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明
(沈陽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01)
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最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1]。但是,靜脈溶栓受影像技術(shù)、狹窄時間窗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完整、全面、系統(tǒng)地對血管信息進行評價。因此,臨床上針對大腦中動脈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與動脈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的差異性、安全性、有效性仍存在較大爭議[2]。本研究以98例大腦中動脈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靜脈溶栓與動脈溶栓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大腦中動脈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將其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B組。A組4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60.0±11.5)歲;合并癥:15例患者為高血壓,15例患者為高血脂,10例患者為糖尿病。B組4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60.2±11.4)歲;合并癥:14例患者為高血壓,14例患者為高血脂,11例患者為糖尿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對比。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 方法:A組實施動脈溶栓治療:采用尿激酶(四川貝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150212)進行動脈溶栓治療,使用劑量為500000~1250000 IU,治療時間為60~90 m in。必要時,對患者實施尿激酶動脈溶栓治療后,再對其實施導管機械碎栓治療。B組實施靜脈溶栓治療:采用愛通立(又名: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國際公司生產(chǎn),批號:150226)進行靜脈溶栓,確保最大劑量在90 mg以下。先將總劑量的10%進行靜脈輸入,并將剩余的90%在超過60 min的時間內(nèi),進行恒量靜脈輸入。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①治療后隨訪3個月,觀察兩組溶栓治療時間及死亡情況;②以冠狀動脈造影對再灌注標準進行評估:以患者治療后,血管閉塞遠端未出現(xiàn)前向血流,為無灌注;以患者治療后,閉塞部位可通過部分對比劑,但不能對遠端血管進行充盈,為滲透而無灌注;以患者治療后,對比劑能完全充盈冠狀動脈遠端,但充盈及清除速度較為緩慢,為部分灌注;以患者治療后,對比劑能快速、完全充盈遠端血管,且能迅速清除,為完全灌注。血管再通率=完全灌注率+部分灌注率[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均用(±s)表示,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溶栓時間對比:A組溶栓治療時間為(245.0±63.0)min,明顯長于B組的(155.0±21.0)min,結(jié)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兩組血管再通率對比:A組6例無灌注,7例滲透而無灌注,27例部分灌注,9例完全灌注,血管再通率為73.5%(36/49);B組10例無灌注,10例滲透而無灌注,15例部分灌注,14例完全灌注,血管再通率為59.2%(29/49)。兩組血管再通率差異顯著(P<0.05)。
2.3 兩組病死率對比:治療后3個月,A組、B組病死率分別為12.2%(6/49)、26.5%(13/49),結(jié)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
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腦卒中具有自然預后差、致殘率及病死率高等特點[4]。當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靜脈溶栓、動脈溶栓,但臨床上仍缺乏對兩種溶栓療法血管再通率、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
一般來說,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若不及時進行溶栓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都有可能導致其出現(xiàn)嚴重的急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大面積腦梗死,且神經(jīng)病學預后也較差[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實施動脈溶栓治療的A組患者中,6例無灌注,7例滲透而無灌注,27例部分灌注,9例完全灌注,血管再通率為73.5%。實施靜脈溶栓治療的B組患者中,10例無灌注,10例滲透而無灌注,15例部分灌注,14例完全灌注,血管再通率為59.2%。兩組血管再通率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知,對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實施動脈溶栓治療,能獲得較靜脈溶栓更為顯著的效果,可提升患者血管再通率,從而有利于改善其神經(jīng)功能預后。
此外,本研究中還顯示,實施靜脈溶栓治療的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死率為26.5%,與文獻[6]報道的實施靜脈溶栓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相似。而實施動脈溶栓治療的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死率為12.2%,與靜脈溶栓治療相比,結(jié)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知,對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實施動脈溶栓治療,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有利于延長其生存期。而且,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動脈溶栓治療時間明顯長于靜脈溶栓,可能影響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需輔以良好的心理指導。
本研究局限之處在于,所選病例數(shù)較少,且未能對哪些腦卒中患者適合實施靜脈溶栓治療,哪些腦卒中患者適合實施動脈溶栓治療進行分析,仍需在今后加大研究力度。
綜上所述,對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實施動脈溶栓治療,能獲得較靜脈溶栓更為顯著的神經(jīng)功能預后效果,且能降低病死率,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廖曉凌,王伊龍,潘岳松,等.不同大血管閉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療效比較[J].中國卒中雜志,2014,9(4):278-284.
[2]嚴斌,彭巧玲,周國慶.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nèi)再通新策略[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13):2021-2023.
[3]杜世偉,高天,白志峰,等.動靜脈聯(lián)合溶栓治療大腦中動脈閉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J].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4,11(5):353-356.
[4]劉金玲.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動脈溶栓治療臨床效果探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10(1):157-158.
[5]張艷華,趙施竹.大腦中動脈阻塞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行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7):1475-1477.
[6]付睿,賀茂林,趙星輝,等.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溶栓后對比劑滲出的臨床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6):2365-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