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平
(沈陽急救中心皇姑分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2)
急救人員實施院外心肺復蘇的效果觀察
秦 平
(沈陽急救中心皇姑分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2)
目的探究急救人員實施院外心肺復蘇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救治的68例院外心臟停搏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美國心臟學會及國際復蘇聯(lián)盟聯(lián)合發(fā)布的心臟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進行急救工作,觀察急救結果。結果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共35例復蘇成功,復蘇成功率為51.47%。結論及時給予心臟停搏患者胸外按壓、心電除顫、氣管插管及給予高級生命支持等,能顯著提高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
院外急救;心臟停搏;心肺復蘇
心臟停搏指由各種原因?qū)е碌?,未能預見狀況及時間的心臟突發(fā)停止搏動現(xiàn)象,導致人體中的有效心泵功能及有效循環(huán)過程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組織、細胞缺血、缺氧,以及出現(xiàn)代謝阻礙等[1]?;颊咝姆误E停后若不進行及時搶救復蘇,4~6 min后患者腦及其他重要器官則會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壞[2],所以,心臟停搏后需在現(xiàn)場立即進行心肺復蘇,為患者的進一步搶救贏得寶貴時間。本次研究通過分析我院救治的68例院外心臟停搏患者臨床資料,探究急救人員實施院外心肺復蘇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8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救治的院外心臟停搏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現(xiàn)為心跳、呼吸停止,出現(xiàn)意識障礙,臉色蒼白或呈青紫色等。其中男51例,女17例,2例(2.94%)年齡在21~50歲,58例(85.29%)年齡在51~70歲,8例(11.76%)年齡超過70歲。其中以51~70歲心臟停搏患者數(shù)量最多。病因:29例(42.65%)心腦血管病,13例(19.12%)重癥創(chuàng)傷,8例(11.76%)心源性猝死,7例(10.29%)急性中毒,11例(16.18%)其他。
1.2 院外心肺復蘇方法:根據(jù)美國心臟學會及國際復蘇聯(lián)盟聯(lián)合發(fā)布的心臟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進行急救工作,即識別心臟停搏,啟動應急反應方案;實施心肺復蘇,強調(diào)胸外按壓;快速除顫;高級生命支持;心臟停藥后治療。取患者仰臥位,使患者雙手伸直,借助上臂及身體力量,于胸骨下1/3處,將一手掌放置上方,另一只從掌背交叉緊握,順脊柱方向按壓,使胸廓復位,舒張心臟,按壓時間與放松時間相當,放松時為防位置移動,掌根不能離開按壓部位,但不能太緊,影響血液回流,按壓時,每分鐘超過100次,按壓深度不低于5 cm。清除患者氣道內(nèi)異物,進行人工呼吸。搶救人員深呼吸后用嘴封實患者的嘴,同時捏住患者兩側(cè)鼻翼,向患者肺內(nèi)吹氣2次,吹氣量超過700 mL,持續(xù)吹氣時間超過2 s,每8 min 1次,吹氣時患者胸部出現(xiàn)起伏即可,吹氣時若患者無胸部起伏或發(fā)現(xiàn)阻力增加,則因觀察是否氣道內(nèi)有異物阻塞。
1.3 療效判斷標準:觀察記錄患者復蘇成功率。復蘇成功判斷標準:能夠觸摸到患者大動脈搏動,收縮壓在40~60 mm Hg;進一步指標:患者能夠自主呼吸,血壓開始恢復正常,面頰、口唇由灰轉(zhuǎn)紅;瞳孔由大變小,并存在光反射,收縮壓超過60 mm Hg。
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共35例復蘇成功,復蘇成功率為51.47%。
心肺復蘇施救的時間越早,成功率越高,患者心臟驟停4 min內(nèi)為最佳搶救時間,4 min后腦細胞即發(fā)生不可逆性病理改變,即使之后復蘇成功,也會嚴重影響預后效果。心肺復蘇過程中重點在于給予患者基本的生命支持,胸外按壓為最基本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突發(fā)意識喪失,暈倒后呼喊無反應且大動脈搏動消失,救治人員需立即給予胸外按壓,使心臟被動供血,帶動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全身血流量,維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胸外按壓聯(lián)合人工呼吸進行心肺復蘇效果更佳[3]。胸外按壓過程中保證按壓有效,需每2 min更換1次搶救人員,以免因體力不支而影響按壓水平,但注意變換搶救人員過程中不能中斷胸部按壓。心肺復蘇過程中使用除顫儀是另一避免生物死亡的關鍵部分,有研究顯示[4],警務人員作為第一目擊者立即給予患者胸外按壓、除顫,能顯著提高患者存活率。若無目擊者,在除顫器準備過程中,急救人員需給予患者高質(zhì)量心肺復蘇措施,進行多次心電除顫后立即進行胸外按壓,電擊無果后可持續(xù)電擊,并逐漸加強電擊能量。心搏復蘇后,為避免患者再次發(fā)生停搏、心室纖顫等現(xiàn)象,搶救人員需留在現(xiàn)場,密切觀察患者體征變化。在患者心臟輸出量減少之前需進行心臟按壓,維持血液循環(huán),避免再次停搏[5]。給予患者純氧或正壓吸氧,改善患者腦組織、心肌缺氧狀況,糾正呼吸性酸中毒。動脈血氧飽和度應保持在94%~98%,若患者伴有高碳酸性呼吸衰竭,則需維持動脈血氧飽和度在88%~92%[6]。給予急救措施后,患者恢復節(jié)律性心搏,需立即進行腦復蘇,盡量縮短降溫時間。心臟復蘇關鍵在于恢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皮質(zhì)功能,所以,腦復蘇在心肺復蘇過程中同樣重要。降低體溫能有效預防腦水腫,給予冰帽降溫,維持頭部溫度在32 ℃左右,保持輕微低溫具有神經(jīng)保護作用,改善腦部缺氧、缺血,加速自主循環(huán)恢復,需緩慢進行復溫過程,避免體溫波動,每小時復溫0.5 ℃最佳。同時,搶救過程中需給予患者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從而保護腦屏障及毛細血管完整性,降低顱內(nèi)壓,減少腦水腫的發(fā)生,提高搶救成功率。心肺復蘇過程中,進行靜脈給藥后推注20 mL生理鹽水,促進末梢血管充盈,使藥物進入中心循環(huán)過程。及早進行心電監(jiān)護,利用心電監(jiān)護隨時了解患者心電情況,掌握患者病情,指導給予患者使用正確的搶救藥物。雖然心電除顫是心肺復蘇的重要步驟,但心電—機械分離及心室停頓患者在電擊除顫過程中可促進副交感神經(jīng)介質(zhì)的釋放,降低心臟恢復的可能,降低心肺復蘇的成功率。
搶救是否及時是保證搶救成功率及提高預后的關鍵,患者心臟停搏后的4~6 min即會發(fā)生不可逆性腦損害,所以,需盡可能的縮短第一目擊者呼救到進行心臟復蘇的時間。加強院外急救團隊間的合作,院外急救現(xiàn)場,需給予患者不間斷的胸外按壓、進行心電除顫、建立人工氣道、給予氣管插管、開放靜脈通路以及給予腎上腺素等復蘇藥物治療等一些列搶救措施,完成高質(zhì)量的心肺復蘇救治過程,給予高級生命支持。醫(yī)院需加強急救人員急救理論知識、急救技術以及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培訓工作,有效整合院外急救團隊人力資源,加強團隊間的默契配合,分工合作,快速、有效的完成施救過程,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同時提高全民急救意識,發(fā)放急救手冊,舉行心肺復蘇知識講座,普及心肺復蘇救治基礎知識。重點加強消防、學校及游樂場所的急救培訓工作,縮短急救反應時間。
[1] 張振新,林長春,張曉凡,等.急救人員對院外心肺復蘇效果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1,6(9):743-745.
[2] 徐之斌,陳亞想.影響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相關因素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2):256-257.
[3] 李艷,朱慶生,趙宏衛(wèi),等.110例60歲以下院外心肺復蘇療效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2,7(7):619-621.
[4] 范彥軍,楊梅,魏寧,等.觀察心肺復蘇按壓指導儀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8):130-131.
[5] 田建廣,陸峰,郭永欽.院外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成功病例回顧性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2,7(1):45-48.
[6] 宋清泉,周曉宏,程縉,等.在院前急救中規(guī)范心肺復蘇術對猝死患者的搶救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0):1624-1625.
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30-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