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寶英
新課程的課堂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實踐證明,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是低效的,是抹殺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的教學。因此,課堂上,尤其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其熱熱鬧鬧的背后,學生是否真有所獲、真有所得呢?喧嘩的背后留給我們深深的思考。本人認為,思維需要安靜,課堂需要安靜,動靜相得益彰方為上策。
一、慧心引領,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思考
經過測試,全世界智商最高的是猶太人,原因是他們注重培養(yǎng)孩子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孩子放學一回來,父母親最關心的事是先詢問孩子今天提了什么問題難倒了老師。這樣久而久之的鍛煉,讓學生善于提出高水平的問題,其智力就會被開發(fā),而且能養(yǎng)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這無疑對學好知識、培養(yǎng)獨立學習的能力是有幫助的。課堂上,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向老師質疑,說明他肯動腦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綜合、判斷、歸納信息的能力。因此,只有讓學生沉下心來,靜心思考,才能不時迸發(fā)出富于創(chuàng)新的火花,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我習慣設計一些彈性的教案,留一個空白,供學生能涂上絢麗的色彩,有時也確有所獲。下面是我在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的片段。
師:(學完故事后小結,學生回答)在面對眼前的利益時一定要考慮身后隱伏的禍患。對這個觀點大家都認可了嗎?(沉默)
生:我有一個問題,是不是什么事都需要思前想后?這樣可能會失去很多機會的。
(眾學生都一臉疑惑地看著老師)
師:這個問題很好,我們一起在身邊找找,有沒有這種情況?
(學生饒有興趣地展開討論)
生:我叔叔曾經在一個公司上班,前幾年發(fā)現炒房能賺錢,就用手中的積蓄加上貸款買了兩套房子,去年一轉手賺了30多萬,現在他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做老板。如果他想到萬一賠了不敢出手的話,他就失去這次賺錢的機會了,也許現在還在給別人打工呢。
生:這不是不考慮后果,而是冒險,是投機!
(全班同學大笑)
生:我表哥成績一直不錯,不過不夠穩(wěn)定。去年中考時,他第一志愿填了省重點中學,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很危險,要知道考不上的話就只能在普通中學念了。結果還真別說,他居然發(fā)揮得特好,考上了省常中。如果他想得太多,就不可能進這所一流中學了。
生:公安人員為了抓壞人,就算死也不怕,他們如果考慮后果的話,壞人早就跑了。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請大家靜心思考一下剛才幾名同學舉的例子,到底有沒有考慮過身后隱伏的禍患?《螳螂捕蟬》所闡述的道理真的有問題嗎?
生:我覺得沒問題。其實他們都考慮過后果,只是考慮后有的決定去冒險,有的寧可去犧牲。這與完全不加考慮是不一樣的。
生:所以在面對利益時還是應該顧及身后隱伏的禍患,思考一下再作決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拋出的這一問題,立即激起了其他同學的討論熱情,教師只需稍稍地點撥一下,問題便立即迎刃而解,學生的質疑以及引發(fā)的精彩爭辯使其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了。細想之下 ,這精彩的生成正來源于教學中的空白點。這也讓我確信,給學生一個機會,便多一份精彩的可能。
二、靜心體驗,推進學生與文本的互動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語文課中應重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水乳交融、和諧統(tǒng)一。為此,呼喚“體驗”、加強“體驗”便成了語文課堂的迫切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學生的體驗也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豐富的資源,它為語文學習的個性化提供了無限的空間。
《海倫·凱勒》一課講述了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海倫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地戰(zhàn)勝了命運,成為了生活強者的動人事跡。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課文蘊含的深意,我放棄了瑣碎的講解,安排了一個靜靜的游戲。語文課前的十分鐘休息時間,我告訴學生:“今天,大家都來當一回盲人,體驗一下雙目失明是什么感受?!睂W生一聽立刻紛紛議論起來,我又宣布了規(guī)則:“大家蒙上眼睛后做平時想做的事,不能大呼小叫,也不能獨自掀開布頭?!睂W生們立刻行動起來,有的交作業(yè),有的上廁所,有的擦黑板……與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的空氣顯得特別凝重,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地做著一切。此時的課堂靜極了。
待到我宣布揭開布頭時,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談論了自己的感受。繼而,他們不由自主地打開書,認真讀起來,他們讀得那樣認真投入,那么嚴肅深沉。當他們讀到海倫一歲半就雙目失明、雙耳失聰時,讀到海倫與這個有聲有色的精彩世界完全隔絕、只能靠觸覺感知外界事物時,有的學生眼睛濕潤了。當他們讀到海倫在沙利文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閱讀、書寫、算術時,當他們讀到海倫考上大學,畢業(yè)后獻身于福利教育事業(yè)時,他們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對海倫的尊重、敬佩和崇拜。
這一堂課,如果沒有當“盲人”的痛苦體驗,沒有這一段靜心揣摩的心路歷程,學生便不會那么積極主動、自覺自愿地深入學習課文。在學生的隨筆中我看到了這樣的話語:“學了《海倫·凱勒》這一課,我的心被震撼了。對我們正常人來說司空見慣的事物、情景,對于一個盲人來說是多么神奇美麗呀!”“這一堂特殊的語文課讓我體會到雙目失明的恐懼,我同情盲人!我更佩服海倫的奮斗精神!”“跟海倫·凱勒比,我們是多么的幸運!我們難道不應比海倫更強嗎?”也正是由于有了親身體驗,我不僅被課文感動,被海倫感動,更深深地被我的學生感動……
三、耐心等待,促成學生對文本的內化
感悟,是語文教學活的靈魂。學生對文本沒有感悟,那么一切的文本對話,都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新課程提倡“生本”意識,于是課堂就由教師的“一言堂”,成了學生的“多言堂”,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角,這本沒有錯。但隨之而出現的是學生想得少,不能真正做到靜心思考、認真感悟,那又怎能有效地進行對話呢?現在對語文課堂中學生的感悟,一是沒有給足時間,二是不夠深入。眾所周知,學生對文本的內化有個過程,需要磨合的時間,思考越充分,個性感受才會越深入。另外,在大多數學生還沒有深刻感悟時,個別學生的觀點對多數學生近乎空白的思維會起到一定的誘導作用,其思維或多或少地會受到限制,不利于整體感悟。
教師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深入的理解,同時又能切中要害,除了平時大量的語言積累外,還必須有深刻的感悟作基礎,這就需要老師給他們一定的時間。我在教學《船長》時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船長沒有死,最后也想辦法脫險了,你認為他還是不是英雄?”學生沉默了,靜寂的課堂讓所有的學生都陷入了沉思。大約一分鐘后,學生開始暢所欲言。在聽取了學生的意見之后,我追問:“如果結尾真是這樣,哈爾威船長最后沒有死,他最后一個離開諾曼底號輪船,和大家一樣都得救了。與課文中的結尾比一比,哪一個更加震撼你的心?”這一問,又將學生帶入沉思,我耐著性子,靜靜地享受這課堂中的“安靜”,我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的內心并不安靜。最后我總結:“在文學作品中,悲劇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雨果很多小說的結尾都是這樣的,像《巴黎圣母院》,像《悲慘世界》,他常常用這種悲劇式的藝術手法去震撼讀者的心,就像哈爾威船長之死讓我們心頭沉重一樣,但它讓我們更加崇敬英雄,永遠地懷念英雄!誰再來讀一讀這段讓人震撼的文字?”兩個追問后的等待,使讀者、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學生心中裝滿了訴不完的哀痛和崇敬。
語文憑借多彩的語言、豐富的人文、深邃的哲思、綿延的情感,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教師要引領孩子步入語文的殿堂,去感受、揣摩、體驗、感悟和對話交流,就必須讓學生有靜下來的時間,從而讓思維活躍起來,讓人性的教育和科學的教育結合起來,喚醒學生身上沉睡的生命潛能,點燃學生心頭智慧的火種,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呈現更多的精彩。
作者簡介:江蘇省溧陽市溧城中心小學語文教師,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