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丙燕
(1.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山東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510)
1990年代以來城市文學中的闖入者形象及其敘事倫理*
曹丙燕1,2
(1.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山東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510)
“闖入者”是城市文學中具有共名性和隱喻意義的文學形象,他們主要由外省知識青年、農(nóng)裔及部分小城鎮(zhèn)青年構(gòu)成,其中女性闖入者也是不可忽視的群體。闖入者帶著世俗欲求和夢想闖入城市,但他們從現(xiàn)代化程度較低的場域進入現(xiàn)代化程度較高的場域,文化上的斷裂感使城市“闖入者”成為城市“異鄉(xiāng)人”。闖入者的悲劇敘事不具有宏大的悲劇力量,卻因個體自由敘事立場而獲得了抱慰生命的敘事倫理價值。
城市文學;闖入者;異鄉(xiāng)人;敘事倫理
1990年代以來的城市文學中,城市外來者形象因數(shù)量眾多且具豐富的闡釋性而倍受關注,“農(nóng)民工”“鄉(xiāng)下人”“打工者”“城市外來者”“城市移入者”“闖入者”“漂泊者”,作為文學批評概念,研究者給予這類文學形象的命名不一而足。筆者更認同“闖入者”的指稱:一方面,“闖入者”更具概括性,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和社會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的豐富,城市外來人口在構(gòu)成上早已由從事簡單體力勞動的農(nóng)民工群體,變?yōu)橛赊r(nóng)民工、職場白領、各類自由職業(yè)者等共同構(gòu)成的龐雜群體;另一方面,“闖入者”更能生動展示外來者“他者”化的生存樣態(tài),他們闖入城市的行為貌似是主動的、理性的選擇,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認清“自我”與“城市”的關系,只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進入城市,最終成為流浪在城市的“異鄉(xiāng)人”。
對于城市文學,主體形象至關重要,它很大程度上承載著城市文學的風貌特征,大量形象駁雜、身份不一的“闖入者”形象的出現(xiàn),正體現(xiàn)了處于快速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學的基本特點。為了敘述的方便,筆者根據(jù)闖入者在城市中的階層狀況、生存處境及性別等方面的因素,大體分為以下三類:
一類是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職場白領、藝術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等知識青年,他們大都來自異地的中小城市,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有能力、有明確夢想——作家夢、明星夢、發(fā)財夢、創(chuàng)業(yè)夢,以尋寶或?qū)で笕松鷥r值的姿態(tài)來到大城市,對于他們而言,城市象征著財富、自由、機遇、成功,《手上的星光》里初來北京的喬可和楊哭,盡管不名一文卻信心滿滿,因為他們相信機會“就像退潮后留在沙灘上的漂亮的小魚一樣多”。[1](P1)《啊,北京》里夢想著成為作家的“我”畢業(yè)后堅定地做了“北漂”,因為“人人都說北京是個機遇遍地的地方,只要你肯彎腰去撿,想什么來什么?!盵2]這些年輕的闖入者將自己全力投擲到繁華喧囂的城市生活中,摩拳擦掌、奮力拼搏,憑借青春的闖勁和悟性,他們有能力在城市擁有體面的工作、可觀的收入,能夠出入各種娛樂社交場所,闖入城市仿佛并不是個難題。但是這類闖入者的城市夢不止是世俗層面的成功,還要展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像喬可所說“我想我們在這里得到的不只是名利、地位,還有愛情和對意義的尋求?!盵1](P2)因此,城市被這類闖入者視為生命的目標和方向,承載著自我價值實現(xiàn)與建構(gòu)的意義,這讓他們闖入城市的行為具有了審美意義和烏托邦性質(zhì)。但是現(xiàn)代城市以商業(yè)文化、消費文化為主導,購物中心、娛樂會所、大酒店、高級公寓、別墅、時裝、酒吧這些浮華躁動、光怪陸離的城市文化符號,刺激著闖入者的世俗欲望不斷膨脹,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一切夢想和浪漫在遠離我,我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原來每一個人都是在為房子、票子和位子而活著?!盵1](P161)“在現(xiàn)代社會,人的需要和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需要和欲望顛覆了理性在整個世界和社會秩序中的統(tǒng)治地位,他們不再自下而上構(gòu)成了對于理性的威脅,而是成為了理性的主宰?!盵3]在消費理性的主導下,人們對物質(zhì)的占有已不是生存的需求,而是存在的標志,是人的意志力的凝聚,正如盧卡奇所說“物化了的世界最終表現(xiàn)為唯一可能的、唯一從概念上可以把握住的、可以理解的世界,即為我們?nèi)祟愄峁┑氖澜纭!盵4](P79)對于這些雄心勃勃的闖入者,對物質(zhì)的占有是他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行為藝術家》(邱華棟)中的我,因為“開始自由出入這座城市的巨型購物中心、大飯店、酒吧、地鐵、銀行、國家機關、醫(yī)院、大學校園、快餐店而毫無陌生感,我有三張信用卡、一張本市身份證、一個郵局保密箱、一個漢字尋呼機、兩張電話磁卡、一個數(shù)字式大哥大”,[1](P62)對于這些城市文化符號的占有,使“我”自信已經(jīng)成為城市的主人。但是這種建立在物質(zhì)符號上的自足感是脆弱的,鮑德里亞認為“在作為使用價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為符號和差異的那些深刻等級化的物品面前沒有絲毫平等可言?!盵5](P85)消費社會物質(zhì)的符號價值取代了實用價值,對物質(zhì)占有的等級差異等同于人的自我價值的等級差異,黃紅梅對我的兩居室房子的嫌棄瞬間解構(gòu)了“我”作為城市主人的存在感;葉暉因為擁有了別墅和名車而理所當然成為闖入者中的英雄(邱華棟《所有的駿馬》)。這種新的等級秩序造成了闖入者欲望的無限膨脹,在現(xiàn)代城市里只有不斷的追求者,沒有成功者。這些外省青年本是為了實現(xiàn)夢想、完成自我闖入城市,卻在現(xiàn)代城市物化法則的擠壓下放逐夢想、迷失自我,那些諳熟了城市法則的闖入者取得了世俗的成功,卻陷入了精神的虛無,淪為城市的平面人、空心人、沒有歷史的人;那些不能完全接受城市法則的闖入者則成為城市的游離者,在理想與現(xiàn)實、精神與欲望之間左右徘徊。
另一類闖入者是農(nóng)村及小城鎮(zhèn)青年,以農(nóng)民工為主體,包括少數(shù)通過考學入城者。他們是數(shù)量龐大的群體,但是由于在意識觀念、生存資本等方面的局限,只能爭扎在城市底層:流水線工人、三輪車夫、建筑工人、小商販、撿垃圾人、辦假證者等等。城市對他們的吸引首先來自生存層面的優(yōu)越性,“城里真是好啊,要是我們不到城里來,哪里知道城里有這么好,菜場里有好多青菜葉子可以揀回來吃,都不要出錢買的?!盵6]“我在北京天天撿破爛,掙的錢比俺們的縣長還要多哩?!盵1](P140)涂自強和母親住在武漢最貧民窟的地方,但是不用燒柴,不用擔水,晚上有電燈,吃飯有泡面足以讓母親愛上了城市生活,“她就覺得跟山里比,她這過的才叫日子”。[7]這種廉價的滿足感映射出農(nóng)村的極度貧乏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巨大不平衡。馬克思指出“一個民族內(nèi)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yè)勞動和農(nóng)業(yè)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xiāng)的分離和城鄉(xiāng)利益的對立?!盵8](P640)而我國于1958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則從制度上固化了城鄉(xiāng)差異,在諸多具體政策上,如教育、醫(yī)療、社保、就業(yè)等方面資源配置長期嚴重不合理,更重要的是這直接造成了農(nóng)村人與城市人身份上的等級差異。1990年代以來城市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不僅沒有給鄉(xiāng)村帶來改觀,反而加快了農(nóng)村的凋敝。來自農(nóng)村的闖入者并不能觸及繁華鼓噪的城市肌理,甚至不能取得城市底層市民的生存保障,然而僅是生存層面的相對便利,已足以引發(fā)他們心靈和精神的震動,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價值觀在生存的本能和欲望面前分崩離析,像候鳥一樣往返城鄉(xiāng)是迫于生存的需要,而改變身份、成為真正的城市人則是這類闖入者至高的夢想?!锻叱巧峡盏柠溙铩分懈赣H說:“只要你不離開瓦城,我們村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比不上你,不管他們讀過什么書,只要他們還住在村上,他們就永遠也比不上你?!盵9]這種信念是農(nóng)裔闖入者的普遍心理。城鄉(xiāng)差序體制賦予城市身份高于農(nóng)村身份的等級意義,對擁有城市身份的執(zhí)著追求,是生存壓力下的必然訴求,也因為闖入者的堅韌執(zhí)著具有了解放自我、超越自我的形而上意義。但是這種城鄉(xiāng)差異既是激發(fā)闖入者超越自我的動力,也是阻止他們?nèi)谌氤鞘械南拗屏Α^r(nóng)村人的標簽意味著貧窮、落后、愚昧,這些在熟悉的土地上生龍活虎的男女青年,在城市面前情不自禁呈現(xiàn)出卑微、膽怯、討好的姿態(tài),鞠廣大因為和城市人擠公交車被打翻在地,從此看見擠公交車的場面膝蓋就條件反射般發(fā)抖(孫惠芬《民工》);譚魚聽到城市人說鄉(xiāng)巴佬就敏感地覺得是在說自己,難堪得無地自容(墨白《重訪錦城》)。在強勢的城市面前,這類闖入者不得不自覺地放低姿態(tài),選擇隱忍的生存哲學,隱忍臟亂的生存環(huán)境,隱忍高強度勞動廉價報酬的不平等待遇,隱忍各種輕蔑和歧視。“在城市里活,你知道沒有根基的人是什么?我告訴你:是蛆。是一條沒尾巴蛆。蛆要什么,蛆要一條縫兒,一條小縫兒。有了這條小縫兒,你就能活下去?!盵10](P28)但是即便放低姿態(tài),他們依然很難擠進城市的門縫,《北京候鳥》(荊永鳴)中來泰歷盡千辛萬苦積攢下開飯館的錢全部被騙走;《泥鰍》(尤鳳偉)中的國瑞英俊善良、有理想、有能力,卻稀里糊涂做了城市權貴的替罪羊;涂自強根本無法和他的城市同學獲得平等的就業(yè)機會,盡管他心平氣和地接受了生活的種種不公,依然被逼迫著節(jié)節(jié)敗退,直至被疾病奪走年輕的生命(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我的生活質(zhì)量》(邵麗)中的王祁隆、《城的燈》(李佩甫)中的馮家昌是少有的成功立足城市的農(nóng)裔闖入者,但是在他們成功的背后是以付出人格、道德、尊嚴為代價的精神悲劇。農(nóng)村人口的城市化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但是城市并沒有因為歷史的選擇而給予他們自由平等的機遇,因襲著城鄉(xiāng)不平等的歷史慣性,他們無法和城市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勤勞、善良、隱忍、順從這些鄉(xiāng)土社會的優(yōu)秀品質(zhì)不僅救不了他們,還常常成為他們?nèi)谌氤鞘械恼系K,要么他們被拋出城市的軌道,要么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被扭曲和吞噬。
在上述兩類闖入者之外,我們不得不把女性闖入者單獨提出來,這不僅因為她們是一個數(shù)量龐大的群體,更因為她們在闖入城市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不同于男性的生命形式和更為強烈的生命意識。女性闖入者面對城市,既不像那些自比為拉斯蒂涅的知識青年那樣擺出征服者的姿態(tài),也不像農(nóng)裔青年那樣背負著種種傳統(tǒng)的負荷、步履維艱。她們以弱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需要男性的發(fā)現(xiàn)和幫助,但比男性更柔韌、更理性,更懂得順時處變。王安憶說:“與‘人類出生地’相比,城市是‘更富于生存源泉的世界’,更為適合女性生存?!盵11](P410)現(xiàn)代城市一方面為女性的獨立和自我實現(xiàn)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讓她們承受了傳統(tǒng)女性不曾經(jīng)歷的壓力、困惑和考驗。
女性闖入者也是懷著夢想進入城市的,在真正接觸城市之前她們的夢想跟她們的心靈一樣單純美好,崔喜從沒去過真正的城市,但從城市人身上“看見了天堂一樣的生活”[12];初到北京的黃紅梅“就想掙一點錢,回到四川家鄉(xiāng)去養(yǎng)豬、種花,叫家鄉(xiāng)的女孩也一起致富”。[1](P90)但是當夢想在城市碰壁時,她們很快知道怎樣調(diào)整自己與城市的關系,在一個一切都商品化、利益化了的世界里,“交換”是基本的生存方式,就像黃紅梅所說“我明白了只要我敢于交換,我就會得到我想要的東西。”[1](P89)對于她們而言,青春的身體是能和城市交換的最大的資本,黃紅梅用身體交換到在北京的起家的資本;林薇得到成名的機會(邱華棟《手上的星光》);眉寧交換到自己十年才能掙到的房子(邱華棟《生活之惡》);孟葉換來雜志社穩(wěn)定的工作(邱華棟《天使的潔白》)。而那些來自破敗貧窮的農(nóng)村的鄉(xiāng)下打工妹,最大愿望就是用婚姻去換一個城市戶口,香香死纏爛打嫁給了喪妻、年近五旬的城市人劉德民(李肇正《傻女香香》);崔喜用盡心機嫁給了喪妻禿頂?shù)膶殩|(李鐵《城市里的一棵莊稼》),而更多的鄉(xiāng)下女性付出了自己的身體并沒有換來她們想要的東西,而是做了發(fā)廊女、按摩女,用身體換取廉價的生存保障。戴錦華曾說“作為商業(yè)化大潮的首當其沖者——女人,她們不僅仍是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主體與推進者,而且無可回避地成了商業(yè)化的對象;商品社會……必然在此以女人作為其必要的代價與犧牲”。[13]在市場化的城市里,女性的身體也可以成為商品和消費品,但是這些為男性付出肉體的女性,已經(jīng)不同于文學史上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女性形象,在她們眼里男性并不是命運的安排者和掌控者,她們利用男性并不依賴男性,借助男性作為第一性的盲目自信來化解城市對女性闖入者的排斥力,林薇、廖靜茹、黃紅梅都借助男性闖入了城市的上流社會,香香和崔喜也是用這種俘獲男性的辦法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城市戶口。但是她們也不同于文學史上那些靠出賣色相維持生活的墮落女性形象,她們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有情感、有夢想、有奮斗的勇氣,并非徹頭徹尾的物質(zhì)主義者,她們不乏真愛,如林薇與喬可,廖靜茹與楊哭,黃紅梅與“我”,崔喜與大春。但在愛情和利益只能選其一時,她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后者。城市的法則教會了女性闖入者把個人的欲望與情感分離,身體的墮落并沒帶給她們有多少道德的負罪感。對于女性闖入者的生存樣態(tài),簡單的批判或是同情都是無力的?!跋M社會作為顛倒的社會,并不是靠穩(wěn)定的規(guī)則而運作,相反的,是靠其不穩(wěn)定而運作?!盵14](P717)夢想、青春、愛情雖然美好,但都飄忽不定、不可依恃,唯有金錢與物質(zhì)實實在在,只有掌握了消費社會的法則才能在現(xiàn)代城市生存下去,面對新的生存法則,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又是多么蒼白無力。在與男性的關系中,她們與城市合謀,完成了對男性話語體系的顛覆。但是她們開放的性觀念并不是基于個性解放,而是不得已的生存手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女性闖入者既是城市氣質(zhì)的展現(xiàn)者,又是城市法則的受害者。
闖入者的城市夢包括外在處境的改善和內(nèi)在自我的和諧。但是城市沒有讓他們朝著夢想的方向發(fā)展,而是用城市的法則改造和擠壓他們,推搡著他們走向現(xiàn)實與夢想的斷裂地帶,陷入生存的困厄與精神的困頓,他們或在欲望與夢想夾縫中掙扎徘徊,或被城市冷酷地拒之門外,那些取得了世俗成功的闖入者又陷入自我迷失的虛無。闖入城市的行為最終變成理性缺席狀態(tài)下的盲目掙扎,無法融入又無處逃遁,無力批判也不得救贖,從城市的“闖入者”變成游蕩在城市的“異鄉(xiāng)人”。
城市對于闖入者首先是生存之地,融入城市需要自我認同感的建構(gòu),根據(jù)泰勒的觀點:“我對我的同一性的發(fā)現(xiàn),并不意味著是我獨自做出的,而是我通過與他人的、部分公開、部分隱藏在心的對話實現(xiàn)的。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賴于我與他人的對話關系?!盵15](P49)城市歸屬感的獲得不是來自闖入者自身,而是在闖入者與城市的互動關系中得以建構(gòu)。在闖入者的經(jīng)驗中,城市像“絞肉機”“老虎機”、像飛速旋轉(zhuǎn)的“大輪盤”、像“猛獸”,而闖入者則像微塵、像細菌、像蟻群、像鼠群、像候鳥,在兩者的關系中城市強大殘酷、闖入者渺小無力,闖入者融入城市的過程就是被城市擠壓、控制、異化的過程,在這種緊張關系中,闖入者無法獲得精神上的歸屬感,因而他們成為“異鄉(xiāng)人”群體中的一員。
“異鄉(xiāng)人”(也譯作局外人或陌生人)概念最早由蓋奧爾德·西美爾提出,他認為“異鄉(xiāng)人”“不是今天來明天去的漫游者,而是今天到來并且明天留下的人,或者可以稱為潛在的漫游者,即盡管沒有再走,但尚未完全忘卻來去的自由”。[16]( P152)西美爾從現(xiàn)代社會的時空秩序角度揭示了“異鄉(xiāng)人”精神流浪的特質(zhì),現(xiàn)代社會時間與空間分離,空間成為心靈活動區(qū)域,因而空間距離造成了人們的心理距離,異鄉(xiāng)人脫離了既定的地域空間成為時空紊亂的精神流浪者,因此對家園的懷念也總是處于精神層面。城市文學中的闖入者也是從熟悉的環(huán)境中脫離出來,把自己投擲到陌生的城市中,這種空間的跨越給他們帶來的是精神和心理的斷裂沖擊。在闖入者與城市的關系上有一點不容忽視,盡管闖入者所屬的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背景各有差異、懷著不同夢想奔赴城市,但他們都是從現(xiàn)代化程度較低的場域闖入現(xiàn)代化程度較高的場域,故鄉(xiāng)與城市間的等級差別是先在的,這使他們不由自主地以渴望與仰視的姿態(tài)面對城市。闖入者從各自經(jīng)驗出發(fā)對城市進行了烏托邦式的想象:“這座城市巨大、莊嚴而又森嚴壁壘,一些銅馬和石獅子守候著深宅府第的門口,鑲有巨大銅釘?shù)闹炱岽箝T緊緊閉著。”“一些古老的天象儀停在空地上,旁邊的沙漏在不停地泄露著沙子”。[1](P159)邊紅旗來到北京的第一個夜晚“來到了天安門前,見到毛主席的巨幅畫像時,眼淚又下來了。從小就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現(xiàn)在竟然就在眼前了,像做夢一樣?!盵2]敦煌“夢里除了數(shù)不完的錢,就是迎風飄揚的國旗,他能聽見儀仗隊咔喳咔喳的腳步聲整齊劃一地經(jīng)過他的夢境?!盵17]“銅馬”、“石獅子”、“朱漆大門”、“天安門”、“毛主席畫像”、“國旗”,這些意象顯示了闖入者城市想象中的歷史文化情結(jié)和政治意識情結(jié),這是傳統(tǒng)城市意識的延續(xù)而非消費意識形態(tài)下的現(xiàn)代城市。闖入者并沒有弄清楚現(xiàn)代城市是什么,融入城市要付出怎樣的代價,認識的錯位、行為的盲目,導致闖入者既棲身于城市又無法融入城市的精神流浪結(jié)局。從根本上來說,這種錯位和盲目源自故鄉(xiāng)與城市在現(xiàn)代化程度上的差異,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斷裂感是無法通過物質(zhì)與欲望的滿足來彌合的,所以無論闖入者是否取得世俗層面的成功,都無法逃脫成為異鄉(xiāng)人的結(jié)局。
在西美爾之后,鮑曼又發(fā)現(xiàn)了“異鄉(xiāng)人”矛盾性、不確定性的特點,他認為“異鄉(xiāng)人”是“不可決斷者家族中的一個成員”,“既非朋友也非敵人”,“因為他們什么都不是,所以他們有可能什么都是”。[18](P84-85)這使異鄉(xiāng)人對本土文化產(chǎn)生兩難處境:一方面,“留下來”漸漸會“將他的臨時寓所改變成一個家園——正像他的其他的即‘原初的’家園退回到過去,或者完全消失一樣”;另一方面,“他保留著離去的自由,因而能夠以本地人很難具有的平靜之心來察看本地狀態(tài)”。[18](P90-91)也就是說,選擇融入本土文化就意味著否定和放棄自我賴以維系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本土的文化觀念重新建構(gòu);而堅守原來的自我,又使他們始終都是“此在”的他者,游離在本土文化之外,兩種選擇無疑都是痛苦的。1990年代以來城市文學中,闖入者并不打算在城市面前刻意堅守自我,他們的痛苦在于融入城市過程中自我的撕裂與迷失。諳熟了城市的規(guī)則的格林說,“咱們得掙它一大筆錢才行。感傷有什么屁用?媽的,這是一個物質(zhì)世界,得先占有了物質(zhì)才能蔑視它?!倍蟾窳帧昂窟罂蘖似饋?,如同曾經(jīng)失敗的巴爾扎克筆下的拉斯蒂涅一樣?!盵1](P175-176)在這一瞬間庸俗不堪的格林仿佛有了魯迅筆下魏連殳的意味:在城市面前勝利了,卻又真的失敗了。他們順應了城市的消費文化觀念卻并不能與之融為一體,那個按照傳統(tǒng)觀念建構(gòu)的自我時常跳出,站在道德的高度審視現(xiàn)在的自我和城市,導致闖入者城市生存狀態(tài)的分裂——喧嘩與孤獨、沉迷與厭惡、狂歡與救贖,如同《午夜狂歡》(邱華棟)中的四個人,白天是正派的汽車經(jīng)銷部門經(jīng)理、電視制片人、出版社編輯、信托公司部門經(jīng)理,晚上變成了失意的人、說謊大師、超級騙子、神經(jīng)質(zhì)、恐懼者和狂歡的人,迷戀接近死亡的狂歡——臥軌、飚車、吸毒、高空飛行,“通過恐懼和接近死亡的體驗促進了一種顛倒了的生命感?!盵19] (P308)而對于底層闖入者融入城市的痛苦不僅在于對自我的否定與撕裂,還要面對城鄉(xiāng)差序文化帶來的身份歧視,《誰能讓我害羞》(鐵凝)里送水少年為了引起女主人的好感,穿著偷來的衣服——皮鞋、西裝、領帶,把自己打扮成城市人的樣子,扛著50斤的水桶爬上8樓。少年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努力靠近城市,卻讓女主人對他更加鄙夷和嫌惡,尊嚴被徹底踐踏時他本能地以暴力方式表示對抗,卻被女主人的假槍震懾住,又被女主人5歲兒子一個電話送進了警察局。鐵凝以問題小說的方式提出“誰能使我害羞”,但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制度和文化問題,送水少年的虛榮、猥瑣、盲目無知,并不是他自身的人格缺陷,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gòu)把農(nóng)民阻止在現(xiàn)代化之外,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僅是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問題,甚至是兩種文明程度的差異,這樣的精神鴻溝不是農(nóng)裔闖入者的個人努力就能彌補的。
闖入者在城市惶惑無依,必然會促使他們尋找靈魂的棲息地。那些要征服城市的外省青年們并沒有前現(xiàn)代的經(jīng)驗可以依恃,他們所做的就是找尋,“找尋”在他們身上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環(huán)境戲劇人》(邱華棟)中的胡克,以對藝術的追求與堅守作為對抗物質(zhì)化的城市的武器,把“愛達荷”作為青春寄存地的象征,四處尋找能夠和他一起演“回到愛達荷”的龍?zhí)烀?,最終只找到了死亡的龍?zhí)烀?;《所有的駿馬》(邱華棟)中的喬可像一匹失群的駿馬,在快餐化的城市里尋找生命中堅實可靠的、永恒的愛情,但是這樣的愛情他既不能給予也無法獲得;《天使的潔白》(邱華棟)中的袁勁松在實用主義盛行的城市尋找超越物質(zhì)與欲望之上的生命的意義,最終以死亡達成對虛無的超越,而作者又用一則程式化的“晚報消息”解構(gòu)了袁勁松死亡的超越現(xiàn)實的意義。闖入者的找尋和救贖成為沒有結(jié)果的游蕩。對于農(nóng)裔青年,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常常是他們在城市困境中的精神慰藉,但是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農(nóng)村的極度貧乏比城市精神上的漂泊更難以忍受,所以他們的思鄉(xiāng)不過是一種儀式,即便暫時回去也會重新逃離。女性闖入者比男性更有抗爭精神,她們從異鄉(xiāng)闖入城市,從邊緣奔向中心,在這樣的追求和抗爭中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自我,而且也無法回到當初的自我,對于這樣的境遇他們甚至沒有救贖的念頭,這讓女性闖入者比男性闖入者更復雜,悲劇色彩更濃烈。因此,闖入者是雙重的“異鄉(xiāng)人”:一方面,對于此在的城市,他們是他者化存在;另一方面,闖入者經(jīng)歷了現(xiàn)代城市文化,不可能再退回故鄉(xiāng)的生存狀態(tài),無論對于城市還是故鄉(xiāng),闖入者成了無所歸屬的“異鄉(xiāng)人”。
“城市的空氣帶來自由的感覺”,[20](P498)闖入者之所以對城市心向往之,歷盡種種苦痛仍然充滿留戀,是因為在當下這樣的差序社會,他們堅信城市相比故鄉(xiāng)能給予他們更多改變先賦身份約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機會。城市像黑洞一樣把千千萬萬個來自農(nóng)村和小城市的人們吸引進來,但是它并沒有呈現(xiàn)出多元包容的氣度,而是用城市的法則異化和改造他們,“大批涌入城市的農(nóng)民或其他移民,則難以保持自己的文化主體性,他們是城市的‘他者’,必須想盡辦法盡快適應城市并生存下來。流動性和不確定性是這些新移民最大的特征,他們的焦慮、矛盾以及不安全感是最鮮明的心理特征?!盵21]在文化轉(zhuǎn)型時期,他們是沒有歸屬感的一代人,從“闖入者”到“異鄉(xiāng)人”的精神歷程,象征著我們民族從鄉(xiāng)土文明向現(xiàn)代城市文明邁進的心路歷程,展示了文化轉(zhuǎn)型時期城市外來者無法抗拒的悲劇命運。
闖入者的敘事具有一定的悲劇性,文明的進步總是以一部分人的血淚為代價,闖入者的悲劇命運是個體無法抗拒的時代癥候,但是在這類文本的敘事中,作者選擇的不是基于時代和歷史趨向的宏大敘事,而是基于生命倫理的個體敘事。
闖入者的悲劇既是生存層面的也是精神層面的,他們強烈認同城市卻得不到城市的包容與接納,武月月以墮胎捍衛(wèi)了農(nóng)村人的尊嚴,但是忍辱負重經(jīng)營多年的城市婚姻也因此化為烏有(荊永鳴《出京記》);敦煌對夏小容仗義相救卻因此再次入獄(徐則臣《跑步穿過中關村》);城市喚醒了闖入者的主體意識,激發(fā)了他們向上的熱情,卻無法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明惠在自我意識覺醒后選擇了自殺(邵麗《明惠的圣誕》),眉寧得到了房子卻失去了愛情(邱華棟《生活之惡》)。但是這樣充滿張力的故事在敘事中產(chǎn)生的不是時代悲劇的大震撼,而是感受了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無奈、追求與失落后產(chǎn)生的希望與虛無、溫暖與清冷、慰藉與疼痛交織的復雜情感。這種復雜的情感,源于作者的敘事態(tài)度和立場。作者放棄了精英式的理性敘事姿態(tài),既不做時代價值的審判者也不做人物命運的指引者。一方面,作者對待城市的態(tài)度是曖昧的,他們雖然借主人公之口批判了城市的冷漠、殘酷、魅惑,但無法跳出當下的社會形態(tài)給予深刻的反省和批判。他們已經(jīng)無法像沈從文、張煒那樣立場鮮明,那樣信賴鄉(xiāng)土文明,以鄉(xiāng)土文明之“善”對抗城市文明之“惡”。城市“闖入者”的創(chuàng)作者從經(jīng)驗出發(fā),對鄉(xiāng)村失去了信任,認定城市文明代表了現(xiàn)代性的方向,認同世俗欲望的合法性,認同物質(zhì)之于人的第一性存在,所謂“夢想”“價值”“自由”這些精神層面的追求都是以生存需求的滿足為前提條件的。因此,作者對消費主義盛行的城市文化感情上是逆反的,理性認知上是順從的,闖入者的敘事“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學的現(xiàn)代性的順應式的進化與建構(gòu),而不是逆反性的破壞與抗爭?!盵22]因此,這類敘事不能夠?qū)ΜF(xiàn)代城市文明的破壞性和異化性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創(chuàng)作者對筆下的人物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不能為無望的人們指出光明的道路,卻對他們的悲劇命運表現(xiàn)出切膚之痛的理解、尊重和撫慰,對于闖入者的現(xiàn)代化訴求方式和在這個過程中爆發(fā)出來的生命力量給予肯定。《行為藝術家》(邱華棟)中的黃紅梅從一個清純美麗的打工妹,變成了被金錢和物質(zhì)攫取了的黃經(jīng)理,名利雙收后慘死在自己豪華的別墅中。在她短暫的城市經(jīng)歷中,靠著聰慧諳熟了城市的生存法則,用這法則征服了城市同時又被這法則毀滅。這一過程中,她的貪婪、自私、心狠手辣和她的美麗、聰慧,不知疲倦、一直向上的熱情一樣閃爍著生命的魅力。徐則臣筆下的“北漂者”、荊永鳴筆下的“外來者”是典型的城市底層闖入者,在陌生的城市他們毫無仰仗,只能在城市的夾縫里掙扎求存,過著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生活,作者沒有因為闖入者身上所擁有的勤勞、善良、執(zhí)著上進的美德而期許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冷酷地否定了他們改變自己身份與命運的可能,但是這類敘事既沒有批判生活的不公,也沒有沉浸在命運的殘酷里,而是對闖入者在困境中展現(xiàn)的生命的韌性給予撫慰和贊賞。荊永鳴說“在創(chuàng)作外地人系列小說時,我沒有過多地去描寫這個群體的苦難,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那些卑微人物進入城市之后復雜的精神境遇,關注他們在城市夾縫中的生存能力和精神承受力,以及由此所引發(fā)的內(nèi)心沖突及精神嬗變?!盵23]徐則臣也說,“我寫他們,也包括我自己,與簡單是非判斷無關。我感興趣的是他們身上的那種沒有被規(guī)訓和秩序化的蓬勃的生命力,那種逐漸被我們忽略乃至遺忘的‘野’的東西?!盵24](P2)《出京記》(荊永鳴)中武月月的婚姻里,愛情的成分遠沒有現(xiàn)實的計較多,但是作者通過武月月對婚姻的經(jīng)營展示的是她的聰慧、理想和努力,從進京到出京,武月月的努力是失敗的,但是作者的著力點卻在于武月月迷途知返的悟性和為尊嚴而放棄的勇氣。《啊,北京》(徐則臣)里懷著詩人夢的邊紅旗,在北京住合租房,從事辦假證的違法工作,提心吊膽朝不保夕,他的生活和流光溢彩的都市現(xiàn)代化毫無關系,卻依然真誠地贊嘆北京的美好。邊紅旗從小城鎮(zhèn)的教師變成了大城市里的游走在法律邊緣的辦假證者,落魄的生活并沒有消磨掉邊紅旗身上非常本色的詩人的激情、男人的豪爽和幾分落拓不羈的魅力。闖入者困境中的人性閃光并不能夠照亮他們的灰色人生,但是這樣的悲喜人生卻能喚起蕓蕓眾生的道德自覺和情感共鳴,這正是個體生命敘事所彰顯的敘事倫理價值。
闖入者的悲劇精神歷程大都相似:“闖入——爭扎——失敗”, 這也成為城市闖入者敘事的基本模式。這種并不悲壯的敘事之所以能夠打動讀者,就在于作品具有自由敘事倫理的力量。劉小楓把敘事倫理分為人民倫理的大敘事和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人民倫理的大敘事的教化是動員、是規(guī)范個人的生命感覺,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個人的生命感覺。自由的敘事倫理學不提供國家化的道德原則,只提供個體性的道德境況,讓每個人從敘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自覺?!盵25](P7)“從一個人曾經(jīng)怎樣和可能怎樣的生命感覺來摸索生命的應然?!盵25](P5)實際上,在社會的轉(zhuǎn)型期,闖入者是夾縫中的群體,在理性和行為選擇上追隨以商業(yè)文化和消費文化為表征的現(xiàn)代城市文明,而在心理和情感上又難以與之契合,這也是文化轉(zhuǎn)型時期必然經(jīng)歷的心靈陣痛。文化沖突帶來的感性與理性、精神渴求與行為選擇的矛盾與分裂,以及由此導致的生命的不自由正是“闖入者”敘事所關注的重心,也使得“闖入者”這一文學形象具有了共名性和隱喻意義,彰顯了這類創(chuàng)作的價值和意義。(致謝:感謝山東科技大學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yè)(群)經(jīng)費資助。)
[1] 邱華棟.闖入者[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
[2] 徐則臣.啊,北京[J].人民文學,2004,(4):52-83.
[3] 包亞明主編.現(xiàn)代性與都市文化理論[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256.
[4] (匈)盧卡奇著,杜章智等譯.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 范小青.城鄉(xiāng)簡史[J].山花,2006,(1):50-58.
[7] 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J].十月,2013,(2):4-47.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鬼子.瓦城上空的麥田[J].人民文學,2002,(10):2-42.
[10] 李佩甫.城市白皮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
[11] 王安憶.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A].漂泊的語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2] 李鐵.城市里的一棵莊稼[J].十月,2004,(2).4-20.
[13] 戴錦華.奇遇與突圍——九十年代女性寫作[J].文學評論,1996,(5):95-102.
[14] 高宣揚.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下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15] (加)查爾斯·泰勒著,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6] (德)西美爾著,林榮遠譯.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7] 徐則臣.跑步穿過中關村[J].小說月報,2007,(1):48-73.
[18] (英)齊格蒙特·鮑曼著,邵迎生譯.現(xiàn)代性與矛盾性[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9]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嶺等譯.城市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20] (加)簡·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1] 孟繁華.建構(gòu)時期的中國城市文學[J].文藝研究,2014,(2):5-14.
[22] 張未民.中國“新現(xiàn)代性”與新世紀文學的興起[J].文藝爭鳴,2008,(2):6-22.
[23] 荊永鳴.一個外來者的城市書寫[J].當代作家評論,2015,(2):128-131.
[24] 徐則臣.跑步穿過中關村·自序[A].跑步穿過中關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5]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TheImageofMigrantsintheCityLiteraturefromthe1990sandNarrativeEthics
Cao Bing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China)
The migrants in the city literature are the representative and metaphorical literary images. They consist of provincial educated youth, rural and small town youth, and among them the female migrant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The migrants move to the city with worldly desires and dreams but they are the strangers in the city because they come from the backward culture. Novels of this kind are not devastating tragedies but have consolatory ethical value becaus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narrative style.
city literature; the immigrants; the strangers; narrative ethics
高 雪
2017-04-1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0后’作家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16BZW149)的階段性成果
曹丙燕(1977- ),女,山東新泰人,吉林大學文學院 2012級博士研究生,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專業(yè)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I206.7
A
1672-335X(2017)06-0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