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照華
(張家港廣和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呼吸科,江蘇 張家港 215633)
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2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觀察
顧照華
(張家港廣和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呼吸科,江蘇 張家港 215633)
目的 探討臨床上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的方法和成效。方法 以40例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我院治療的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手段差異將其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前者進行的常規(guī)治療,后者在前者基礎上將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實施,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住院時間、心率、呼吸頻率及其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實施不同手段的治療后在血氣指標、心率及其呼吸頻率上均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更顯著,并且在住院時間上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人數(shù)上均為0例。結論 對呼吸衰竭患者實施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能將血氣指標、呼吸頻率和心率明顯改善,縮短住院時間,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
呼吸衰竭;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血氣指標;療效
目前臨床上呼吸衰竭屬于危重癥常見并發(fā)癥,假如不將病情及時有效的控制,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在臨床治療中,保證患者的呼吸暢通是關鍵,以往選擇的治療手段是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療法,極易誘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治療依賴性的產生。而目前多選擇的是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在應用價值上較高,能將患者的呼吸耗能大大降低,將氣體交換改善,保證呼吸衰竭患者的正常通氣[1]。下面我們將做具體的介紹,為后期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以40例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我院治療的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手段差異將其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前者包括了11例男性和9例女性,患者的年齡在38~72歲,平均年齡為(50.2±3.5)歲,病程發(fā)展在2個月~6年,平均病程為(3.2±0.3)歲,后者的年齡在35~76歲,平均年齡為(52.9± 4.6)歲,病程發(fā)展在3個月~7年,平均病程為(3.9±1.5)歲,以上所有患者的致病因均是由于慢阻肺疾病、心源性肺水腫和心力衰竭所致,且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呼吸衰竭,無器官腫瘤疾病,以上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僅具有可比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首先對以上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并對心率、呼吸頻率及其血氣情況進行監(jiān)測記錄。之后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了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并將初始參數(shù)設定,將S/T模式選擇,將呼吸壓參數(shù)控制在12~20 mm Hg,氧流量參數(shù)控制在5~15 L/min,呼氣壓與吸氣壓參數(shù)分別設定為4~6 cm H2O、9~15 cm H2O,呼吸頻率控制在每分鐘8~12次,在治療期間,患者仰臥位,依據患者的病情調正呼吸機參數(shù),正壓通氣時間控制在8 h以上,每天1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之后再對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不良反應、住院時間及其血氣情況進行監(jiān)測記錄。
1.3 觀察指標[2]: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呼吸頻率、心率、不良反應及其血氣情況(SpO2、PaO2、PaCO2)進行監(jiān)測觀察,同時記錄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對調查的兩組患者的病歷資料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處理分析,以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當P<0.05的情況下則說明差異顯著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與總的住院時間比較: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對照組患者在血氣指標SpO2、PaO2、PaCO2上分別為(77.2±4.1)%、(50.2±7.3)mm Hg、(71.2±13.1)mm Hg,觀察組則分別為(78.4±5.2)%、(51.3±8.4)mm Hg、(72.3± 14.2)mm Hg,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對照組在血氣指標SpO2、PaO2、PaCO2上分別為(83.9±8.7)%、(62.4±4.5)mm Hg、(66.9±6.1)mm Hg,觀察組則分別為(92.3 ±2.7)%、(83.1±9.1)mm Hg、(61.2±3.2)mm Hg,可見治療后在SpO2、PaO2上兩組均顯著上升,且相比較之下對照組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顯著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PaCO2上兩組均降低,且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更低,差異顯著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總的住院時間上,對照組和觀察組依次為(30.13± 6.44)d、(20.75±5.92)d,可見在住院時間上觀察組比對照組明顯要短,差異顯著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兩組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在呼吸頻率與心率上觀察組治療前分別為(30.2±4.2)次/分、(126.3±13.3)次/分,而對照組則分別為(31.2±5.2)次/分、(125.2±12.1)次/分;而治療后在呼吸頻率與心率上觀察組分別為(27.2±3.7)次/分、(97.2±12.2)次/分,而對照組則分別為(29.1±3.8)次/分、(102.5 ±15.6)次/分,可見在治療后在呼吸頻率與心率上兩組均改善,且觀察組更顯著,差異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和皮膚壓傷,以上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呼吸衰竭具有常見性,目前在醫(yī)療技術的推進下,呼吸支持技術雖然得到了突破性發(fā)展,然而在病死率上依舊相當之高。相關數(shù)據調查顯示,因呼吸綜合征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在50%左右,其中呼吸衰竭占到了40%之多,而導致該結果產生的原因則是治療手段受限。在呼吸衰竭發(fā)生的情況下,除了積極開展原發(fā)病救治外,還要加強呼吸支持和恢復臟器功能。以往的治療手段多選擇的是藥物療法,雖然能將病情發(fā)展有效的抑制,然而卻很難達成預期成效。目前在科學技術的推進下,誕生了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技術,該技術不易誘發(fā)感染和肺部損傷,同時具有無創(chuàng)性,能減輕肺水腫,減少回心血量和呼吸過程中的內源性做功,無需建立人工氣道,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氣道分泌物引流不利、人機同步性差、潮氣量不穩(wěn)定等。在患者呼吸衰竭加重的情況下,將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實施且效果不顯著的情況下則需將有創(chuàng)呼吸機采用,以此來實現(xiàn)呼吸衰竭困境的盡快改善,并且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還具有人機配合好、患者氣道清潔方便、通氣精確和氣密性好的特點[3]。
在以上的調查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的20例患者進行了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呼吸頻率、心率、住院時間及其血氣情況(SpO2、PaO2、PaCO2)上均要顯著優(yōu)于未進行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對照組患者,且該調查研究結果與眾多學者的研究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見,在后期的臨床治療中,針對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必須將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療法盡可能地實施,保證患者呼吸暢通,促進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推進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
[1] 紀穎,安曉杰,鄧趕飛,等.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5,9(24):4543-4546.
[2] 馬文進.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fā)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2):1545-1546.
[3] 王洲峰.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S2):139-140.
R563.8
B
1671-8194(2017)18-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