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克
每個人身邊都可能有一個習慣性遲到的朋友。他們甚至遲到得非常準時:總是比約定的時間遲半小時,讓你不爽又無法責備。但除了愛遲到之外,他們可能在其他方面又是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什么樣的人愛遲到
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15%到20%的美國人存在長期性遲到。深入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長期性遲到這一行為造成了接近900億美元的經(jīng)濟損失。當處理這一驚人數(shù)目的損失時,人們才開始有動力處理長期性遲到這個問題。首要問題就是:哪一類型的人總是遲到呢?顯然這個問題和體內(nèi)的生物鐘有關。
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杰夫·康特在2001年的一項研究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首先他將實驗參與者分為典型的AB兩種類型,A型(有野心,有競爭性,努力提升地位的人),B型(富有創(chuàng)造力,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人),接著他讓參與者們在沒有鐘表的情況下估計一分鐘是多久。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型的人平均在時間過去58秒的時候認為過去了1分鐘,而B型的人平均過去77秒才認為過去了1分鐘。
另一個研究中康特教授探討了“多任務處理”,或者說“嘗試多任務處理”對于人們遲到的影響??偠灾藗冊谶M行多任務處理時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屬于那種喜歡同時進行多項任務的人,那么你更有可能遲到。2013年猶他大學的一個研究也佐證了這個結論。13年的研究得出結論:那些喜歡多任務同時進行的人,往往卻適得其反,有更差的工作表現(xiàn)。
二、遲到是一系列活動的終產(chǎn)物
以上都是對大部分慣性遲到人群的一般性解釋。也許你那個慢吞吞的朋友好像并不符合上面所說的,既不是所謂的典型B型性格,也不喜歡同時進行多個任務。那我們禁不住想知道,那些慢吞吞的人和守時的人到底區(qū)別是什么? 羅恩·埃爾普曼,一位研究遲到行為的職業(yè)臨床社會工作者和治療師,他指出當我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默認假設了這兩種人存在著不同。但事實上長期的遲到根本不存在一個單一的根本原因,人們可能有著不同的動機不同的行為模式,而遲到其實是這一系列活動的終產(chǎn)物。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們需要掙扎著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埃爾普曼指出馬上要開始工作之前的那段時間十分無聊,工作對于慣性遲到的人來說并無吸引力,所以他們只有在意識到將要遲到的時候才起身準備出發(fā)。另外,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也可能使人們遲到。比如你在將要工作前翻開了報紙,或者開始了一盤電子游戲,甚至是倒了一杯咖啡,這些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放下來,因此延誤了出發(fā)。換句話說,慣性遲到的人總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對于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正式的工作。
然而以上所說只是冰山一角。比如說有人是那種好好先生/小姐,他們可能一接電話就聊很久,聊著聊著就錯過了本來該出門的時間。有些人因為有睡眠問題,他們可能在早晨上班時無精打采甚至是犯困打盹所以造成上班遲到。長期性的遲到也有可能受長期理想主義觀念的影響,他們會低估了路程中花費的時間,比如忽略了取車和停車的時間或者是等電梯的時間,他們假定自己可以有效把握每分每秒。埃爾普曼還說到,有些遲到者覺得提前到達就是浪費時間,還有一些長期遲到者認為提前到的話會給他們一種無力感和被拋棄感。
埃爾普曼認為,行為懶散也可能是一種習得性行為。她說到一個曾經(jīng)習慣性遲到朋友的事例。她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了她遲到的原因:小時候她家就住在學校附近,所以她經(jīng)常掐著時間去上學。那種可以很晚出發(fā)的觀念從讀書期間伴隨她進入了成年期,即使成年以后這位朋友住的地方不再離目的地很近,她卻依然保持著曾經(jīng)的習慣。
三、可以矯正的習慣
我下意識認為,以上列舉出來的這些原因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人是故意要遲到的。遲到的人并不覺得自己比那些等待的人更有優(yōu)越感,或者他們自己的時間更加寶貴所以才遲到的。事實上這些人經(jīng)常對自己的遲到行為感到羞愧,即使他們沒有表現(xiàn)出來。埃爾普曼說,“這些經(jīng)常遲到的人也會覺得自己被大家誤解了,自己并非故意遲到,而大家卻沒有體諒自己也有難處。而大家對這些遲到者也心存著怨憤。最終大家的不滿就變成了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對他人所形成的想法,會影響他人的行為,最后導致他人的表現(xiàn)符合一開始預期的態(tài)度及行為,就好像印證了的預言一樣。但是這種遲到原因其實非常少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對于遲到,因為沒有唯一的根本原因,所以也不存在一個唯一的解決方法。如果你也是習慣性遲到的一員,那么你需要自我反思弄清楚遲到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注意力的分散,那么就將使你分心的事物移除;如果是因為過度的禮貌而延遲結束工作前的事情,你需要更加堅定一些;如果是因為對事情總抱著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那么你需要更加冷靜,嚴肅地看待世事是如何運作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問題,所以并沒有一種萬能的靈藥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無論是遲到還是其他事,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了成長環(huán)境、同伴、性格、當時情境等的因素影響,我們要做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而不僅僅是單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如果你是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鳥,愿你走出討論“有卵用”或“沒卵用”的圈子,擁抱更廣闊的空間,從沒卵用的東西中找到為我所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