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霞
發(fā)生在我們幼兒園的一則保育小故事,令我很是感慨。
小六班調(diào)皮可愛的男孩楠楠在自主活動時不小心將一顆小圓球(布娃娃身上的小飾物)塞進了左邊鼻孔里,頓時鼻子疼痛難忍,他大聲哭叫著,A老師聽到趕緊跑過去,用手按住楠楠的右邊鼻孔,然后說:“快擤,使勁地擤?!笨墒牵褪遣弧斑?,還是大聲哭著,眼看著小球馬上就有被他哭著吸進氣管的危險,A老師急得滿頭大汗,越急聲音越大:“不能哭,不能哭,當心小球被吸進去,快‘擤啊?!比欢瑹o論A老師多么著急,楠楠還是不“擤”,真是急啊。這時,B老師走過來,輕輕拉開A老師的手,蹲下來看著楠楠,溫和地說:“楠楠,沒關(guān)系,不哭,你看著老師,跟著老師來做個呼氣的游戲,好嗎?”楠楠好奇地看著老師,停止了哭聲,似乎在問:“啥有趣的游戲呢?”B老師用鏡面動作按住自己的左邊鼻孔,示意楠楠自己按住右邊的鼻孔,然后,她使勁做了個呼氣的動作(其實也就是A老師說的“擤”),邊做邊說:“楠楠你也來,這個游戲一做你的小球就會滾出來了,鼻子也就不疼了。”楠楠一聽,馬上學(xué)著B老師的樣子,向外呼氣,可是力氣不夠大,小球沒出來,B老師又示范一次“大力士”呼氣,楠楠可崇拜“大力士”了,立刻使足了勁呼氣,終于小圓球乖乖地滾出了楠楠的鼻孔!兩位老師都松了一口氣,楠楠也破涕為笑,A老師差點癱倒在地。
故事中A老師遇到問題之后自己首先慌亂了,孩子更不知所措。同時他面對孩子用的是語言指導(dǎo)的方式,沒有身體示范,小班孩子理解不了,不知道怎么做,結(jié)果失敗了。而B老師之所以成功地解決了問題,究其原因,首先,自己不慌不忙,穩(wěn)定孩子情緒。其次,抓住孩子愛玩游戲的心理,引導(dǎo)孩子學(xué)習“擤”的動作。再次,把握了小班孩子的思維和動作發(fā)展水平,利用“鏡面動作”給予示范,使孩子模仿更容易。最后,抓住孩子崇拜“大力士”的心理,發(fā)揮榜樣效應(yīng),引導(dǎo)孩子成功擤出小球。
不得不佩服B老師的教育智慧,而她的智慧源自于她對小班孩子心理特點以及楠楠個體的充分了解。由此可見,幼兒教師的工作不等同于保姆,它需要專業(yè)能力,需要教育智慧,就連保育工作也不例外!從上述案例明顯看出:老師是否了解孩子,決定了她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同樣的問題,不一樣的做法,效果也截然不同。幼兒教師只有善于洞察幼兒心理,用適合于幼兒心理特點的方法進行保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幼兒“好模仿”的心理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兒童是好模仿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兒童的這種模仿心理來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吃飯時,有些孩子總是邊吃飯、邊說話,還常常將飯、菜掉在桌子上,老師苦口婆心說好多次都沒有效果,而有些孩子則總是做得很好,吃飯細嚼慢咽,不說話,也吃得很干凈,因此,老師便想到將這些好的孩子作為榜樣來影響其他孩子。老師在教室前面設(shè)了一張“紳士、淑女桌”,每天選兩個男孩、兩個女孩到這張桌子上來吃飯,能到這張桌上吃飯的孩子都是能像紳士、淑女一樣文明進餐的。被選到前面來吃飯的孩子可驕傲了,表現(xiàn)得更好,那些坐在下面的孩子羨慕極了,也非常希望能坐到這張桌上來吃飯,對他們來說這可是很高的榮譽。因此,他們一個個都模仿前面的孩子做“紳士、淑女”文明進餐,克制自己不再說話,不將飯菜掉在桌上,并且老師每天進行觀察,選擇吃得比較好的或進步比較大的孩子到前面來吃飯。這樣一來,孩子們每天都有學(xué)習榜樣,都希望能達到“紳士、淑女”的標準,能到前面來吃飯,漸漸地,他們吃飯說話、掉飯菜的現(xiàn)象慢慢消失了,全班幾乎都成了“紳士、淑女”。
午睡時不少孩子脫下鞋子會隨便亂丟,常常東一只西一只,起床時,找來找去找不到。因此,老師在孩子們的床前貼上一對一的小圓點,并將自己的鞋子放在這兩個小圓點上:“你們看,我的鞋子站在小圓點上,頭靠頭也睡覺了。你們的鞋子會這樣做嗎?”孩子們看了之后,都很感興趣,因此,也紛紛找自己床前的小圓點,然后將兩只鞋頭靠頭放著。從那以后,孩子們的鞋再也沒有亂丟,找不到鞋的現(xiàn)象也自然地消失了。
二、利用幼兒“愛游戲”的心理規(guī)范日常行為
幼兒喜歡游戲,因此,我們在規(guī)范幼兒日常行為的時候,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將生硬的說教變得有趣,幼兒也更容易接受。
如上下樓梯,小班幼兒剛?cè)雸@沒有良好的上下樓梯的規(guī)范,他們常常不能靠右行走,而且總喜歡在行走時大聲說話,這樣做不僅比較危險,而且會影響其他班級的幼兒。我們通常的做法都是在樓梯右邊貼上小腳印,讓幼兒踩著腳印走,這樣就能夠靠右行走了,但是卻解決不了孩子們大聲說話的問題,因此老師利用幼兒愛游戲的心理,將樓梯上的小腳印換成了小貓腳印,上下樓梯時和幼兒玩“小貓走”的游戲,幼兒和老師一起小手扶著樓梯,小腳輕輕地踩在小貓腳印上,孩子們自然在游戲中慢慢形成了上下樓梯靠右走,而且能像小貓一樣輕輕走的習慣。我們還將樓梯扶手進行裝飾美化,在扶手上綁上軟軟的海棉、毛毛的刷子、滑滑的塑料布、凹凸不平的紐扣觸摸布等,吸引孩子摸著走,不僅遵守了規(guī)則還促進了感知覺的發(fā)展。
為了提醒孩子們進臥室要像小貓一樣安靜不說話,小班老師在臥室門口貼了兩個小貓腳印。圖書區(qū)也是需要比較安靜的地方,因此,老師將圖書區(qū)門口的小腳印也更換為小貓腳印,孩子們進區(qū)時自然就放輕了腳步,輕輕走進去,輕輕坐下來,這樣就能靜下心來閱讀了。
多喝開水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有好處的,但是不少孩子卻不記得喝水。老師在保溫桶前創(chuàng)設(shè)了一面“給小花澆水”的墻飾,墻上畫了一朵朵小花,旁邊用小紙盒放著許多小水滴的卡片。孩子們每喝一次水,就可以拿一個小水滴貼在小花上,誰喝的水多就可以多給花兒澆水,孩子們可喜歡這個“給小花澆水”的游戲了。因此,由老師常常提醒的被動喝水,變成了游戲式的主動喝水。
午睡后有些小女孩兒不想梳頭,老師便采用“開火車”的游戲吸引她們,兩位老師分別設(shè)為火車站,孩子們想去哪里,她們的站名就是哪里,有時是北京,有時是南京,有時是美國等等。這樣,女孩子們紛紛坐上火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到站后梳好頭就可以回“家”了。
“抱一抱,碰一碰”式晨檢法,也是順應(yīng)小班孩子喜歡游戲的特點進行的。每當晨檢老師看到小班孩子走過來時,她就會看著孩子,微笑地與孩子打招呼:“寶寶好?!保春⒆拥木駹顟B(tài)),然后親切地拉過孩子的手(檢查手是否干凈,有沒有拿危險品),再攬過來,碰碰額頭(試探體溫),慈愛地問一問:“今天吃早飯了嗎?昨天睡得好嗎?……”就這樣,看似簡單的一串動作,卻游戲式地自然而然地解決了小班孩子不愿意接受晨檢的問題,老師的溫柔感化了孩子,減輕了他們與家長的分離之痛,使得孩子開心而又快樂地開始了幼兒園的一天生活。教育無痕、溫和而有力!
三、利用幼兒“愛忘事”的心理學(xué)習生活自理
幼兒總是愛忘事,那是因為他們的記憶總是短時記憶為主,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長期堅持才能養(yǎng)成。因此,在培養(yǎng)過程中必要的提示物是提醒孩子堅持這個行為習慣的極好媒介。
每到喝水的時候,孩子們總會擠到保溫桶前,搶著接水喝,老師屢次提醒要排隊接水,可是,有老師提醒的時候他們記得,而當老師不在的時候就會忘記。因此,老師在保溫桶前面貼了一排小腳印,提醒孩子們要一個接一個站在小腳印上排隊接水。有了這些小腳印之后,孩子們接水再也不擁擠了。
在老師的引導(dǎo)下,孩子們明白了要注意自己儀表的干凈、整潔,但常常會忘記,因此,老師在盥洗室、毛巾架前設(shè)置了一面鏡子,孩子們進入盥洗室后,面對鏡子就能夠自覺照一照,整一整衣服。
孩子們上廁所時總喜歡玩紙,他們會將卷筒衛(wèi)生紙拉了好長玩游戲。有時即使不是玩游戲,用紙時也會拉很長的紙,造成嚴重浪費。為了讓孩子們保持節(jié)約用紙的良好習慣,老師在卷筒衛(wèi)生紙架的墻上貼上長度標記,引導(dǎo)孩子將紙和標記親一親,拉一樣長。這樣,孩子們就沒有浪費紙的現(xiàn)象了,長度標記時時提示孩子撕取適量長度的衛(wèi)生紙。
《幼兒園指導(dǎo)綱要(試行)》指出:要“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xué)習特點,保教并重”。幼兒教師只有掌握了孩子的心理特點,學(xué)會了尊重孩子,用適合于他們的方法進行保教,才能使幼兒園“保教結(jié)合”不再是一句空的口號,并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愿我們每個幼兒教師都能做一個了解孩子心理、遵循孩子心理的智慧型老師!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師范附屬小學(xué)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