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西奇
怎樣寫《乙瑛碑》(六)
滕西奇
捺畫古代稱“磔”,系以形命名。捺畫在隸書中同波畫一樣,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筆畫。
捺畫的寫法與波畫的寫法基本相同,最大的區(qū)別是行筆方向發(fā)生了變化。
1.書寫步驟
如圖14-1所示,捺畫的寫法可分解為四個步驟:
(1)向左上方逆入,入筆要輕。
(2)轉(zhuǎn)鋒向右下方行筆。
(3)一頓之后拖、轉(zhuǎn)、提,寫出捺腳。
頓,即頓筆,筆鋒行至捺腳處重重按筆,使捺腳寫得厚重。
拖,即拖筆,筆鋒行至捺腳處,利用慣性繼續(xù)前行,不要馬上向右上提筆寫出捺腳,這樣可將捺腳寫得修長舒展。
轉(zhuǎn),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按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筆管,使因頓筆而鋪開的筆毫收束起來。
提,提筆向右上寫出捺腳。
圖 14-1
圖 14-2
圖 14-3
圖 14-4
圖 14-5
圖 14-6
圖 15-1
以上四個動作具有連貫性,不要間隔停頓,特別是拖、轉(zhuǎn)、提三個動作,一定要同時進行。
(4)回鋒收筆。如果實回,筆鋒走筆畫下邊緣,書寫熟練了,空回的效果更好。
2.捺畫的變化
(1)圖14-2、14-3兩個“大”字的捺畫,一個寫得長而直,一個寫得曲而短,各有千秋。
(2)圖14-4“先圣之禮”的“之”字的捺畫,與上一筆撇畫連寫,成為曲頭捺。
(3)圖14-5中“令鮑疊”的“令”字和圖14-6中“魯相承”的“承”字的捺畫,系方筆寫成,這在《乙瑛碑》中極為少見。
3.寫捺畫注意事項
(1)字無雙腳。在隸書中,如果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捺畫,只可寫出一個帶捺腳的,其余以頓挫收筆。如圖15-1“王家錢”的“錢(錢)”字,右邊兩個“戈”字旁,在隸書里將戈字旁的下面鉤畫變?yōu)檗喈?。這是由于字無雙腳的緣故,所以上面那個捺畫以頓挫收筆,下面的捺畫寫出捺腳。圖15-2“秋饗”的“饗”(饗)字,有兩個捺畫,只突出下面的那個捺畫而收斂上面那個捺畫。如果突出上面那個捺畫,則要收斂下面那個捺畫。
(2)在一幅書法作品中,如果幾個捺畫比較集中,要注意它們的長短和走向的變化,防止雷同。
(3)捺畫是一筆寫成的,通過“頓、拖、轉(zhuǎn)、提”的連續(xù)動作一揮而就,不是描畫出來的,更不是擠揉出來的。
圖 15-2
16-1
圖 16-2
圖 16-3
圖 16-4
圖 16-5
圖 17-1
圖 17-2
圖 17-3
圖 17-4
圖 17-5
圖 17-6
圖 17-7
圖 17-8
圖 17-9
圖 17-10
篆書中沒有鉤畫,鉤畫是在隸書中開始出現(xiàn)的。
1.書寫步驟
如圖16-1所示,鉤畫的寫法可分解為四個步驟:
(1)向左上方逆入。入筆處不在頂點,而是在頂點靠下處。下筆要輕。頂端可方可圓,可介于方圓之間。
(2)轉(zhuǎn)鋒下行,要控制好筆鋒,筆鋒走中路。行筆速度要適中,不可太急,也不可太慢。
(3)輕頓之后, 轉(zhuǎn)、送、提出鉤。
輕頓,輕輕按筆,使筆毫略微鋪開。
轉(zhuǎn),按順時針方向,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轉(zhuǎn)動筆管,使筆毫在行進中聚攏(這也算絞筆)。
送,在轉(zhuǎn)筆中向左送筆。
提,將筆鋒提起來,但筆鋒不離開紙面。
(4)回鋒收筆。實回、空回皆可,實回時筆鋒走筆畫的下緣。
2.鉤畫的變化
《乙瑛碑》中鉤畫變化較多,學習和借鑒的空間很大。
(1)圖16-2、16-3兩個“司”字,一個出鉤重,一個出鉤輕。圖16-2“司”字的鉤畫純用中鋒,轉(zhuǎn)筆運用得非常成功,因而出鉤格外雄強有力。
(2)圖16-4、16-5兩個“祠”字,“四時來祠”的“祠”字出鉤,“祠先圣師”的“祠”字不出鉤,但是都很精彩。
(3)圖17-1“府”字出鉤短,已有楷書鉤畫端倪。圖17-2“掌”字的鉤畫長而有力,撐托作用特別突出。
(4)圖17-3、17-4“為漢制作”的“制”字的鉤畫和“書到”的“到”字的鉤畫,出鉤上挑。
(5)圖17-5“侍”字鉤畫的出鉤系平出,圖17-6“為(為)”字鉤畫的出鉤也是平出,但出鉤較短,很有情趣。
3.寫鉤畫注意事項
(1)鉤畫入筆要輕,不需頓筆,不能出現(xiàn)頓頭。
(2)寫鉤畫禁忌豎粗鉤細。
(3)鉤畫轉(zhuǎn)折處要圓合,不宜帶棱帶角,更不能出現(xiàn)“鵝頭”。
(4)出鉤既不能尖細,也不能散鋒。
(5)在相同的字中,鉤畫要寫得有變化,不能千畫一面。如圖17-7、17-8、17-9、17-10,四個“子”字的鉤畫各臻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