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輸血科,河南 焦作 454001)
輸血檢驗流程及質量控制方式的研究及分析
王 靜
(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輸血科,河南 焦作 454001)
目的 探析輸血檢驗流程,并提出質量控制對策。方法 選擇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臨床科室申請輸血的12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輸血前對輸血檢驗流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采取質量控制措施,包括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嚴格掌握輸血指征以及制定輸血流程圖等,并分析質量控制結果。結果 本組的127例患者中,3例標本不合格,占2.36%;7例輸血申請單不完善,占5.51%;2例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為陽性,占1.57%,并且無1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輸血不良反應,均順利完成輸血治療。結論 充分掌握輸血檢驗流程后,進一步加強質量控制,確保血液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降低輸血風險和保障患者輸血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質量控制;輸血檢驗;分析
血液是人體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患者發(fā)病后,如果血液容量明顯不足,會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和搶救時,輸血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相比較一般藥品而言,血液制品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對安全性有較高的要求,輸血前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一旦某一環(huán)節(jié)發(fā)生問題,容易影響血液制品中的有效成分,影響療效,所以進一步加強質量控制尤為重要[2]。因此,本文對輸血檢驗流程進行了探析,并提出質量控制對策,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臨床科室申請輸血的12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60例為男性,67例為女性,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為(46.3±9.2)歲,其中50例合并妊娠史,20例合并輸血史。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在臨床供血和輸血檢驗工作中,將《醫(y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和《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等規(guī)章作為基本依據,為了避免安全隱患,確保血液質量,在輸血前對輸血檢驗流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采取質量控制措施,并分析質量控制結果。
1.2.2 輸血檢驗流程中的質量控制措施:①輸血工作流程圖的制定:醫(yī)院管理者應該將輸血科的工作人員集中在一起,定期召開會議,對輸血工作的規(guī)范流程圖進行討論和制定,明確輸血檢驗流程中的質量控制重點,通常包括多個環(huán)節(jié),如標本核收、送檢、采集、交叉配血、血型鑒定、血液制品核收、血型復查、血液制品發(fā)放、儲存以及抗體篩查等。同時,將輸血流程中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工作特點和內容作為基本依據,制定一套完善的規(guī)章管理制度和質量控制方法,形成書面化和條文化的指導規(guī)范,使科室工作人員能夠全面掌握和理解輸血工作流程圖,并且在實際的工作中,嚴格按照操作要求進行,盡量做到有規(guī)可循、有據可依,從而提高工作質量。②掌握輸血適應證:雖然在臨床治療和搶救的過程中,輸血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輸血的過程中,也容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嚴重并發(fā)癥或者不良反應。由于當前的檢測手段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輸血的過程中,也容易發(fā)生不良事件,如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一些血液的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但是也無法排除疾病感染,尤其是處于窗口期或者過渡期的疾病,其檢測難度較大,增加了發(fā)生輸血不良事件的風險。所以,臨床上一定要嚴格掌握輸血指證,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應該盡量避免輸血,使感染風險降低;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在輸血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操作要求進行,堅持無菌原則,盡量減少輸血量,避免發(fā)生感染。③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一般來說,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a.輸血檢驗的室間、室內質量控制。通常情況下,在進行輸血檢驗時,為了確保檢驗結果的精確性,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規(guī)范和法律法規(guī)要求進行,進一步加強室間、室內質量控制。在選擇質量控制人員時,應該選擇年資高、職業(yè)素養(yǎng)強、理論知識扎實、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每天加強儀器設備和試劑的室內質量控制,定期參加省臨檢中心或者衛(wèi)生部組織的室間質量控制,進一步加強監(jiān)督和管理,從而確保輸血檢驗質量。b.輸血前,確保血液標本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抽血后,將條碼粘貼在試管上,并認真記錄,避免發(fā)生溶血或者血液標本稀釋情況。在對血液制品進行發(fā)放時,應該認真核對患者的相關資料,對血液外觀進行仔細觀察,查看血液制品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登記保存血液的冰箱溫度,因為如果冰箱發(fā)生故障,容易升高冰箱溫度,影響血液質量。拿到血液標本后,應該合理儲存,在2~6 ℃條件下儲存,并及時完成血液輸注。完成輸血后,應該妥善保存血袋,在進行交叉配血和血型鑒定時,應該對標本進行認真保管,在2~6 ℃條件下將標本保存7 d左右,為了可以在發(fā)生輸血反應時及時核對,使用血安全系數提高,避免發(fā)生醫(yī)療糾紛[3]。c.血型鑒定質量控制。采集和運送標本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一定要堅持無菌原則,嚴格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進行操作,采集血液標本前,需要認真核對相關信息,并對患者信息與申請單資料進行核對,查看是否一致,避免遺漏任何資料。血液標本采集完成后,應該及時進行記錄和標記,并由專業(yè)檢驗人員將受血者資料和輸血申請單送至血型血清學實驗室。對于血型血清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而言,應該對患者標本、受血者資料以及輸血申請單進行仔細核對,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格標本,應該堅決拒收。按照常規(guī)方法鑒定Rh血型和ABO血型,并運用雙人雙試劑復查ABO血型。在鑒定ABO血型時,應該確保器材的清潔和干燥,避免發(fā)生溶血現(xiàn)象,并且盡量選擇一次性醫(yī)用器材,避免發(fā)生交叉感染。d.交叉配血。一般來說,在選擇交叉配血方法時,應該與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相結合,并且在篩查不規(guī)則抗體時,運用凝聚胺法,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此外,由于一些患者的不規(guī)則抗體檢驗結果呈陽性,需要及時進行特異性鑒定,并且盡早配血。
本組的127例患者中,3例標本不合格,占2.36%;7例輸血申請單不完善,占5.51%;2例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為陽性,占1.57%,并且無1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輸血不良反應,均順利完成輸血治療。
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或者搶救時,輸血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對挽救患者性命和改善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4]。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因素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對于臨床工作者而言,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輸血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操作的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避免發(fā)生輸血不良事件[5]。同時,在掌握輸血檢驗的流程后,進一步加強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從而確保輸血治療的順利進行[6]。
綜上所述,充分掌握輸血檢驗流程后,進一步加強質量控制,確保血液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降低輸血風險和保障患者輸血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 李冰.淺談如何做好臨床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0):275-276.
[2] 侯海波.臨床分析輸血檢驗流程的環(huán)節(jié)質量控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4):2.
[3] 王黎明,李海麗,張永輝.輸血檢驗流程及質量控制對策探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2):297-298.
[4] 張輝.臨床分析輸血檢驗流程的環(huán)節(jié)質量控制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5(8):8-9.
[5] 沈偉慶.輸血檢驗流程的臨床質量控制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56):90-91.
[6] 李惠霞.輸血檢驗流程及質量控制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3,10(33):147-149.
R446.11
B
1671-8194(2017)18-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