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闖
(麗江市人民醫(yī)院,云南 麗江 674199)
我院2009年引進日本奧林巴斯電子鼻咽喉鏡,至今對12000多例患者進行了診治,現(xiàn)選取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3350例患者進行匯總,就電子鼻咽喉鏡在耳鼻喉科的臨床應用方法、適應性及經(jīng)驗總結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在3350余例患者中,男性1560例,女性1790例,年齡3~84歲。以咽部異物感、干燥適為主要癥狀者2100例,病程1周至20余年;以聲嘶為主要癥狀者242例,病程3 d~10年;誤吞異物致咽喉部異物感者331例,病程10分鐘至2周,耳部外傷史后聽力下降者32例,病程數(shù)小時至2周。
1.2 治療方法:以1%地卡因噴霧行表面麻醉,術前詢問患者鼻腔通氣情況,予以右鼻腔和口咽部噴霧3次,少數(shù)鼻腔通氣障礙的患者行用1%麻黃素噴霧鼻腔1~2次,避免過多麻黃素噴霧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檢查時患者可取臥位或坐位,一般選取坐位,可縮短準備時間并減輕患者恐懼情緒,讓患者用右手持消毒小紗塊包住舌前部1/3,適度向前下方牽引,以利于口咽部暴露,檢查者將電子鼻咽喉鏡先檢查口咽部,再從鼻腔插入,經(jīng)鼻前庭、鼻腔、鼻咽部、口咽部達喉咽、喉,可以詳細了解鼻腔、咽部、喉部的情況。在患者呼吸及發(fā)“衣”音時,仔細觀察聲帶運動,必要時行valsalva動作暴露食道入口明確有無新生物及異物嵌頓。對懷疑鼻咽喉部黏膜惡性病變的患者,可用活檢鉗經(jīng)喉鏡活檢孔導入病變部位鉗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對較小的病變?nèi)缛轭^狀瘤、聲帶息肉、聲帶小結、囊腫可經(jīng)喉鏡的活檢孔插入息肉鉗,摘除病變組織,咽喉部異物經(jīng)喉鏡插入異物鉗予以取出,對較大的良性病變及異物,也可在喉鏡直視下,經(jīng)口插入間接喉鉗予以摘除、取出。行耳部檢查患者無需麻醉,可令患者一手向后上方牽拉耳廓,一手向前推壓耳屏以利于檢查。檢查及治療結果以圖片、視頻及文字記錄通過電腦工作站出具報告并予以存儲。
2.1 檢查結果:慢性咽炎1400例(41.8%);咽喉部異物321例(9.6%),食道入口及食道上段異物3例(0.09%);聲帶息肉196例(5.9%),聲帶小結45例(1.3%),任克氏間隙水中5例(0.15%);咽喉部乳頭狀瘤81例(0.68%);聲帶及室?guī)夷[4例(0.12%),鼻咽囊腫23例(0.69%),會厭囊腫65例(1.9%);單側(cè)聲帶麻痹12例(0.36%),雙側(cè)聲帶麻痹1例(0.03%);單側(cè)環(huán)杓關節(jié)脫位3例(0.09%);聲帶黏膜非典型增生2例(0.06%),聲帶惡性腫瘤2例(0.06%),喉咽部惡性腫瘤5例(0.15%),鼻咽部惡性腫瘤3例(0.09%);急性喉炎33例(0.99%),急性會厭炎47例(1.4%),慢性喉炎122例(3.6%);喉梅毒2例(0.06%);癔病性失聲者2例(0.06%);老年性喉改變14例(0.87%);鼻中隔偏曲87例(2.6%);外傷性鼓膜穿孔29例(0.97%);分泌性中耳炎1例(0.03%)。
2.2 治療情況:3350例接受電子鼻咽喉鏡診治的患者中,明確異物患者324例,喉鏡下取出者320例,明確異物位置后轉(zhuǎn)直視下槍狀鑷取出者2例,轉(zhuǎn)消化內(nèi)科胃鏡下取出出者1例。環(huán)杓關節(jié)撥動術患者3例,痊愈2例,好轉(zhuǎn)1例。咽喉部乳頭狀瘤摘除術患者32例;咽鼓管吹張1例;癔病性失聲患者2例,在插入喉鏡狀態(tài)下暗示治療,發(fā)聲均恢復正常。聲帶小結及聲帶息肉患者手術4例,其中3例為患者頜面頸部條件所限不適于全麻支撐喉鏡手術患者,1例為支撐喉鏡術后復發(fā)患者。
電子鼻咽喉鏡利用纖維光導技術,有良好的照明條件,對腔隙病灶進行直觀檢查,并對細小病變有放大作用,有利于隱秘及早期病變的發(fā)現(xiàn)及治療。同時,由于電子喉鏡較為纖細,集診斷、治療于一體,操作方便,患者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易于接受,在一定條件下可為嬰幼兒及兒童進行診治。
3.1 對慢性咽炎的診治:慢性咽炎是目前耳鼻喉科常見多發(fā)病,病程較長,難以痊愈,癥狀易反復發(fā)作。其主要病因包括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的刺激、鼻竇炎分泌物的刺激、屢發(fā)急性咽炎以及過敏體質(zhì)或身體抵抗力減弱等。對于慢性咽炎的治療,由于慢性咽病因復雜,所以慢性咽炎臨床治療效果較差,特別容易反復發(fā)作,有較為明顯的咽喉部異物感,導致患者常有顧慮,懷疑惡性病變。經(jīng)電子喉鏡檢查可為患者排除咽喉部實質(zhì)性病變,消除顧慮,減輕心理負擔,改善癥狀。
3.2 對咽喉部異物的診治:咽喉部異物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需按急癥處理。以往在間接喉鏡下檢查、治療,與操作者經(jīng)驗及患者配合程度依賴行較高,故而診療效果較差。電子喉鏡帶有光源,并有一定放大作用,異物分辨率高,香蕉間接喉鏡上下顛倒圖像,利于辨認隱匿及可疑異物;附帶吸引設備,能隨時清除局部分泌物或滲出物,有助于查找病變部位及異物,消除了由于盲目鉗取可能造成的局部組織損傷;不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且檢查范圍廣,在行valsalva動作時甚至可發(fā)現(xiàn)并取出食道入口及食道上段異物,反應輕,能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的痛苦,極大的提高異物的發(fā)現(xiàn)率及取出率,縮短診療時間,缺點則是費用較高。
3.3 對咽喉部的惡性腫瘤診斷:喉癌及鼻咽癌是咽喉部惡性腫瘤中最為常見,但由于病變位于目視難以到達部位,早期診斷較為困難。應用電子鼻咽喉鏡可明視下對喉咽部、喉部及鼻咽部進行檢查,觀察早期黏膜病變,并可對可疑病變進行活檢。由于鏡身細小、柔軟、輕便,故對患者刺激小,對組織的創(chuàng)傷也小,因而無明顯痛苦。并可準確定位、多點取材活檢,提高病變的早期發(fā)現(xiàn)率與確診率。
3.4 對咽喉部病變的手術:對咽喉部的多種病變可直接在電子喉鏡下診斷、手術治療。咽喉部手術,若病變位于喉咽及喉部,多需全麻支撐喉鏡下手術,費用高,風險較大。若采用電子喉鏡,包括乳頭狀瘤、各類囊腫、較小或帶蒂的聲帶息肉、聲帶小結,可在表面麻醉下手術摘除,可顯著減少費用,避免支撐喉鏡手術并發(fā)癥。當值得注意的是,聲帶病變電子鼻咽喉鏡下手術,由于操作受限,有時不易將病變鉗取干凈,復發(fā)率較高[1]。
作為首選。
3.5 對癔病性失聲及咽部異感癥的診治:在臨床上偶有突發(fā)失聲的患者,在行電子鼻咽喉鏡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聲帶運動正常,可考慮癔病性失聲,可在喉鏡監(jiān)視下誘導患者發(fā)聲,??扇〉脻M意療效。在一些中年女性患者,咽喉癥狀主訴較多,但檢查并未發(fā)現(xiàn)其明顯體征,符合咽異感癥的癥狀??捎门臄z咽喉部圖片與正常人咽喉部圖像對比,說明其病情,解除患者憂慮,再配合藥物治療,亦可取得良好效果[2]。
3.6 耳部疾病的診斷:電子鼻咽喉鏡在耳部的應用主要為:①在外傷性鼓膜穿孔的患者,可客觀地記錄穿孔的部位、大小和形態(tài),留下客觀依據(jù),并可對愈合情況進行評估;②分泌性中耳炎及咽鼓管功能障礙的患者,觀察鼓膜是否內(nèi)內(nèi)陷、膨隆,鼓室是否積液,咽鼓管口是否通暢,并可行導管法咽鼓管吹張;③能觀察電耳鏡及影像學檢查不易觀察的病變?nèi)鐑?nèi)陷袋、上鼓室外側(cè)壁破壞、鼓室內(nèi)膽脂瘤等;④可觀察到肉芽組織的生長和來源情況[3],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jù)。但不應以電子鼻咽喉鏡取代電耳鏡進行診治,以免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
綜上所述,電子鼻咽喉鏡在臨床上用途廣泛,因其具有鏡身纖細、鏡頭角度可調(diào)、帶有照明光源、具有一定放大作用等優(yōu)點,在鼻、咽、喉部可進行有效的檢查及治療,并可留取圖像、視頻及文字資料,可用于教學、科研、遠程會診。在診斷上,相較目視、直接喉鏡及間接喉鏡檢查,具有操作技術簡單、診斷率高、用時較少、患者舒適度較高等優(yōu)點。治療方面,可進行部分聲帶、咽喉部小腫物摘除手術,相較支撐喉鏡具有費用低、手術風險小、硬件要求低等優(yōu)點,在喉咽部異物治療上,不僅發(fā)現(xiàn)率高,且異物取出方式簡單、快捷。電子鼻咽喉鏡亦可進行耳部疾病的診治,在偏遠及縣市及地區(qū),達到一鏡多用、減少重復購置的目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環(huán)杓關節(jié)撥動術中,電子鼻咽喉鏡可在治療同時讓患者發(fā)音,明確復位效果,并適于多次、反復撥動,具有支撐喉鏡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1] 肖旭東.支撐喉鏡和電子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的臨床對比[J].當代醫(yī)學,2016,22(24):28-29.
[2] 李小群,王春雷,戚樂.支撐喉鏡和電子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7):41-43.
[3] 劉川.支撐喉鏡與電子、纖維喉鏡下治療聲帶息肉療效比較meta分析[D].重慶: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