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靜 孫建新(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yī)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五苓散方名探討
耿 靜 孫建新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yī)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五苓散;傷寒雜病論;方名分析
五苓散源于東漢末年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為太陽病表里雙解法代表方之一,功效健脾利水,溫陽化氣。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詮釋五苓散方名。
關于文獻記載
宋金時期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提出:“五苓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明代醫(yī)家許宏認為“苓”是“令”的意思,在其著作《金鏡內臺方議》中寫到五苓散“通行津液,克伐腎邪”,乃“號令之主也?!鼻宕愳`石說:“苓者,令也?;瘹舛薪蛞海柫钪饕病?。五苓散由五味藥組成,“令”水行,故名“五苓散”[1]。
關于“五”及“五苓”字
五苓散原名是豬苓散,《金匱要略·雜病論》中有三味豬苓散,所以此方初作五味豬苓散,后遂略稱五苓散。方名五苓散,是以二苓為君之證據,功效以利水為主,而利水多用淡滲,是二苓為君之佐證。
李陽波[2]運用五運六氣解釋五苓散即五令散,令是節(jié)令,加上草頭說明植物的生長與節(jié)令有密切關聯(lián),因此,“苓”離不開“令”。春、夏、秋、冬、長夏,也剛好是五令,這五令又和東南西北中、寒熱溫涼濕相關。白術性溫,屬東方春令之氣;桂枝性熱,屬南方夏令之氣;茯苓性平,屬中央長夏之氣;豬苓性寒,屬北方冬令之氣;澤瀉性涼,屬西方秋令之氣。
關于“散”字
散是一種功能,五苓散布散其水氣;散者,取四散之意也[3]。散也是一種劑型,如“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
五苓散在張仲景時代主要以散劑的形式使用,后代的醫(yī)家除了繼續(xù)使用散劑之外,逐漸偏重于湯劑,還采用了散劑煮湯的形式?,F代則又有了許多新劑型,如片劑、顆粒劑、浸膏劑、膠囊劑等內服劑型以及栓劑等黏膜給藥劑型。散劑是將湯劑處方中的中藥材加工為粗末,由于只進行了粗加工,中藥材的物理性狀沒有發(fā)生變化,沒有改變藥材的化學性質,提示散劑臨床療效較湯劑高。散劑藥效純正,易分散,易吸收,起效快。另外,腎性水腫患者服用散劑時飲水量較少,有利于更好控制水的攝入量。金汝真等[4]證明五苓散在增加腎病綜合征水濕內停證患者尿量和減輕患者體重方面明顯優(yōu)于五苓湯。
關于別名
《金匱要略》的茵陳五苓散、《證治準繩》的春澤湯、《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的五苓湯、《仁齋直指方論》的生料五苓散、《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的五苓飲子、《醫(yī)方類聚》的淡滲二苓湯、《明醫(yī)指掌》中四苓湯及桂苓甘露飲及《濟生方》的加味五苓散等。經方合用的譬如《濟陽綱目》的導赤五苓散、《保命歌括》的四物五苓散、《丹溪心法》胃苓湯等。
關于君藥
成無己執(zhí)茯苓為君,汪昂及近代傷寒名家熊曼琪教授則認為二苓為君,吳謙主張以澤瀉為君?,F代醫(yī)家金釗主張五苓散君藥為桂枝。日本經方家江部洋一郎等[5]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可將溫水視為君藥,原理在于服用少量五苓散(每次0.1 g,每日3次)使三焦回路(即從肌到心下到小腸到膀胱到尿)通暢、水道通利之后,飲用大量溫水補充胃津,通過大量出汗,最終在正氣的作用下,表邪及病理產物被自然祛除。
關于方證
當代醫(yī)家黃煌教授用現代語言闡釋五苓散為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分布異常的基本方,適用于所有機體水液代謝失常的病證。首創(chuàng)“五苓散蓄水體質”,強調出現消渴伴小便不利、舌淡胖水滑、邊有齒痕者可酌情應用。
日本漢方醫(yī)家?guī)r崎學[6]系統(tǒng)歸納出五苓散的腹診診斷,認為五苓散為偏于表證,實證不多,腹力中等或微弱,其具體腹證如下:上腹壁微膨滿(心下滿),腹壁軟弱,心窩至胃脘部按之有抵抗與壓痛,可觸及胃中拍水振水聲、臍下動悸等。日本醫(yī)家稻葉克等[7]圖解五苓散腹證如下:心下痞,其痞按無力而散,腹中有水氣,按之痛;或按腹微滿,按之濡;小兒疳證則是腹?jié)M,按之濡。
關于劑量
一般用中劑量。大劑量用于嚴重水腫,小劑量用于體質調整、病情輕微、易嘔吐等情況。
張仲景《傷寒論》五苓散原方藥量換算為現代劑量大約是澤瀉17 g,白術10 g,茯苓10 g,豬苓10 g,桂枝7 g,澤瀉∶茯苓∶豬苓∶白術∶桂枝的藥量比是5∶3∶3∶3∶2。
蔣萃等[8]通過眾數分析,得出五苓散方的常用劑量為澤瀉10 g,白術10 g,茯苓15 g,豬苓10 g,桂枝10 g,澤瀉∶白術∶茯苓∶豬苓∶桂枝的藥量比為2∶2∶3∶2∶2。
關于五行及藥物的色味歸經
清代醫(yī)家羅美以五行理論注解五苓散:“用白術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疏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p>
五苓散全方以辛甘二味為主,歸經以入脾經和膀胱經藥物為多。清代醫(yī)家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曰:“豬苓色黑入腎,澤瀉味咸入腎,具水之體,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經發(fā)汗,為水之用。散于胸中則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調水道,一汗而解?!?/p>
關于病機
有學者運用張仲景的陰陽術數構系理論思想描述了五苓散的藥圖及病圖[2]:北方腎的氣立出了問題出現濕時,應用南方的桂枝去對治;南方心的氣立出了問題出現濕時,應用北方的豬苓去對治;西方肺的氣立出了問題出現涼濕時,應用東方的白術去對治;東方肝的氣立出現濕溫時,應用西方的澤瀉去對治;中央脾的氣立出了問題出現濕時,則用茯苓。強調五苓散通四時之氣,主通利五令之水濕,即分利東南西北中之濕。體現了藥病統(tǒng)一模式中的對稱性原理,為張仲景治水之典范方劑。
清代醫(yī)家黃元御[9]從“一氣周流”學說角度,分析五苓散證的發(fā)病機制為水道受邪阻塞而導致了一氣(陽氣)與水陰的升降過程失衡,氣與水升降運行不協(xié)調,體內的水僅是失去了陽氣的蒸騰氣化的水,而五苓散正是把不化之水化作津液供機體吸收,把不通的水道疏通,恢復水液之氣化蒸騰、吸收代謝的整個環(huán)節(jié),疏通整個一氣周流回環(huán),在一定意義上補充五苓散證的發(fā)病機制及創(chuàng)新了臨床辨證思維。
關于藥理
五苓散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方中主要含多糖類、菇類、有機酸等有效化學成分,其藥理作用包括:①雙向調節(jié)尿液作用;②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③護肝作用;④減輕腦水腫作用;⑤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⑥抑制排斥反應作用;⑦保護腎臟作用;⑧促進胃排空及小腸推進作用。
關于病證
五苓散的適應證常見以下表現:小便不利;煩渴多飲;水腫、體液停留;嘔吐;腹瀉;頭暈、頭重;疼痛;其他癥狀。
五苓散的功用在于通陽化氣利水,治療因氣化不利而導致的諸多水腫及小便不利,療效顯著,廣泛應用于多種因腎臟器質性疾病及腎氣化不利導致的水腫病。早在1955年,任應秋先生在《中醫(yī)雜志》中,就以五苓散為例把中醫(yī)臨床證治稱為“辨證論治體系”。說明五苓散的應用在闡釋中醫(yī)辨證論治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李飛.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653-1715.
[2]李陽波.開啟中醫(yī)之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77.
[3]吳俊,張國駿.五苓散證淺析[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21(4):42.
[4]金汝真,余仁歡,高輝.五苓散與五苓湯治療腎病綜合征水濕內停證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醫(yī)雜志,2012,53(7):572-577.
[5]江部洋一郎,和泉正一郎.經方醫(yī)學第三卷[M].徐文波,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191.
[6]巖崎學.日本漢方傷寒派腹診方法與理論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69.
[7]稻葉克,和久田寅.腹證奇覽[M].陳玉琢,陳寶明,梁華龍,等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296-297.
[8]蔣萃,張琦,吳均華,等.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五苓散用藥規(guī)律探微[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4):10-12.
[9]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