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喬
為君新翻楊柳枝
文 李 喬
讀史貴在讀出新意,所謂“新翻楊柳枝”也。史有宏觀、中觀、微觀,微歷史即微觀史,亦為隱而幽微之史。閑讀微歷史,可窺大時代。
孔子像
“五谷不分”,謂分不清稻、黍、稷、麥、菽五種農作物,意指不懂農事。文革中打擊知識分子,常以“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罪之,并強令下鄉(xiāng)改造。
孔子真的五谷不分嗎?我看未必。樊遲請學稼時,孔子說“吾不如老農”。只是不如老農,沒說“吾不知稼穡”。史書又說孔子“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那時的“鄙事”多與農村、農事有關。因而,推斷孔子能分清五谷應不成問題。荷丈人有點想當然吧。即便孔子真是五谷不分,也實在不算什么??鬃邮谴蠼逃?、大學問家,是教授六藝的老師,社會分工不同嘛。到了分工細密的工業(yè)社會,工人和知識分子五谷不分,就更不能說是愚蠢了。我未成年即進工廠做工,當了八年工人階級,成天吃五谷雜糧,但卻五谷不分,不是很正常嗎?能說愚蠢嗎?五谷不分的工人群眾太多了。但我們懂機器操作啊!反過來說,農民雖能辨菽麥、分五谷,但不懂機器操作,更不懂科學技術,能說農民愚蠢嗎?不能的。這是社會分工所致。再說,即使是農民,南方的農民不懂種麥,北方的農民不懂種稻,都是很正常的。批你五谷不分就是愚蠢,暗含的前提是你吃了飯就必須會辨五谷,知農事。照此邏輯,農民坐了車,難道就必須會造車嗎?愛迪生、比爾·蓋茨、喬布斯完全可能五谷不分,這有什么稀奇。
宋太祖曾立下秘密誓約:“藏于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詳。”(《松隱文集》卷二六《進前十事札子》)故北宋的政爭少有誅殺,較為文明。即使發(fā)生在北宋后期的三次大規(guī)模貶竄士大夫運動中,一般也不開殺戒。宋人稱“古者士大夫多被誅夷,小亦鞭笞。太祖皇帝以來,始禮待士大夫,終始有恩矣。”(《黃氏日抄》卷八十《引放詞狀榜》)趙宋一代在強調皇帝大權獨攬的同時,又兼顧對臣僚體貌寬柔,這在中華古史上絕無僅有。(王曾瑜《古今一理·正確評價宋朝的歷史地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毛詞謂宋祖“稍遜風騷”,似乎文治不足,然“誓不誅大臣、言官”,則可見其相當文明。秦始皇焚書坑儒,劉邦撒尿于儒冠,漢武帝宮刑司馬遷,元代九儒十丐,明太祖廷杖,清代文字獄,士大夫的日子實在不好過。中國皇帝粗野的多,野蠻的多,愛用暴力。因馬上得天下,也信馬上治天下。宋太祖能立下不誅大臣、言官的秘密誓約,殊為不易,尤其是不誅殺專事提意見的言官,更為可貴也。
“中華文化造極于宋世”(陳寅恪語),不為無由也。
宋美齡(1897-2003年)
宋美齡因身處重要地位,對抗戰(zhàn)所做貢獻較大。1988年,為緩和海峽兩岸關系,鄧穎超致信宋美齡,有言:“回首當年,國難方殷,夫人致力全民抗戰(zhàn),促成國內團結,爭取國際援助,弘揚抗日民氣,救助難童傷兵,厥功至偉……夫人謀國之忠,誠如令姊孫夫人所言,我極為欽佩!”這不是客套話,是真誠的肯定。事功之外,宋美齡的抗戰(zhàn)言論少為人知,茲舉二例。
其一,鄧穎超所言“促成國內團結”,首先指宋美齡在西安事變中的表現。事變發(fā)生后,宋飛抵西安,蔣讓宋美齡、宋子文與張楊、周恩來談判,宋美齡明確表示贊成停止內戰(zhàn),并說:“我等皆為黃帝裔胄,斷不應自相殘殺,凡內政問題,都應在政治上求解決,不應動用武力?!蔽靼彩伦兊靡院推浇鉀Q,宋美齡的態(tài)度和表現起了重要作用。
其二,抗戰(zhàn)中,希特勒派密使勸蔣介石與日本媾和,蔣讓宋美齡見密使,密使說,希望恢復到七七事變前的狀況——實質是讓中國成為日本的附庸國。宋美齡聽后說,我不愛用外交辭令,要實話直說,請你回稟元首時不要修飾、美化我的話,然后鏗然答曰:“敝國領袖蔣中正,我本人,敝國的全體政府官員,全體將軍、軍官、士兵,以及全國國民,萬眾一心,誓與日本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一定要把侵略者全部趕出中國國土?,F在、將來,都絕不和侵略者——日本強盜講和。”密使問,你們靠什么打贏這場戰(zhàn)爭?宋美齡答道:“我們靠自己,靠全國上下精誠團結,同仇敵愾!”密使又問,你們不考慮共產黨這個心腹之患嗎?這時宋美齡睜大眼睛答道:“我們中國有一句奉行了幾千年的成語——‘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說的是,兩弟兄在家院里斗毆得很厲害,可是外面來了強盜,弟兄立刻停止斗毆,同心協力,去抵御強盜。今天,日本侵略者乃一江洋大盜,要亡吾人之國家,滅吾人之種族,我中華之全體國民,包括本黨與中共,除了弘揚弟兄手足之情,同心同德,共御日寇之外,別無選擇!”(張紫葛《在宋美齡身邊的日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轉引自《百年潮》2014年第9期)其基本精神就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戰(zhàn)到底。
宋美齡協助蔣介石打內戰(zhàn),被列為戰(zhàn)犯之一。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fā)布43名國民黨戰(zhàn)犯名單,宋列為第23號戰(zhàn)犯。但她愛國抗戰(zhàn)的表現,還是應該肯定。她終生反對臺獨,也值得肯定。對宋的評價要實事求是,抹黑、美化都不對。
魯迅名文《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提到章太炎的反袁氣節(jié),因是雜文,未寫細節(jié)。鄧云鄉(xiāng)《太炎先生五題》一文寫了一條章太炎反袁氣節(jié)的掌故。袁世凱派他的二皇子袁克文,親自帶了錦緞被褥,送到龍泉寺。太炎先生在房中聽到外面有人聲,而且在窗戶縫中窺視,便撩起簾子一看,原來是袁抱存(克文字)送被褥。太炎先生想出妙法,跑到屋里,點燃一支香煙,把被褥一個一個地燒了許多洞,扔在院中對袁克文說:“拿走”。這位“太子”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去了。這條掌故實際是史料,可作為史學研究參考,若寫章太炎傳,或拍電影,更是不可多得的細節(jié)材料。
章太炎(1869-1936年)
董必武(1886-1975年)
中共一大因密探窺伺,乃由滬上遷至嘉興。然代表并未盡至嘉興。為安全計,決定代表分二途:撤離會議與撤往嘉興。前者,未能參與大會之最后決議、選舉及閉幕。毛澤東即為前者,亦即嘉興紅船之上,實無毛氏之身影也。此一重要史實,天下向無所聞,后由董必武之女董良著文披露之。見于中共黨史學會所辦《百年潮》雜志2012年第5期董良《聽父親董必武談黨的一大》一文。此為董良親聆董老所言,乃最可靠之史料。文中寫道:毛曾讓董老主持寫黨史。“文革”中某日,良至董老辦公室聊天。談及一大,良寫道:“父親除了敘述有人闖進會場,稱來找球,眼睛卻四下掃著在座所有的人,這個人走后,當時與會人員決定迅速轉換會場。他還說:會議一邊安排組織如何繼續(xù)開會,另一邊安排人員撤離,有的人撤離會場,有的人撤離會議。撤離會議首先考慮到的是年輕人。父親說:‘是我提議讓主席走的,不繼續(xù)參加會議了?!牭竭@兒,我非常震驚,不禁脫口驚呼:‘?。??’父親淡淡地笑著說:‘保存實力嘛。他年輕,不能讓反動派一網打盡?。 弊屆冯x會議,除毛年輕為保存實力計,還當因毛其時之地位尚非極重要。否則絕不可離會。張國燾、李達,皆未離會,且被選入中央局,可知此二人地位相當重要。毛中途離會,一大后期之作用自然無可稱述。此為不爭之事實也。然亦并不影響毛作為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歷史地位,更不影響其后來偉大作用之評定。惟可慨嘆者:建黨90年矣,此事方得披露。良又道:“父親對當年的這個建議并不后悔?!比魯橙瞬东@湖上代表,毛澤東們仍可領導革命,諒董老之不悔,蓋緣于此念也。良又道,父親“并沒有把這件事看得重要,如果他認為重要,一定不會對我說”。無疑董老對。
苗體君《對毛澤東與中共“一大”幾個歷史問題的考略》一文記:陌生男子闖進一大會場后,馬林說,散會,會議改期改地點后再開?!捌渌矶疾患s而同地到《新青年》編輯部,議論會議下步該如何召開時,而只有毛澤東非常警覺地單獨回到代表住處博文女校,看看那里有沒有被偵探監(jiān)視”,見到因病休息的周佛海,問:“這里沒有發(fā)生問題嗎?”周佛海才知道出了事。(《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頁)此材料似可作為毛未參加南湖會議之旁證。依常理,毛若屬繼續(xù)開會者,也應至《新青年》編輯部參與會商,然卻單獨至博文女校。其行止正與董老所言毛已離會相合。
1938年,抗日將士正浴血奮戰(zhàn),國民黨內卻出現了一股以汪精衛(wèi)為代表的主張對日和平妥協的逆流。為反對這股逆流,南洋華僑領袖、時任國民參政員的陳嘉庚先生,從新加坡向正在重慶召開的國民參政會發(fā)去了一個“電報提案”,全文是:“議長秘書公鑒:東電悉,庚因事未能赴會,甚歉。茲有提案三宗,乞代征求參政員足數同意,并提請公決: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二、大中學校在抗戰(zhàn)期間禁放暑假;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陳嘉庚叩首?!边@短短的100余字,實際包含了三個提案,即:不能談和;學校抗戰(zhàn)期間不能放假;廢除長衣馬褂。這是三個極精短的提案,而尤以第一個提案最著名。電報發(fā)至參政會后,秘書處將第一個提案縮簡為“日寇未退出前,不得談和平”,共11字;后又修改為“日寇未退出我國土前,不得言和”,共13字。
汪精衛(wèi)時任參政會議長,開會時須朗讀諸提案內容,當他高聲念出這個提案時,面色頃刻蒼白,神色尷尬不安。鄒韜奮在所著《抗戰(zhàn)以來》一書中評價此提案說,參政會“開幕之后,霹靂一聲,陳嘉庚從新加坡來了一個‘電報提案’——‘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這寥寥11個字,卻是幾萬字的提案所不及分毫,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提案很快獲得參政會通過,一時人心大振,籠罩在重慶的那股對敵妥協的氣氛頓時消失大半。
有人說,政協的提案,不應寫得太短,也無法寫得太短。我深不以為然。提案怎么就不能寫短呢?寫短了就不能說明問題嗎?就不能起到作用嗎?陳嘉庚寫的三個短提案不就是鏡鑒嗎?特別是那個“幾萬字的提案所不及分毫”的11字偉大提案,更是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寫提案,當長則長,當短則短。提倡寫短提案。
作者系北京日報原編委、理論部主任,北京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責任編輯 劉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