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紅錦
(泰州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聲樂訓練中的發(fā)聲練習
翟紅錦
(泰州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在聲樂教學中,發(fā)聲練習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它關系著歌唱者的整體歌唱水平和表現力。本文以歌唱的發(fā)聲練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目前大多數聲樂學習者在發(fā)聲練習當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科學正確的指導,運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糾正不規(guī)范的發(fā)聲方法和演唱中的不良習慣,使聲樂學習者能夠打下良好的歌唱基礎,使其在聲樂學習和演唱中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聲樂教學;發(fā)聲練習;訓練
聲樂,是一種由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發(fā)聲練習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聲樂的發(fā)聲練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演唱技能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所以,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練習,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發(fā)聲情況,來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教師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帶領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訓練,使學生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靈活運用哼鳴,正確選擇練聲曲,注意歌唱的心理,逐漸提升學生的發(fā)聲技能,提高他們的演唱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慢慢找到適合他們的訓練方式和方法。
在聲樂教學和演唱中,氣息是唱歌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擁有正確的呼吸是發(fā)音標準的保證?,F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首先學生要知道得腰和上腹部的保持力和小腹之間的關系;在呼吸時,腰部要有一定的擴張,腔體要隨之打開,此時呼吸系統(tǒng)才能打開。正確的掌握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的關系,并且多做增加腹腰力量的運動,才能夠真正的掌握呼吸的方法。
比如現在被廣泛應用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由于這種呼吸方法在發(fā)聲的過程中十分符合人體內部的生理構造,所以在聲樂學習者中間得到廣泛的應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這種呼吸方法歌唱的時候,人體中相關的肌肉群一定要協調好,其中,胸肋肌肉、腹部肌肉是經常被用到的肌肉群,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是腹直肌,另外,在控制氣息的時候,還需要橫膈膜來輔助工作。與其他呼吸方法相比,“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有其自身的長處,這種呼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起人體器官的歌唱積極性。通過合理的練習,演唱者能夠充分掌握控制歌唱氣息的方法,進而能夠對控制自己的歌聲做到游刃有余。在訓練的時候,可以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練習,如快吸、快呼、慢吸、慢呼等。另外,在歌唱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同時運用口鼻一起吸氣,這樣做可以放松呼吸器官和發(fā)聲通道,使人體的進氣量得到大大增加,使得歌唱者整體都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從而提高演唱水平。
發(fā)聲訓練中,除了要正確運用氣息之外,歌唱姿勢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歌唱中,自然、放松的歌唱姿勢對歌唱有益處,因此歌唱者在歌唱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保持這種姿勢。和生活中的站姿相比較來說,歌唱的姿勢有著一定的不同,它需要歌唱者將臀、背和腰部的肌肉適當收緊,雙腳稍微分開,兩腳之間的距離要與肩同寬。兩只腳的站立可以是一前一后,重心放在其中一只腳上,人體要自然挺立,上半身放松,下半身要穩(wěn)而不僵,使身心處于精神飽滿、生氣勃勃的狀態(tài)。演唱時可以根據作品的內在情感加入些許動作,但動作要簡練自然,避免矯揉和捏造,以避免影響舞臺形象。
在聲樂的發(fā)聲訓練中,聲帶重機能是一項基礎技能,對于初學聲樂的歌者來說,打好基礎十分重要。然而當他們在大腦中有了聲帶輕技能的意識以后,就會很難駕馭對聲帶輕機能與重機能的協調運用,使歌唱不能良好的進行。在演唱中低聲區(qū)的時候,聲音比較直、白,演唱高聲區(qū)的時候又會空、虛。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問題的根源入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準確地找到輕、重機能復合發(fā)聲機制的切入點。眾所周知,想要建立歌唱聲音的整體狀態(tài),哼鳴訓練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是可以建立復合發(fā)聲機制的。
做一段時間的哼鳴練習之后,學生在唱歌時聲音就能夠過渡到全聲狀態(tài)了。但是在這之前,學生在訓練的時候一定要運用哼鳴的方式。只有進行正確的練習才會獲得良好的效果,才會獲得進步。因此,學生要做到,在練習哼鳴的時候位置要高、聲音要亮,集中而松弛卻又富有彈性和穿透力。在做哼鳴練習的時候,我們的嘆氣狀態(tài)應由低到高以半音進行哼鳴,這樣比較容易找到高位置的感覺。
想要提高歌唱水平、創(chuàng)造良好的聲音,就要具備準確的發(fā)聲以及良好的音色。想要同時擁有這兩個條件,就需要歌唱者在練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對喉結和聲帶的運用做好協調,這樣才能為自己的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歌唱時,要想使學生找到準確的位置,就必須使喉頭保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比如訓練學生“打哈欠”。打哈欠時,笑肌就會上提,口腔會打開,軟腭上提,舌頭放平,此時大腦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口咽腔和氣息通道會張開,喉頭從而處于一個正確的位置,就有利于主體發(fā)出正確的聲音。
在歌唱和練習的時候,喉結的上下移動,關系著聲帶的發(fā)聲變化。當我們提起喉結的時候,聲帶的張力就會下降;當喉結下沉的時候,聲帶也隨之收緊,它的張力也會隨之增強。歌唱時,喉的運動和變化是十分微妙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發(fā)聲的時候有意識的對喉結的運動變化做一個調控。將喉結放低,使它處于一個低點的位置,這時候,聲帶就會隨之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對于發(fā)聲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夠使聲帶變得靈活起來,進而改變發(fā)聲的狀態(tài),能夠很輕松的演唱高音。正確的歌唱方法能夠為我們帶來很多便利。能夠使聲帶處于一種良好的發(fā)生狀態(tài),還能夠增加音高的變化空間。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歌者的喉結在使用兩個小的聲帶時就可以拓寬音域,可以唱三個八度。聲樂訓練中咬字、吐字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咬字時字頭要快、準、有力、要飽滿,字尾要快、輕。吐字和咬字不是固定化的,理論化的,而是要根據作品抒發(fā)的不同的感情和情緒,做適當的調整。對于歡快的歌曲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輕快,口型不宜過大。對于莊嚴有力的歌曲,例如《國歌》就要吐字穩(wěn)、厚、慢。
在聲樂的學習中,練聲曲可以分為不帶詞的練習、帶詞的練習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不帶詞的練習
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練習曲的選擇對于發(fā)聲技巧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者要針對自己獨特的聲音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練聲曲。在不帶詞的練聲曲中,常見的主要有連音練習、頓音練習以及力度控制練習等。初學聲樂的人,可以先從膈肌、腹肌和咽壁的練習開始,這樣能夠使這些發(fā)聲器官變得靈活,在歌唱的時候給我們提供更好的支撐。在練習不帶詞的練聲曲的時候,可以先發(fā)“HEL”音,并在這個音上做氣息的延長,這樣的練習可以持續(xù)一段時間。在發(fā)“HEL”音的基礎上,可以逐漸增加發(fā)聲的次數,需要注意的是,在練習的時候,氣息的力度要適當,保持在一個均勻的狀態(tài),另外音高、音色和音量也要保持前后一致。在這個練習的基礎上,歌唱者可以繼續(xù)練習“吐唇”,“吐唇”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訓練歌唱的氣息。當軟口蓋抬起來的時候,就會增加聲音的變化空間,不會出現頂著唱的不良狀態(tài),演唱高音的時候也能十分輕松。在做發(fā)聲練習的時候,科學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演唱時需要我們將位置和通道相互結合起來,練習通道可以采用母音練習如“u”、“o”等,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通道,使我們的聲音更加厚實。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哼鳴之外,母音“i”也能幫助我們找到聲音的位置;除此之外,練聲是要有一定的針對性的,每個人的聲音條件和出現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對于聲音位置偏低的人可以練習哼鳴或是帶an、n、ang、eng等音的練習;喉頭較緊和喉位較高的人可以練習帶u、o的練聲曲;聲音比較靠后的人可以練習帶有yi、yu的練聲曲;舌頭較緊僵硬的人可以練習yi母音;氣息較高的人可以練習音階的下行和嘆氣;節(jié)奏不穩(wěn)定的人則可以練習一些帶跳音的節(jié)奏感較強的練聲曲等等。
練聲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練習。
1.連音練習。在進行連音練習的時候,需要注意氣息對聲音的支持,發(fā)音時要注意聲音位置的集中和統(tǒng)一。另外,一個音過渡到另一個音的時候,要注意喉頭保持穩(wěn)定。
2.呼吸練習。發(fā)“s”“fu”“Wu”的聲音(吹灰塵的動作)將氣息平穩(wěn)、均勻地送出。
3.起聲練習。起聲練習是歌唱發(fā)聲的基礎練習。
4.跳音練習。練習跳音的時候,要做到短促、輕巧。
5.哼鳴練習。練習哼鳴的時候,注意找眉心的共鳴點。
6.母音的練習。可以是a o e i u 的單母音練習,也可以用混合母音練習,如ma mo me mi mu。唱母音的時候,要注意字頭要咬準,聲音要拋出去,收住字尾。
(二)帶詞的練習
當學生對不帶詞的練習和發(fā)聲十分熟練了之后,教師可以嘗試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其他的因素,如一些帶詞的練聲曲。在學習帶詞的練聲曲的時候,學生可以先朗誦歌曲的歌詞,熟悉練聲曲的內容,并咬準每個字的發(fā)音。需要注意的是,在練習帶詞的練聲曲的時候,字頭一定要咬準,否則整個字音的發(fā)音都會有問題。所以說,在歌唱中,除了發(fā)音部位一定要準確之外,字頭也要準確。想要讓發(fā)聲練習變得效果更好,就要把字、詞的發(fā)音和歸韻都做到準確無誤。
歌唱者的心理對歌唱效果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聲樂的學習和訓練中,教師要留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心理,并針對這種心理進行指導,以確保歌唱的訓練能夠順利的進行。
在發(fā)聲練習和歌唱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對歌唱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的產生,有著很多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是因為學生對歌唱的發(fā)聲和訓練沒有樹立一個良好的、正確的認知。因此,想要克服這些發(fā)聲訓練中的困難,就必須讓學生明白發(fā)聲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這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訓練,相信很多不良的心理就可以得到糾正。要讓學生要有能力調動自己的歌唱興致和欲望,這樣才能使自己處于一種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中。
想要提高聲樂學習者的演唱水平,提高他們的舞臺表演效果,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要進行發(fā)聲練習之外,還要注意對自身樂感、音準和節(jié)奏的培養(yǎng)。這些因素在歌唱中也是相當重要的。
很多人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總是十分注重自身發(fā)生技巧的學習和提高,而對其他的一些因素,如樂感、音準和節(jié)奏等就不是很重視。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是錯誤的,是不值得被提倡的。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當有意識、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糾正。如果不管不顧,對其放任自流的話,那么學生的聲樂學習將會有很大的阻礙。樂感雖然是一個人先天性的東西,但也是可以后天培養(yǎng)的。如果一個歌唱者能夠正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點,那就可以有意識的提升自身的樂感。樂感的培養(yǎng)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基本技能訓練,也可以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提高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在聲樂學習的時候,教師除了要求學生的歌唱音準之外,還要要求學生準確唱對歌曲和練聲曲的節(jié)奏。音準和節(jié)奏感對于歌唱的表現,是一樣重要的。當完全掌握了發(fā)聲技巧之后,歌唱者要做到在忘記技巧的狀態(tài)下進行歌唱,這樣才能把思維的重心放在歌曲的音準和節(jié)奏上,才能提升歌唱表演的效果。
歌唱的發(fā)聲在聲樂教學當中是尤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發(fā)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演唱的水平。只有把發(fā)聲訓練做好了,才能為以后的演唱打下堅實的基礎。用汗水與智慧去澆灌與打造美麗的聲音,用有控的聲音去敲打人們的精神和靈魂,做到盡致專注,由內而外的練好聲樂?!?/p>
[1] 趙梅博.歌唱的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77,11.
[2] 張婉.高等聲樂教學方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亞囡.聲樂教學氣息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大舞臺,2011,08.
[4] 韓劉.談聲樂演唱中的發(fā)聲練習.大舞臺,2014,10.
[5] 劉驊.淺析聲樂教學中發(fā)聲訓練的方法.藝術教育,2014,10.
[6] 李建萍,袁志成.淺析歌唱中的發(fā)聲練習.職教探索,2010,01.
翟紅錦(1962-),江蘇泰州市人,泰州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