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峰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元代禪僧明極楚俊茶詩《山居》解讀
孫峰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元代高僧明極楚俊,與著名高僧一山一寧一樣,也是一位在日本很有影響的禪僧。更重要的是,明極和尚是昌國州人,曾歷任南京奉圣寺、寧波瑞巖寺、普慈寺(昌國,今舟山)、婺州(今金華)雙林等寺院住持,后又入杭州徑山、靈隱、寧波天童等寺院,為首座,1392年五月東渡日本,是古代日本五山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
元朝的昌國州屬于慶元路,明極和尚因此常常被視為慶元路今寧波人。1392年東渡日本時,明極和尚是在福州上船前往日本,因此福建的一些文史文章甚至誤認(rèn)為他是福建高僧。其實,正確地說,明極楚俊是舟山人。據(jù)史料記載,明極楚俊出生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十四年以后,即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后、全太后率少帝及城中文武官員出城迎降,南宋朝廷遂為元所滅。.
與他同赴日本的象山籍僧人竺仙梵仙,在《竺仙和尚語錄》中曾云:“明極大禪師與山僧(即竺仙梵仙)共明州。師乃昌國黃姓。師厭塵俗超然物外?!庇纱丝梢?,明極和尚是出生于昌國的黃姓人家,自小讀書明理,脫俗而不凡。
關(guān)于明極楚俊的出家經(jīng)歷,元朝至元22年(1362),高僧無夢曇噩撰《佛日焔慧禪師明極俊大和尚(明極楚俊)塔銘》有具體記載:
師諱楚俊,字明極,慶元昌國之黃氏子。父某、母李,感神光香氣而娩。幼入塾,以強記冠課誦群童。性姿恬靜,孤潔不好弄,雖處資產(chǎn)之家,益厭惡,亟欲棄去,即禮竹窗喜和尚于回峰里剎薙染。
從這一段文字可以讀出一些信息。明極楚俊,是出生于南宋末期的慶元昌國人,父親姓黃,這是一戶衣食無憂的大富人家。在書塾里,明極楚俊顯然是優(yōu)秀生,他記憶超群,學(xué)習(xí)能力特強。他雖然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卻保持著一份淡泊名利的初心,“生性嫻雅,不好戲弄”,不堪塵世污濁,后來選擇在定海的回峰寺剃度(即薙染)出家,師從竹窗喜和尚,那一年明極楚俊12歲?;胤逅拢小袄锘胤濉迸c“外回峰”之分。其中,“外回峰禪寺”,今位于岑港街道外回峰山麓下。光緒《定海廳志》,云:“回峰寺,在岑港漲齒,俗稱為外回峰,以別紫薇之里回峰”。該寺院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朝廷賜名為回峰寺。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曾游回峰寺,并留下一首《題回峰寺》詩。宋元時期,該寺院香火鼎盛,景色幽雅。據(jù)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記載,大德二年(1299),該寺院有田產(chǎn)665畝,地產(chǎn)788畝,山地1079畝。曇噩所撰的《塔銘》一文,云“回峰里剎”,說明明極楚俊早年出家的寺院是位于紫薇山岙中的“里回峰寺”。關(guān)于該寺院的記載,舟山史志中僅出現(xiàn)于光緒《定海廳志》所載,云:“(里)回峰寺,在白龍王廟之北,寺側(cè)有塔院。案:《康熙志》作‘圓峰寺’”但宋元時期的記載則向來缺乏資料。民間傳說,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皇帝趙構(gòu)為避金兵追擊曾逃到昌國紫皮岙,曾避住里回峰寺。據(jù)《塔銘》一文,筆者猜測,元代時期已建有里回峰寺院,而這個紫薇的“回峰里剎”與位于岑港的外回峰寺有一定淵源關(guān)系,可能是“外回峰寺”的下院。所以,《塔銘》關(guān)于“回峰里剎”的記載對舟山佛教史研究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在回峰寺出家以后,明極又前往慶元阿育王山,師從橫川如拱禪師,“晝夜進(jìn)業(yè),忘食寢”,后來入“婺之雙林,而徑山、靈隱、天童、凈慈,以第一座交聘”……
與一山一寧一樣,明極楚俊也屬于禪宗臨濟(jì)宗一派。日本元德元年(1329),執(zhí)權(quán)日本鐮倉幕府的北條高時,久慕明極楚俊盛名,專門派遣“明極楚俊招請船”,前來中國接迎明極和尚,由日本僧人文侍者等人引導(dǎo)到日本。后足利幕府及日本朝廷皆給予優(yōu)厚禮遇。而且,后醍醐天皇還特地召見明極于紫寰殿,賜予“佛日焰慧禪師”稱號。明極和尚曾歷住日本建長寺、南禪寺、建仁寺等。建武元年(1334),當(dāng)明極和尚駐錫南禪寺時,該寺被定為天下第一山,位在日本五山之上。南禪寺的升格,除了該寺本身的歷史淵源和它在禪界所具有的影響外,當(dāng)時明極和尚在日本上層社會中的地位也起到了相當(dāng)重要的作用。日本建武三年(1336),一代高僧明極楚俊在日本圓寂。
明極楚俊,自小聰穎,在書畫、詩賦等方面頗有造詣,著有《明極楚俊和尚語錄》(六卷)等著述。在日本,他與日本僧人唱和吟詠,對發(fā)展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一定作用,并將中國文士的風(fēng)氣,禪林的生活方式帶到日本,如“茶道”的推廣。明極楚俊有一首題為《山居》的詩,寫得非常清新,情景兼融,淡泊明志,禪意高雅,是當(dāng)時禪茶文化的代表作。其詩曰:
幽居無出野僧家,白屋三間護(hù)紫霞。
臨澗掬泉閑嗽幽,傍籬拾竹自煎茶。
黑猿抱子坐聞法,青鹿呼群跪獻(xiàn)花。
寄語世途塵俗客,淡中滋味實堪夸。
《山居》一詩,內(nèi)中有自然生態(tài)的恬淡生活場景,有茶香,更有禪味。
明極楚俊自比野僧,脫俗幽居于野山,“白屋”“紫霞”,周圍美麗、恬掙的自然環(huán)境,刻畫出作者閑適超脫的心情,借助于“黑猿”“青鹿”,這些生靈的一靜一動,托出佛聲禪偈的無量法力。白、紫、黑、青,這一組自然色彩,也用得恰到好處。
在閑散寬松的環(huán)境里,茶自然是少不了。
“臨澗掬泉閑嗽幽,傍籬拾竹自煎茶”。山澗的泉水,清清涼涼,似乎也透著一股清新和幽靜。隨手撿拾竹籬邊的竹葉、殘枝,就是煎茶的最好燃料,一切是那么的閑散。
有這種閑散的心情,似乎感覺連小生靈們也變得非?!奥犜挕绷恕8呶臐h教授在《中日古代文學(xué)比較研究》一書中,曾經(jīng)評論說:“黑猿”“青鹿”似乎不再是毛茸茸的獸類,它們在佛法的感召下變得是那樣的乖巧可愛而富有靈性;作者“紫霞”護(hù)屋的環(huán)境與“掬泉”“嗽幽”的生活必定使“世途”“俗客”得到心靈上的洗滌。
這首詩,也體現(xiàn)明極楚俊少年時期就形成的“性姿恬靜,孤潔不好弄”的品性,歷經(jīng)宋末元初的連年戰(zhàn)爭,明極楚俊一直保持著這種難得的心境。遠(yuǎn)赴日本,明極楚俊依舊榮辱不驚,滿懷“不羨珠玉、不羨奢華”的心境。高文漢教授說,“禪僧們的詩文往往能給人創(chuàng)造出一種圣潔無私、清新悅目的佳境,使讀者能從繁雜庸俗的塵世中解脫出來,慢慢地沉浸在詩文的佳境中陶冶性情,使被塵世俗緣污染了的靈魂得到最大限度的凈化和升華”。
明極楚俊是禪文化的傳播者,也是茶文化的倡導(dǎo)者。茶文化與禪文化是交相圓通的。種茶、飲茶之風(fēng),盛于中國的禪僧,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由中日兩國的禪僧帶到了日本,并發(fā)展成為“茶道”。這說明,日本茶道,一開始就與禪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種茶、制茶和飲茶,既是唐宋以來眾多禪寺禪僧們修行的必修課目,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禪僧們的生活極為枯燥,他們棲身叢林,長時間的坐禪修行,需要一種解困解乏,提神醒腦的良藥,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茶葉成為一種必需品,滿足禪僧們生理健康的需要。
不僅如此,飲茶更是一種養(yǎng)性的健康方式。茶飲,是去魔祛邪、寧靜清雅、淡泊去欲、和睦互敬的文明飲料,給人以一種品德道行的修煉,因此被禪僧們所鐘愛。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chuàng)造,把禪的哲學(xué)精神與茶結(jié)合起來。
茶文化和禪文化都追求古樸自然、恬靜幽閑。明極楚俊的“傍籬拾竹自煎茶”,融入了“清靜”思想,通過煮茶、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自有道。
東亞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mào)之路,也是一條佛教文化的傳播之路,是“海上茶葉之路”。
明極楚俊是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文化的舟山人,也是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人。唐宋以來,中日貿(mào)易不斷,中日僧人通過各國商船往來于中日之間,新羅船、高麗船、日本船、唐船等等,往來于一衣帶水、波濤相連的東亞各國,貿(mào)易往來十分頻繁。日本方安排接迎明極楚俊的“明極楚俊招請船”,其實也是一艘日本商船。據(jù)日本學(xué)者村井介考證,這艘船裝載著香料,每年都往來于中日兩國之間。1328年,這艘船自日本駛向中國時,北條高時讓士林德文乘坐該船去邀請明極楚俊,此時這艘船被叫做“明極楚俊招請船”。第二年,明極楚俊已經(jīng)渡海到日本,再后來這艘船駛回中國之際,幕府指定它為“鐮倉大佛造營料唐船”,并讓它將貿(mào)易所得利潤的一部分當(dāng)作營造大佛的費用。因此,東亞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mào)之路,也是一條佛教文化的傳播之路。
明極楚俊,是禪茶文化的倡導(dǎo)者,也是日本五山文學(xué)的推動者。
以佛教交流為紐帶,明極楚俊等中國禪僧將中國佛教典籍、禪宗書法藝術(shù)乃至禪茶生活方式傳播到日本,對日本上流社會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顯著的感化作用,很多公卿武士以學(xué)禪為時尚,禪風(fēng)一時大振。
除了弘揚佛法,明極楚俊等赴日禪僧,對日本的文學(xué)藝術(shù)發(fā)展也產(chǎn)生重要影響。明極楚俊自小聰慧,博學(xué)多識,他不僅鉆研佛法,諳熟教乘諸部,也知儒道百家,長于詩文,敏于著作,日本僧人評價其“載揚中華禮樂之光輝,歌白云,奏陽春,盛衍天瑞世家之芳潤”(《明極和尚住建長諸山疏》)。據(jù)介紹,《明極楚俊和尚語錄》(六卷)中所包含的詩文,曾輯為《明極楚俊遺稿》,收入日本《五山文學(xué)全集·詩文部》中?;蛟S在《明極楚俊遺稿》的詩文中,還有更多的關(guān)于茶文化詩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1]高文漢.中日古代文學(xué)比較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村井介.“寺社造營料唐船”再探——以貿(mào)易、文化交流、沉船為中心//郭萬平,張捷編著.舟山普陀與東亞海域文化交流[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9.
[3]董貽安.唐宋時期的明州茶禪文化與“海上茶葉之路”[J].海交史研究,2005(01).
[4](清)史致馴.黃以周等編纂;柳和勇,詹亞園校點.定海廳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