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森,吳 云
(阜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自媒體時代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實證研究
李才森,吳 云
(阜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自媒體實現了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場域轉換,使青年政治意識表達機制呈現新的特點。基于實證研究發(fā)現:表達程度上,普遍是冷漠的,只有短暫的熱情;表達內容中,理性與非理性并存;時空方面,呈現即時且短暫、開放且隱匿的雙重矛盾;實踐影響方面,源于現實,但未能回歸現實。自媒體時代廣大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優(yōu)化,依賴于政府工作、網絡環(huán)境、現實路徑和個體行為等四方面對策的共同努力。
自媒體;青年;政治意識;政治表達;政治參與;實證研究
當代青年是在改革開放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享受著市場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巨大成果,也受到自媒體背景下網絡中多元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隨著4G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發(fā)展,博客、微博、微信、QQ空間、貼吧等自媒體已經成為當代青年獲取資訊、人際來往、自我展示和表達觀點的重要載體。相關研究發(fā)現,自媒體為當代青年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其中的不健康、不正確消息也容易引起青年們認知上的偏差,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作為政治領域的精神現象,同時也是當代青年對政治生活和政治事件的心理反映的政治意識,亦是如此。
因此,加強對自媒體環(huán)境下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研究,對于分析總結青年政治意識表達方式和表達渠道等方面的困境,針對性地找到解決現存困境的對策,將有助于引導青年更積極、主動、正確地通過微博、微信、QQ等自媒體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對于促進新時代青年全面健康成長,同時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指文獻研究法和結構式訪談,利用圖書館和網絡等信息搜集渠道,查閱相關的調查數據和相關研究成果,從中總結、提煉出青年政治意識表達機制的特點,再輔之以一對一訪談,與被訪談青年面對面交流,得出初步結論;定量研究依靠問卷調查,搜集第一手信息資料,反映青年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利用自媒體表達政治意識的真實做法和相關反映,運用SPSS軟件進行問卷回收后的數據分析,得出量化結論,對定性方法的結論予以檢驗。
(二)調查對象
本文的研究內容為自媒體時代青年政治意識的表達機制,其調查對象為青年,有訪談對象和問卷調查對象兩類。本研究選取安徽省某地方師范院校的12名在校青年為訪談對象,大一至大四各3名。問卷調查對象的抽取則采用“滾雪球”的方式,具體操作過程如下:首先以安徽省某地方性師范院校為主,抽取該校9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然后通過這90名同學,聯系他們所認識的15-24周歲的青年共計582名,共計672名問卷調查對象。面向672位青年發(fā)放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672份,有效問卷651份,有效率為96.88%。同時,調查對象在性別、年級等個人身份特征等維度上分布相對均衡,保證了調查結果的客觀、真實和全面性。
(一)表達程度:普遍的冷漠,短暫的熱情
9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青年,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環(huán)境下成長,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和利益關系,承受著學業(yè)壓力和就業(yè)壓力等現實挑戰(zhàn),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更喜歡利用網絡媒體關注與自身利益或生存發(fā)展相關的現實問題,逐漸由傳統(tǒng)的政治化、道德化的價值觀轉向以經濟和利益為核心的功利實用主義。因此,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政治問題的關注較少,只有部分對政治問題較有興趣的青年,才會去主動了解政治生活和現實政治問題,其參與和關注的問題也僅限于國家大事、領導人活動、熱點政治動態(tài)等高層政治性話題,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如表1所示,絕大多數青年(比例為72.35%)從不主動或偶爾受周圍人的影響,才會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識,只有2.3%的被調查者表示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關心國家政治生活,關注政治動態(tài),并積極參與政治意識的表達。
表1 青年日常生活中政治意識表達意愿
青年日常生活政治表達意愿比例/%不關心,也從不表達16.59受周圍人的影響,才會偶爾表達55.76關注政治動態(tài),自主地偶爾表達25.35關注政治動態(tài),并積極參與表達2.3
而一旦出現焦點事件,青年的政治意識則會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激發(fā),且出現集中化、極端化表達的傾向,不僅會利用互聯網等自媒體高頻率、高強度地表達自己對某一政治問題的認識,更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基于虛擬社區(qū)所形成的組織或群體在現實中付諸集體行為的結果。2012年9月,日本挑起釣魚島主權爭端,陜西西安、四川綿陽等地爆發(fā)十幾萬青年反日大游行,通過集會、游行與示威活動,表達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堅決抵制,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其中,不乏由青年通過網絡組織、號召而形成的大規(guī)模集體抗議活動。但事件結束后,它所帶來的短時間、集中化、高強度的影響又會逐漸消失,青年的政治意識表達又會進入日常生活的冷靜,甚至冷漠狀態(tài)。
(二)表達內容:理性與非理性并存
國家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四進四信”,特別是近年來對專職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等舉措,對青年的思想狀況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隨著黨和政府對政治建設的日益重視,如“蒼蠅老虎一起打”的高壓反腐態(tài)勢,讓青年們看到了日益凈化的政治環(huán)境,開始逐漸調整自身觀察政治生活的視角和心態(tài),以理性、客觀的眼光看待政治建設的進步和發(fā)展。
但是,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青年對政治意識的理性表達往往受到挑戰(zhàn)。首要根源在于:繁雜的虛擬網絡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無用信息,也不乏危害性頗大的惡意信息。青年身處象牙塔,心理機制尚未完全成熟,正確的政治認知尚未完全形成,缺乏社會閱歷,更沒有政治生活經驗,很難對海量的政治信息進行分類、甄別,更談不上去偽存真。在這種缺乏真實信息的情況下,多數青年就會有一種“從眾心理”,這就導致非理性因素的擴大,再加上參與主體以虛假身份參加,造成了網絡政治言論的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為不法分子散布政治謠言,詆毀政府和人民,故意制造事端,提供了可乘之機。特別是在焦點事件發(fā)生時,非理性特征更突出。一些青年出于一時沖動,很可能就一些未經證實的、道聽途說的觀點和看法,輕易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甚至發(fā)表和傳播一些不利于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言論。在問卷中,針對“在以往發(fā)生的社會政治熱點事件中,你是否通過編輯、轉發(fā)、轉載、收藏、評論等方式傳播過負面言論?”這一問題,有291位同學表示有過此類行為,占調查對象的比例高達43.3%,幾近半數。如果任由這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舉動自我發(fā)展,勢必會影響當代青年政治責任的健康表達。
(三)時空特征:即時且短暫、開放且隱匿的雙重矛盾
網絡政治參與是一種方便、快捷的利益表達方式。傳統(tǒng)條件下,政治表達主體必須到一定的組織向政治體系表達政治意愿,到指定的地點參加政治投票。網絡條件下,當對某一政治問題表示關注,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態(tài)度時,只需點擊鍵盤和鼠標,或者手指輕輕觸動手機屏幕,便可以把自己的態(tài)度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12位訪談對象均表示,自媒體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于快速更新的特點,及時發(fā)布最新信息,讓用戶隨時了解信息,即時表達對實時動態(tài)的觀點與想法。但是,也正是由于信息的迅速更新,每一個主體通過網絡表達的觀點便會被迅速替代,淹沒在信息海洋中。再加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節(jié)奏加快,對信息的關注時間較短,缺乏思考,僅停留于瀏覽,并且只瀏覽能夠迅速吸引眼球的少數信息,更多的政治表達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具象態(tài)度短暫出現,迅速消失,自然很難得到別人或支持,或反對的態(tài)度回應。
傳統(tǒng)的政治參與,受空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政治參與主體的活動一般局限在本地區(qū)范圍內,普通民眾要想實現跨地區(qū)的政治表達幾乎不可能,當然,也較少有人愿意主動涉足其他地區(qū)的政治問題。但是,在網絡參與條件下就大大不同了,網絡具有高度的開放性,使世界成為一個沒有界限的信息空間,一個普通網民,可以借助于網絡,關注任一地區(qū)的政治動態(tài),表達對政治動態(tài)的主觀態(tài)度,網民只需要一臺計算機,就有了進入網絡信息世界的可能性,也不需要任何人代表自己去表達態(tài)度。參與調查和訪談的全部672名青年均表示自己和身邊的同學、朋友都有自己的即時通信工具,如微博、微信、QQ、各種論壇、MSN等,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到網絡生活中去。與傳統(tǒng)政治參與中人們以真實身份進行利益表達不同的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的自媒體之下的網絡政治表達,參與主體在網上進行觀點和態(tài)度交流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身份標識,多數網絡用戶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則,會隱匿自己的身份信息,除非你告訴對方或者對方告訴你,否則交流雙方的一切真實信息都無從知道,實質上是一種虛擬性的活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增強了青年們表達政治態(tài)度的安全感,有助于更真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如表2,超過99.54%的問卷調查青年表示,會在自媒體中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或者僅對熟知的人暴露真實身份。
表2 青年在網絡中表達政治意識時的隱匿程度
(四)實踐影響:源于現實,但未能回歸現實
以網絡為載體的自媒體,是最典型的虛擬公共領域,其虛擬性首先體現為:人們可以突破現實世界種種因素的制約而進入到一個全面開放、自由的虛擬時空,通過論壇、聊天室等虛擬空間形成各種基于共同觀點、態(tài)度、興趣、愛好、信仰等的虛擬共同體。但是,這種虛擬性絕不是虛無性,而是首先源于現實世界,不管網絡虛擬世界多么美好、前衛(wèi),都無法脫離人類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并受其制約。所不同的是,個體的網絡交流通常不必考慮現實政治的世俗和利害關系,很多在網絡中形成的政治觀念往往帶有某種理想主義色彩,削弱了對爭執(zhí)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的現實可利用性,即使被現實政治生活所承認和接納,也很難發(fā)揮出理想的作用。更何況網絡問政在我國剛剛起步,雖然已出現幾起因網絡爆料而引發(fā)公眾關注從而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社會熱點事件,但大多數的網絡政治表達被“石沉大?!?,沒能被政府部門采納,甚至沒有進入公眾和政府部門的視野,究其原因,應歸于民主監(jiān)督體系的局限性。我國的民主監(jiān)督體系,仍是以傳統(tǒng)的社團、政黨、新聞媒體為主,作為現代民主監(jiān)督新形式的網絡媒體監(jiān)督,其發(fā)展前景是廣闊的,但現實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個別的、引發(fā)全國范圍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會影響政策,地方政府對網絡表達的重視程度和接納及利用程度較低。僅就本研究來說,沒有一位被訪談和參與問卷調查的青年,表示自己在網絡中提出的政治建議被政府部門采納,網絡參政對青年來說,仍是“鏡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即。
(一)關注青年政治意識,積極發(fā)揮政治表達效用
政治意識作為非實體性的理論,是政治思想的基礎,反映了個人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問題上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政治意識一旦積聚到一定程度,需要發(fā)泄出來,也就會成為支配個體行為的需要和動機,并由此產生個體的現實政治行為。政府相關部門應成為把握、了解并引導青年政治意識的前鋒衛(wèi)士,發(fā)揮高校、團組織、青年志愿協(xié)會等青年集聚的單位和組織的力量,通過各種渠道關注當代青年的思想動態(tài),加以引導,促使其形成積極的、科學的、進步的政治意識。并盡可能提供各種渠道,創(chuàng)設更有效的政治意識表達渠道,調動并采納青年政治意識中的積極、創(chuàng)新成分,摒棄不利因素,凈化政治思想意識,使其更好地為政治文明建設建言獻策。
(二)凈化網絡環(huán)境,保證網絡信息的方向性和真實性
網絡是自媒體存在的基本載體,但由于其開放性和隱匿性,使得部分青年的政治表達呈現不真實、非理性的特征。這個問題的解決,首先依賴于政府加強網絡立法,完善網絡法律法規(guī),提供有效的網絡倫理約束,并堅決執(zhí)行,讓青年認識到: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也并不能隨心所欲。還要加強虛擬網絡的技術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在自媒體中發(fā)布、傳播各種與現實政治要求背道而馳的政治言論,減小直至消除不良信息對青年的消極影響。當然,也需要青年加強自我鍛煉,提高辨識善惡、真?zhèn)蔚哪芰?,以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網絡世界中的繁雜信息,分類整合,保證自己政治意識表達的方向性和真實性。
(三)建立專門的政治參與網站,提供表達政治意識的有效渠道
自媒體的出現是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政治文明的建設與進步也要適應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利用網絡創(chuàng)新政治參與途徑,暢通政治意識表達渠道,特別是針對祖國未來的當代青年們,更需要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改善政治參與和政治表達的環(huán)境。政治意識表達是政治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建立專門的政治參與網站,創(chuàng)建一個自由的、充分交流的、有序的虛擬公共領域,并利用網絡倫理有效約束,將有利于引導公民,特別是青年政治意識理性表達,激發(fā)參政熱情,進一步促進其政治心理健康發(fā)展,推動民主社會的進步。
(四)引導青年參與政治生活,理性表達政治意識
由于公民政治權利與政治義務具有統(tǒng)一性,政治參與在作為一種政治權利行為過程的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意識行為過程。對于當代青年來說,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是關注政治實事,這是他們對公共事務的順利運行、政治問題的有效解決應負有的責任,需要他們承認并履行這種義務。政府、學校及各類青年組織應幫助廣大青年提高政治自覺性,主動關心政治生活,利用自媒體的便利性了解政治動態(tài),并保持政治參與的日常性和連續(xù)性。政治表達則是當代青年參與政治的有效形式,理性的政治意識表達會成為政治決策的有效參考。推動自媒體時代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理性化,除了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凈化網絡環(huán)境、完善政治民主體制等措施外,最根本的還是要強化廣大青年的政治責任感,讓他們認識到虛擬網絡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到他人、群體或組織對政治生活的看法與態(tài)度。只有理性表達,才能保證網絡政治信息的方向性和準確性,也才真正發(fā)揮了自媒體對于政治表達應有的媒介效用。
[1] 姚念龍.首都青年政治意識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1):64-66.
[2] 李江靜.改革開放以來政治意識表達方式歷史脈絡[J].中國青年研究,2011(12):10-14.
[3] 朱曉芳,賀琦.互聯網時代規(guī)范大學生政治表達路徑的探析[J].南方論刊,2011(8):54-55.
[4] 張平.論網絡對政治認知的沖擊及對策[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441-444.
[5] 郭芙蓉.論網絡問政的興起及其理性限度[J].中國青年研究,2010(9):59-63.
[6] 于昆.網絡視域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范式轉換與調試[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18-21.
[7] 何紹輝,黃海.新時期大學生政治意識表達變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12):5-9.
[8] 郝萬喜.從網絡政治參與看我國現行利益表達機制的改革與完善[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責任編輯:范 君]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xpression of Youth’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Era of We-media
lI Cai-sen,WU Yun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Anhui 236037,China)
We-media have changed the field for the expression of youth’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accordingly the mechanism of the expression of youth’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new characteristics.The findings of this empirical study are as follows: in terms of degree of expression, indifference is universal and enthusiasm is temporary; rational content and irrational content coexist;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the dual contradictions can be seen of being real time and temporary, being open and secret; in terms of effect on practice, the expression originates from reality yet fails to find its way back to reality.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xpression is subject to the coordinated efforts from the four aspects, i.e., government’s endeavor, network environment, reality path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we-media; youth;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express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mpirical study
2016-04-20
阜陽師范學院2015年校級課題“實踐活動學分制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實證研究——以阜陽師范學院為例”( 2015DJSZ0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皖北文化視野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SK2016A0703)
李才森(1987-),男,安徽阜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2-1101(2016)06-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