病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將其各項臨床手術指標進行對比,其中包括X射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和對比劑用量。
將兩組冠心病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手術成功率進行對比,其中手術成功的標準為:患者經(jīng)過介入治療后,殘余狹窄≤20%,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血流達到3級。
將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對比,其并發(fā)癥包括穿刺點出血、血腫、迷走神經(jīng)反射、假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用%表示兩組冠心病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手術成功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采用χ2檢驗,用()表示兩組冠心病患者的X射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和對比劑用量,采用t檢驗,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當P<0.05時,表示兩組冠心病患者穿刺成功率、手術成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各項臨床手術指標對比,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
兩組冠心病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其中觀察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為98.33%(59/60),手術成功率為100.00%(60/60),對照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為96.67%(58/60),手術成功率為100.00%(60/60),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比較兩組冠心病患者的X射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和對比劑用量,其中對照組患者的X射線曝光時間為(8.94±3.76)min、手術時間為(39.88±13.47)min、對比劑用量為(90.36±18.52)mL,觀察組患者的X射線曝光時間為(9.08±3.81)min、手術時間為(40.16± 13.59)min、對比劑用量為(91.17±18.19)mL,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其中觀察組患者穿刺點出血出現(xiàn)2例、局部血腫出現(xiàn)2例、迷走神經(jīng)反射出現(xiàn)1例,未出現(xiàn)假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患者,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33%;對照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其中穿刺點出血患者6例、局部血腫患者7例、迷走神經(jīng)反射4例、動靜脈瘺2例,未出現(xiàn)假性動脈瘤患者,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67%,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冠心病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而且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較大威脅。由于老年人的器官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導致多種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心血管疾病出現(xiàn)。在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采取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在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需要進行股動脈穿刺,但是股動脈的解剖位置較深,因此容易引起患者出現(xiàn)局部出血、血腫等并發(fā)癥,這將會嚴重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會增加手術治療的難度[2]。
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入路方式,橈動脈的解剖位置較股動脈淺,因此在壓迫止血時更容易操作,患者出血現(xiàn)象比較容易控制,因此患者在治療后很少出現(xiàn)迷走神經(jīng)反射[3]。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僅能夠使患者更加容易耐受,而且患者手術效果較好,可縮短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但是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同樣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老年患者橈動脈脈管迂回曲折,穿刺難度較大;易出現(xiàn)橈動脈脈搏減弱和閉塞等并發(fā)癥;麻醉措施不完善可能出現(xiàn)痙攣,對于這些問題,在手術中應增加重視度,盡可能地避免意外發(fā)生,從而提高手術效果[4]。
李外瓊等[5]通過研究,以1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橈動脈組和股動脈組,兩組患者通過采取不同穿刺點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兩組患者的X射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對比劑用量、穿刺成功率以及手術成功率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橈動脈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00%,明顯低于股動脈組患者的41.84%(P<0.05)。本文研究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穿刺成功率和手術成功率數(shù)據(jù)均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觀察組患者8.33%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1.67%,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采取橈動脈穿刺入路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安全可行,且可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 楊俊,張存泰,王冠,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經(jīng)橈動脈入路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療效[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21):3499-3501.
[2] 陳陽,洪慰麟,史凱蕾,等.經(jīng)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3,32(4):383-385.
[3] 王岳松,邵旭武,王學忠,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jīng)橈動脈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特點和療效[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5,17(11);1204-1205.
[4] 周玉杰,楊士偉.經(jīng)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的應用、普及與推廣[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10):832.
[5] 李外瓊,李剛.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老年患者的效果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23(6);635-637.
R541.4
B
1671-8194(2017)18-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