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勇 張弘韜
(梅河口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梅河口 135000)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結直腸癌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評價
魏 勇 張弘韜
(梅河口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梅河口 135000)
目的探究完整結腸系膜切除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間在我院治療的80例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對照組:行傳統(tǒng)的結直腸癌手術,對比兩組手術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結果兩組間的手術時間差異不大(P>0.05);實驗組治療效果好于對照組(P<0.05);術后出血量、中位排便時間及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結直腸癌患者,通過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并且更具安全性。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結直腸癌;臨床療效;安全性
結直腸癌是一種消化系統(tǒng)中常見的腫瘤,早期癥狀不明顯,進而出現(xiàn)排便習慣的改變、腹痛等癥狀,晚期出現(xiàn)貧血及體質量減輕等等全身癥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1]。當患者來就診時就已是中晚期,其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治療,術后結合放療或化療的方式。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且復發(fā)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方式,甚至危及生命。有報道指出,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在治療結直腸癌中具有較好的短期、長期療效[2]。筆者對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間的行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分析,了解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將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間的80例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1~58歲,平均年齡(46.4±1.7)歲;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3~61歲,平均年齡(48.9±2.7)歲。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確診為結直腸癌,未進行過手術治療,同意加入試驗。排除標準:患者合并腸梗阻或其他惡性疾病,術前應用過化療或放療治療,無完善的病例資料,急診手術,Ⅳ期結腸癌患者,拒絕加入實驗。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結直腸癌根治術,術前準備完善后,患者平臥位,麻醉效果良好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下腹做切口,逐層切開腹壁各層入腹腔,雙側均在距離腫瘤部位10 cm以上位置切除,然后將原發(fā)病灶、腸系膜及周圍淋巴結也切除,在切除過程中,注意保護好大網膜。在十二指腸懸韌帶的位置,切開后腹膜,在分離相關動脈、靜脈的同時 做好結扎,而后將相應結腸分離切除。全部切除后,進行腹腔沖洗,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逐層關腹。
實驗組: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患者仰臥位,麻醉效果滿意后,逐層切開腹壁各層入腹腔,將兩側的腸系膜分離后,再將腸系膜下的血管進行分離。同時將腸系膜下血管根部的淋巴結及脂肪組織,然后使用血管鉗將腸系膜下的血管夾閉并切斷。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行結腸切除及斷端吻合術,并認真觀察患者是否有癌細胞轉移,如發(fā)現(xiàn)與正常組織有異,則應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1.4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顯效為腹痛消失,胃腸道恢復正常,排便通暢;有效為腹痛明顯減輕,胃腸道有所恢復,排便不暢;無效為腹痛、胃腸道及排便等情況無變化或加重。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中位排便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復發(fā)率:患者術后出現(xiàn)轉移則為復發(f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數據錄入統(tǒng)計學軟件SSPS18.0中進行處理,(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分析,(%)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分析。當結果顯示P<0.05時,表示統(tǒng)計學差異有意義。
2.1 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有32例治療有效,其中顯效14例,有效18例,無效8例,治療有效率為80%;對照組:有23例治療有效,其中顯效9例,有效14例,無效17例,治療有效率為57.5%;兩組的治療效果相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χ2=4.713,P=0.030)。
2.2 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中位排便時間比較: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中位排便時間分別為(158.1±9.2)min、(87.5±16.4)mL、(4.5±0.3)h,對照組分別為(161.7±8.7)min、(137.8±21.3)mL、(5.7±0.9)h,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中位排便時間相比,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差異不大(t=1.960,P=0.122),實驗組的術后出血量及中位排便時間均少于對照組(t=30.755,P=0.000;t=14.697,P=0.000)。
2.3 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實驗組的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2.5%(1例)、5%(1例感染、1例吻合口瘺),對照組分別為15%(6例)、20%(5例感染、吻合口瘺3例),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χ2=3.914,P=0.048;χ2=4.114,P=0.043)。
現(xiàn)代人類生活習慣的變化、飲食結構的改變,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有著明顯的升高趨勢,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對于結直腸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是以手術治療為主,同時在術后進行化療或放療的方法,減少患者的復發(fā)率[4]。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實,傳統(tǒng)的結腸癌根治術,在進行分離的時候容易擠壓患者的癌細胞,從而使癌細胞向周圍擴散,增加術后的復發(fā)概率。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采用的是一種鈍性分離,不會對癌細胞造成擠壓,從而減少了患者術后的復發(fā)概率[5]。有研究顯示,腫瘤的轉移方式以淋巴結轉移為主,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是完整切除系膜,能夠較為徹底的清除轉移的淋巴結,并且不會損傷周圍的血管,從而減少了術后感染與吻合口瘺的概率,安全性較高[6]。完整腸系膜切除術,較為徹底的清除了淋巴結,從根本上阻斷了癌細胞的擴散途徑,從而減少術后的復發(fā)率。在上述實驗中,實驗組手術所用時間要稍短于對照組,但二者間的差異不大,故無論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還是行結腸癌根治術,其手術時間無可比性。實驗組的術后出血量要明顯少于對照組,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在手術過程中已進行腸系膜下血管的夾閉,從而可以減少術后的出血量;實驗組中位排便時間也要短于對照組,進行完整腸系膜切除術可以早期改善患者的便秘癥狀,減少術后的排便時間;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0%,對照組為57.5%,進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實驗組有1例復發(fā),有1例發(fā)生感染、1例發(fā)生吻合口瘺,而對照組中有6例復發(fā),5例感染、3例吻合口瘺,在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過程中,鈍性分離減少對癌組織的擠壓,從而減少復發(fā)率,同時徹底清除癌組織相應區(qū)域的淋巴結,且不損傷血管,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在此次實驗中,試驗組進行完整腸系膜切除術,減少了術后出血量、中位排便時間、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提高治療效果。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通過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并且更具安全性。
[1] 王士杰,史憲杰.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結腸癌手術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13(6):465-468.
[2] 倪愛新.比較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CME)與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2012,22(9):3093-3094.
[3] 單龍成,楊煜.結腸癌手術治療中應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31):6520-6520.
[4] 楊增輝,許炳華,鮑傳慶.腹腔鏡右半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江蘇醫(yī)藥,2012,38(22):2762-2763.
[5] 張健,顧艷宏.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探討[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26):179-180.
[6] 張建軍,龍曉彬.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33):25-27.
R73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30-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