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冬梅 王茜茜
(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神經內科,吉林 長春 130012)
腦梗死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80%以上的腦梗死患者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各種功能障礙,該病的病死率較高,患者容易出現失語或者偏癱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具有較大的影響。為此,選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進行治療的對腦梗死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進行治療的對腦梗死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25)和觀察組(n=25),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46~88歲,平均年齡(66.3±8.6)歲;對照組13例,女12例,年齡48~89歲,平均年齡為(66.9±9.1)歲。經比較,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較好的對比。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訓練進行干預治療。具體內容,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觀察患者的負面情緒,大部分患者均會有悲觀、失望、情緒低沉以及厭食等情緒,此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積極主動的協助患者進行訓練;被動訓練護理:腦梗死患者早期,為預防偏癱患者發(fā)生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攣縮,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在有意識的情況開展適當的膝關節(jié)的屈伸、踝關節(jié)的背伸等運動;體位護理:護理人員及時的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翻身、叩背,交替?zhèn)扰P位等,尤其是要指導患者對上下肢體進行有效的伸展運動,同時可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按摩,指導患者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語言功能訓練、聽覺訓練等;生活護理:護理人員要保證患者的病房環(huán)境干凈衛(wèi)生,使得病房內的空氣清新。
1.3 觀察指標:①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效:患者的肢體功能改善良好;顯效:患者的肢體功能改善較好;無效:患者的肢體功能無較為明顯的改善,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②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治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是100分,較嚴重的功能缺陷:0~20分,嚴重的功能缺陷:25~45分,中度功能缺陷:50~70分,輕度功能缺陷:75~95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兩組患者治療的數據用SPSS20.0軟件核對,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等指標數據,用t值檢驗,用“%”表示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用卡方檢驗,當兩組患者的各指標數據有差異時,則用P<0.05表示。
2.1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照組患者有效率是56%(14/25),顯效率是20%(5/25),無效率是24%(6/25),總有效率是76%(19/25);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是72%(18/25),顯效率是24%(5/25),無效率是4%(1/25),總有效率是96%(24/25);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54.9±12.8)分,上肢功能評分(88.3±1.26)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80.6±1.28)分;對照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40.6±11.6)分,上肢功能評分(52.4±1.23)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55.4±1.65)分;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54.9±12.8)分,上肢功能評分(88.3±1.26)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80.6±1.28)分;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具有較大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腦部血液供應發(fā)生障礙、缺血和缺氧等,使得患者的局限性腦組織發(fā)生缺血性壞死,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言語障礙和智力障礙等,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與此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危害。
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進行干預對腦梗死患者具有較多的優(yōu)點,對患者進行各方面的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的神經軸突觸的聯系,進一步促進了患者的神經側支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被動訓練護理、體位護理和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各種不良情緒,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得患者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給予患者被動訓練護理,可預防患者發(fā)生各類并發(fā)癥狀,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對患者進行在對患者體位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翻身活動,同樣可預防并發(fā)癥狀的發(fā)生,對患者進行生活護理,給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進行干預對腦梗死患者具有較大的意義,可較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為該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提供較為科學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信賴。
[1]張敏.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觀察[J].淮海醫(yī)藥,2016,34(4):492-493.
[2]侯才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于腦梗死患者的價值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4):271-272.
[3]張敬.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10):210-211.
[4]杜禾芳.探討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22):45-46.
[5]譚高小,盧雪云,陳汝專,等.急性腦梗死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2):193-194.
[6]李淑清.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61):148-148.
[7]孫存娟.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6,3(12):118-119.
[8]周柳嫦,雷菊蕊,姚妙荷,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0,15(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