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放射線科,吉林 長春 130012)
肝血管瘤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肝臟部位良性腫瘤類疾病,通常情況下30~60歲的人群罹患該疾病的可能性較大,且該疾病患者中大多數(shù)是女性[1]。該疾病在發(fā)病之后不會出現(xiàn)典型臨床表現(xiàn),多數(shù)情況下是在偶然的檢查中被發(fā)現(xiàn),因此在早期階段接受診斷和治療的難度相對較大。如何能夠使該疾病患者病情診斷的準確性提高,近年來已經(jīng)成為相關醫(yī)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使患者預后得到改善的一個關鍵[2]。本次對應用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技術對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實施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手術后證實為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平均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肝血管瘤患病時間1~19個月,平均患病時間(6.3±0.8)個月;患者體質(zhì)量42~74 kg,平均體質(zhì)量(53.6±7.3)kg;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39~85歲,平均年齡(58.7±6.1)歲;研究組患者肝血管瘤患病時間1~16個月,平均患病時間(6.1±0.5)個月;患者體質(zhì)量44~78 kg,平均體質(zhì)量(53.2±7.5)kg;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37~88歲,平均年齡(58.2±6.3)歲。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述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選用我院西門子16層螺旋CT,掃描的層厚水平設定為5 mm。在檢查操作開始前應該囑咐患者禁食6 h,以保證檢查過程中能夠保持空腹狀態(tài);在檢查開始前20 min,給予溫開水500 m L左右,在掃描操作開始前再次給予溫開水200 m L左右,使患者的腸道能夠處于充盈狀態(tài),指導患者以正確的方法進行呼吸。首先實施常規(guī)掃描操作,掃描檢查的具體范圍應該涵蓋整個肝臟組織;然后再實施增強掃描操作,通過靜脈注射方式給予100 mL的碘海醇,作為對比劑,注射的速度應該控制在3 mL/s左右。注射30s之后,可以開始對患者肝臟進行動脈期掃描,注射60s之后,可以開始進行門靜脈期掃描,注射5 m in左右之后,可以開始進行延遲期掃描,部分患者的該階段掃描檢查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推遲到注射30 min之后。延遲的時間和掃描的具體次數(shù)應該根據(jù)病灶的實際顯影情況而確,對靶部位應該進行重點觀察[3]。對照組研究對象在手術前僅通過常規(guī)CT掃描方式對病情進行檢查,研究組研究對象在手術前在常規(guī)CT掃描基礎上實施三期增強掃描。
1.3 觀察指標:選擇兩組研究對象肝血管瘤術前CT檢查結果與手術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肝血管瘤疾病檢查操作時間、病情術前診斷的誤診率和漏診率等幾項內(nèi)容作為觀察指標。
1.4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統(tǒng)計學分析均經(jīng)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的時候認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shù)資料則實施χ2檢驗。
2.1 肝血管瘤術前CT檢查結果與手術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對照組研究對象肝血管瘤疾病在手術前采用常規(guī)CT技術檢查的結果有31例與手術后的證實結果相符合,符合率水平達到68.9%;研究組研究對象肝血管瘤疾病在手術前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技術檢查的結果有43例與手術后的證實結果相符合,符合率水平達到95.6%。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研究組研究對象肝血管瘤疾病術前CT檢查結果與手術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肝血管瘤疾病檢查操作時間:對照組肝血管瘤疾病患者的常規(guī)CT檢查操作共進行(34.29±4.05)m in,研究組肝血管瘤疾病患者的螺旋CT三期增強檢查操作共進行(22.16±3.58)m in,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研究組研究對象肝血管瘤疾病檢查操作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3 病情術前診斷的誤診率和漏診率:對照組研究對象肝血管瘤疾病在手術前采用常規(guī)CT技術檢查,有5例出現(xiàn)誤診,有9例出現(xiàn)漏診,誤診率和漏診率分別達到11.1%和20.0%;研究組研究對象肝血管瘤疾病在手術前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技術檢查,有0例出現(xiàn)誤診,有2例出現(xiàn)漏診,誤診率和漏診率分別達到0.0%和4.4%。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研究組研究對象病情術前診斷的誤診率和漏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通過對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實施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總結如下幾點經(jīng)驗:對于一些原發(fā)性肝癌疾病患者而言,通常情況下都會存在一定的慢性炎癥、肝硬化病史,在平掃過程中就能夠觀察到病灶處于低密度狀態(tài),在增強掃描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出快進快出的基本特點,因而與肝血管瘤之間進行區(qū)別相對較為容易[4]。對于一些單發(fā)性轉(zhuǎn)移瘤病例,其瘤體內(nèi)部的血運狀況會呈現(xiàn)嚴重缺乏狀態(tài),增強掃描狀態(tài)下的強化程度不是十分明顯,在門脈期階段則能夠觀察到瘤體邊緣強化、中心區(qū)域不強化等特征性表現(xiàn),依據(jù)這一特點,在檢查過程中可以將其與肝血管瘤進行有效的區(qū)別。對于肝細胞腺瘤疾病而言,大多數(shù)患者為女性,和用藥之間具有較為密切的關聯(lián),通過情況下女性在停止服用避孕藥之后,腫瘤會有明顯的縮小表現(xiàn),甚至還有可能會消失;在平掃過程中能夠觀察到低密度病灶,在增強掃描時動脈期階段會發(fā)生明顯的強化,在延遲期階段會恢復為低密度[5]。對于局部結節(jié)樣增生病變,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相對較為少見,在平掃的時候能夠觀察到低密度病灶、但沒有包膜,在增強掃描檢查過程中,病灶會有均勻強化表現(xiàn),在門脈期階段的密度水平高于肝實質(zhì),在延遲期階段則低于肝實質(zhì),中央?yún)^(qū)有星狀瘢痕,可與肝血管瘤進行區(qū)分[6]。
[1]肖運平,梁斌,肖恩華,等.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對富血管結節(jié)型肝細胞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1675-1676.
[2]張長順.36 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行單排螺旋CT 三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的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1,6(10):45-46.
[3]史樞龍,宋志永.腹腔鏡手術與射頻消融治療肝血管瘤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6,10(2):165-167.
[4]雍惠芳.16 層螺旋CT增強三期掃描對肝血管瘤的診斷價值[J].黑龍江醫(yī)學,2013,37(10):949-951.
[5]張旭.螺旋CT 三期增強掃描在肝臟腫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2,22(2):112-113.
[6]張曉東,劉婉琴,金波寧.腹腔鏡下血管瘤剜除術治療Ⅶ段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9):98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