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桂英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臨床護理路徑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的效果觀察
梅桂英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目的觀察臨床護理路徑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進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90例,隨機將9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模式,對比兩組護理后的并發(fā)癥情況、對護理的滿意度以及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結果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平均住院時間及對于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分別為20.0%、(15.0±2.5)d、(7.0±1.0)分,觀察組分別為42.2%、(8.0±3.0)d、(9.0±0.5)分。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而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低于觀察組,兩組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率、住院年時間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模式,可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少患者的住院年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臨床護理路徑;冠心病;介入治療
冠心病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臟病,也可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由于患者脂質代謝的異常,從而引起動脈血管內膜中出現(xiàn)脂質堆積,形成類似粥樣的白色斑塊,當斑塊增多阻塞動脈管腔的血流,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會引起心臟缺血,從而產生心絞痛[1]。介入治療是冠心病的一種常見治療手段,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實施有效的護理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恢復[2]。本次筆者將以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為例,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間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選取90例介入治療患者,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順序為其編號,并使用電腦產生隨機數(shù)碼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3.4±4.0)歲;病程3~16年,平均病程(8.0±2.0)年。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齡49~80歲,平均年齡(64.0±4.5)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8.5±2.0)年。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常規(guī)護理,包括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告知相關手術注意事項、術后常規(guī)病情護理及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實施臨床路徑護理模式,由本科室護士長及責任護士組成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結合以往護理經驗并查閱相關護理資料,為患者制定具體的臨床路徑護理計劃表,以時間為導線,遵循住院-術前-術中-術后-出院的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①入院護理:患者入院后為其完善相關住院手續(xù),向患者介紹其責任護士,由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病區(qū)的基本情況,使患者更快的融入到住院的環(huán)境中。另外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講解病情的相關知識,包括發(fā)病原理、治療措施,以增加患者的治療配合度。②術前護理:術前指導患者完善相關檢查,為其講解手術相關注意事項,并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的負面情緒予以疏導,向患者講解介入治療的必要性和優(yōu)點,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③術中護理:進入手術室后仔細核對患者的基本情況,并再次對患者予以心理安慰,使其保持放松狀態(tài)。術中積極配合醫(yī)師需要,協(xié)助醫(yī)師完成手術,同時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要及時通知手術醫(yī)師做出處理。④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指導患者采取正確體位,對患者予以飲食、用藥及排便指導。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定時對穿刺傷口換藥,換藥時注意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及血腫情況。做好胸痛、胸悶等常見并發(fā)癥的處理。⑤出院延續(xù)護理:出院時協(xié)助患者完善相關出院手續(xù),指導患者出院后注意飲食、適量運動,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另外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并叮囑患者定時來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值設為0-1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對護理越滿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標準差(±s)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觀察組中患者發(fā)生2例心律失常、2例出現(xiàn)血腫、2例心源性休克、3例低血壓,觀察組共有9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對照組中低血壓出現(xiàn)5例,心律失常出現(xiàn)4例,血腫出現(xiàn)4例,心源性休克出現(xiàn)2例,肺栓塞出現(xiàn)1例,下肢深靜脈栓出現(xiàn)3例,有19例并發(fā)癥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2.2%,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014,P<0.05。
2.2 兩組的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的住院時間平均(15.0±2.5)d,對照組對護理滿意度評分為(7.0±1.0)分,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分別為(8.0±3.0)d、(9.0±0.5)分。對照組的住院時間高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低于觀察組,兩組之間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241、8.641,P<0.05。
冠心病的主要發(fā)病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與患者的年齡、性別、家族史、血脂、高血壓、吸煙、喝酒、肥胖等因素有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 在冠心病的治療中,介入治療是常見的治療手段,該方法利用穿刺針通過對患者的體表淺動靜脈進行穿,在造影技術的引導下通過導管注射對比劑,顯示病灶的情況,并在血管內進行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治療效果好的特點[3]。
有研究資料在冠心病患者的穿刺治療中,對其予以臨床路徑的護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更快恢復[4]。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是由臨床路徑小組成員根據(jù)某種診斷、疾病或手術而制定的一種治療護理模式[5],該護理模式按照臨床路徑表的標準化護理流程,把常規(guī)診療護理合理化,流程化,對患者的病情進展按照流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克服了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中機械化和盲目性,提高了護士的責任意識[6],拉進了和患者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提高了護理質量,使患者更好的恢復。
從筆者的研究結果中可看出實施臨床路徑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同時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在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中實施臨床路徑護理模式,可提高護理質量,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可在臨床予以推廣。
[1] 田萍,李星梅,楊金芬,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1,25(36):3355-3357.
[2] 王艷,喬玉寧,陳珊珊.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8):9-10.
[3] 黃小紅,呂冬,楊滿元.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運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9):31-32.
[4] 張新紅.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29):224-225.
[5] 瞿曉芬,張亞芳,周玉蘭.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健康導報:醫(yī)學版,2015(1):81-82.
[6] 陳云,羅玲,羅敏,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護理效果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7):114-115.
R473.5
B
1671-8194(2017)32-02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