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年一
經租房,從歷史到現(xiàn)實
李年一
據(jù)說,因為沒有安全感,北京四合院交易的成交率只有6%。
一位企業(yè)家想買北京的四合院安家,但一番考查后卻決定不買了,因為他在北京胡同里聽到許多經租房主的故事。他說:“用畢生積蓄買四合院,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得知它其實另有所屬,該怎么辦?”無論開發(fā)商如何向他承諾買四合院絕對安全,他都不相信。
要理解他的決定,需要先弄明白經租房的由來。
建國之初,我國城市私房比例很高,如北京私有房產占總房源的53%;上海占66%;蘇州占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民國時期的城區(qū)地契是沒有作廢的,宗地的范圍和法律效力也一直沿襲了下來,這是因為政權更迭牽扯不到普通民眾的私有財產,而“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指的也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并非民眾所擁有的私人住宅。
1949年5月16日,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fā)出布告,表示“城市房屋之占有關系及由于所產生的租賃關系,有別于封建的或半封建的土地制度,現(xiàn)在不但不應該廢除,而且應該予以合理之保護,此乃我人民政府既定之政策”?!罢婪ūWo各階層人民在本市的房屋所有權。如其房屋屬于首要戰(zhàn)犯財產,或系侵占之公產,應該依法沒收歸公者,亦須經人民政府法庭之判決”。
隨后,新成立的北平市(10月1日以后改為北京市)地政局發(fā)出通知,要求持民國地契到該局登記房地財產,以換發(fā)新政權的產權證。
從1949年8月1日開始,先是《人民日報》后是《新民報日刊》, 一共用了三年的時間,陸續(xù)給前來登記的北京城區(qū)業(yè)主做了產權登記公告,上面表示:“本局辦理房地產登記,依照規(guī)定應公告一個月,各權利關系人如對公告房地產有異議者,應于期內提出,以憑辦理。”幾百頁的公告欄上密密麻麻地顯示著數(shù)萬私人住宅業(yè)主的姓名和數(shù)千店鋪、公司的名稱,以及土地坐落的具體地址。與此同時,政府還陸續(xù)發(fā)布了如《修正北京市城區(qū)房地產權登記暫行規(guī)則》等一系列法規(guī)。
1950年代初的這場大規(guī)模的城市( 鎮(zhèn))土地總登記是全國性的,很多城市當年的報紙上也做了同樣的產權公告,也制定了同類法規(guī)。總登記的同時和之后,還有十分活躍的民間房地交易,交易完成后業(yè)主也均前往政府部門做轉移登記等,同樣領取這份《房地產所有證》。這些土地和房屋受到了1954年憲法的保護。
1956年,政府開始針對廠家和店鋪( 生產資料)等實施工商社會主義改造,先是公私合營,繼而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進行“和平贖買”,贖買期定為20年,贖買期間私方領取定息。
也就是在這同一年,以房屋使用不合理和欠缺保養(yǎng)等作為“理由”,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的“關于目前城市私有房產基本情況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意見”,把不屬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范圍(工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城市私人住宅(生活資料)也戴上了“改造”的帽子,于1958年“大躍進”時期,掀起了一場強制性的“私房改造”的運動,其主要形式是“國家經租”,即“由國家進行統(tǒng)一租賃、統(tǒng)一分配使用和修繕維護”,對象是部分私有出租房屋,并為此規(guī)定了一個改造起點:如果房主用于出租的房屋超過了這個起點(100平方米至225平方米不等,根據(jù)大、中、小城市),就必須接受改造。預定的目標是“用類似贖買的辦法,即在一定時期內給以固定的租金,來逐步地改變他們的所有制”。
然而這個“類似贖買”卻一天也沒有實行過,因為后來被簡稱為“定租”的固定租金不是政府拿另外的錢“給”房主的,而是從本屬于房主人的房租中分出來的。具體地說,就是從1958年某一天開始,房客便只能把被經租房屋(簡稱“經租房”)的房租改交給房管局,后者扣下三分之二后再返還三分之一給房主。這實際上是強制性地分享業(yè)主的房租,不存在“贖買”或“類似贖買”的行為。被經租的房屋,根據(jù)官方數(shù)據(jù),在全中國有一億平方米,估計涉及全國城市(及部分鎮(zhèn))上百萬業(yè)主。
在以后的歲月中,雖然業(yè)主不再被許可管理和交易這些房屋,甚至不許可進入,但業(yè)權還始終是自己的,手中仍持有《房地產所有證》, 業(yè)主的子女直到1964年也仍可以繼承相關房屋和土地的所有權,在房管局辦理“房地登記證明”(當年沒有現(xiàn)在這種公證機構,凡繼承房地產都是辦這種手續(xù))。
1964年,依據(jù)幾份政府文件而非任何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針對經租房做了一個司法解釋,表示“業(yè)主死后,經租房屋不能允許他的家屬繼承,但可以繼續(xù)領取國家給予的固定租金”。
1966年5月“文革” 爆發(fā)。“紅八月”,紅衛(wèi)兵沖進老街巷。
2008年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評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十大杰出人物”的華新民在其著作《為了不能失去的故鄉(xiāng)》中收錄了一些當時紅衛(wèi)兵貼出的“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
警告房管局:
……我們警告你們!從今天開始,趕快行動,把資產階級王八蛋們,狗崽子們通通趕出去,把房子給騰出來,把房主的房子通通沒收。給資產階級混賬王八蛋們小房子、破房子住,要高房錢,給真正的勞動人民大房子、高房子住,收低房錢。
井岡山一中 頂天立地的紅五類子女
1968年8月22日”
“最后通牒
霸占著房產的資產階級吸血鬼們:
……造你們的反,專你們的政的日子到了!
現(xiàn)在命令你們:
1、除了你們自己住用(不得多于一般居民面積)外,統(tǒng)統(tǒng)到房管所登記、交出、歸公,自己留住的房子按公價交房租。
2、凡是由房管局‘經租’的房屋和私人出租房屋一律歸公。
3、黑幫和資產階級反動‘權威’和一切牛鬼蛇神占用的面積,不得超過一般居民的最低水平,把多占的房子統(tǒng)統(tǒng)交出。
4、自即日起,限你們在十天之內,主動到房管局辦理登記、交出手續(xù)。
你們要明智點,如果你們用任何借口拒不執(zhí)行,頑抗到底,我們絕不會放過你們,我們將采取一切必要行動,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將由你們自己負責。
抗大附小 紅色尖兵(大翔鳳小學)
1966年8月22日”
小將們的“造反”“專政”可不是好玩的,房主人哪敢不把證交出來。交出證后,每個人都拿到了一個收條?;氐郊依铮钟龀?,稍有價值的東西都被抄走或砸碎、燒毀,只留下空蕩蕩的墻壁。然后,一部分房主人被強制驅趕回老家,一部分雖然留在自己宅里,但全家老小被強行塞進一兩間小屋,其他都由房管局或街道辦事處占領,由其安排社會上的人居住。
在這種背景下,1967年11月4日,被造反派奪權的國家房管局、財政部、稅務總局出臺了一份《答復關于城鎮(zhèn)土地國有化請示提綱的記錄》,其中提到了1956年1月中共中央第二書記處的《意見》里的另外一段內容:“ 一切私人占有的城市空地、街基地等地產,經過適當辦法,一律收歸國家”。針對這個當年對城市部分土地的未來設想,《答復》起草者追加了一個“解釋”,表示:“其中街基等地產應包括在城鎮(zhèn)上建有房屋的私有宅基地”。
根據(jù)華新民的研究,很多直管公房很多就是由“經租房”或“文革產”轉變過來的。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的直管公房原來都是私人的房產,后來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或者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強占,逐步變?yōu)檎墓a房。這樣而來的直管公房,在本世紀初,北京胡同里還有二十四萬間,如今大約還有近十萬間,在全國估計還有幾百萬間。
從1983年開始,大規(guī)模清退私宅工作開始了——稱為“落實私房政策”,不過,只還房不還證。全中國數(shù)百萬計的《房地產所有證》,除少數(shù)在“文革”中被毀,其他全部被扣在各城市房管局里。
1985年,城市改造中房產地爭端越來越尖銳,城建部在一份《關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會主義改造遺留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中提出:“納入社會主義改造的私有出租房屋,一律屬于國家所有,由房管部門統(tǒng)一經營管理”。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份內部文件中規(guī)定,凡涉及到經租房一律不受理。
實際上,1956年經租房政策的出臺,本身就違反了1954年頒布的憲法。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十一、十二條中,分別規(guī)定了“保護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其他資本所有權、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各種生活資料的所有權、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繼承權?!?982年修訂的憲法十三條中,再次強調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
2004年,在新修訂的憲法中再一次強調了保護私有財產。受到“鼓舞”,僅在北京,就有近200位經租房維權代表常年上訪于中央和地方各個部門,一年內上訪了幾百次。
其實,經租房政策并非鐵板一塊。
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復查歷史案件中處理私人房產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提出了退還文革中被擠占的私人住房問題,并且提到經租房問題中“對于中央和國務院明確的對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有重大貢獻的人員,本人要求發(fā)還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審?!?/p>
到了2001年,由于南方的華僑要求歸還私人房產的聲音非常強烈,當?shù)卣谡埵緡鴦赵褐?,開始認真落實。目前廣東、廈門、福建、海南等地均已把經租房歸還給了華僑,已拆了的便賠錢。之后國內業(yè)主也自廣州開始逐步落實。
在上海和南京,雖然落后于廣州很多,但至少已承認經租房的私有產權,并體現(xiàn)在當?shù)氐摹恫疬w條例》拆遷補償中。廣州市落實房屋政策辦公室的文件規(guī)定:凡是房屋代管和經租時產權人已具備華僑、港澳同胞身份的,只要房主或者代理人提出申請,提供有效證件和房契,房屋產權全部發(fā)還給業(yè)主。廣州市海珠區(qū)、越秀區(qū)國土和房屋管理局的文件還規(guī)定:無論華僑還是國內業(yè)主,只要能提供有效證件,都可以發(fā)還經租房產權。
經租房的歷史問題如何解決,除了關系到當事人的基本權利以外,對城市的經濟、文化也都會帶來不可低估的影響。
近年,北京一邊大量拆除胡同區(qū),一邊修繕或翻蓋了拆遷中得來的四合院,并出臺了鼓勵個人購買四合院的政策,但成交率僅有6%,讓期待巨額利潤的開發(fā)商頗為失落。90%的被調查者說,不買四合院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一位被調查者說,花畢生財力從開發(fā)商手里置了房產,說不定這房子是誰的呢,尤其是土地權的來源不清楚,瞞著不告訴你!
買房除了自己住,還要傳給后人,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沒有幾代人的財富積累,經濟繁榮就是無本之木。沒有安全感的城市,就不是誠實勞動者安居樂業(yè)的地方。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經租房”的產權人成為受害者。然而,今天的人們并不會覺得他們的遭遇離我們十分遙遠,“china=拆哪”的冷笑話,不是還在人們口頭傳遞嗎?如今回顧“經租房”,最主要的意義不在于抱怨或控訴,而在于提醒人們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