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課程蘊涵豐富、情感充沛的特點與答案單一且客觀量化的考試不相兼容。現(xiàn)語文高考命題所秉持的試題答案一元化為語文教學帶來諸多困境,與語文新課改理念相悖。讓考試回到語文原點,在追尋語文教學應然基礎上,優(yōu)化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與應用內容,改進文學閱讀提問及答題方式,重視寫作表達水平,嘗試閱讀寫作的評卷教師資格制等。
關鍵詞
語文原點 語文課程 考試改革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它作為一門課程,教學目標以言語理解與表達為主,具有蘊涵豐富、情感充沛的特點,由此語文學習方式更多地強調個性化與體驗性。這些特點決定了其與傾向于答案單一且客觀量化的考試不相兼容。但是,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通過一定方式予以檢驗。怎樣解決語文課程特點與考試之間的矛盾,試題答案的一元化成為高考命題的藩籬。如何跳出考試桎梏,根據(jù)語文課程本身特點,從語文原點出發(fā)重新思考,以期獲得新的突破。
一、試題答案的單一為語文教學帶來的困境
新課程的實施對語文試題的命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套成熟的試題形成,既要立足于新課標,還要考查到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從材料的選取到試題形式、分值等的完善都反映出命題的指導思想、目標指向。
1.試題命制中主觀意向明顯
就目前的語文考題設置存在兩種明顯的主觀意向:試題內容對知識積淀豐富、思路開闊的學生思維的“框定”,同時也是對一些文字鑒賞水平較低者的一種“暗示”:沿著這種“框定”和“暗示”,考生不管是否有所得,都會按照命題意圖“強為之說”,出現(xiàn)虛假認知,喪失了一些雖有創(chuàng)見卻不符“命題意圖”的個性化觀點。這種命題方式由于設問局限,學生在尺幅之內基本僅能回答“所是”,卻難以很好地回答“所以是”,無法全面地了解考生自我觀點的思維過程,和新課標倡導的整體理解、個性理解、多元理解不相符。這種方式之所以會在考試中普遍采用,重要原因就在于它適應“考試”,答題方向明確,便于用比較統(tǒng)一的答案批改評閱。但這種迎合考試的方法卻偏離了語文閱讀理解的本來軌道,變得沒有個性、缺少創(chuàng)新而“眾口一辭”了??梢哉f,語文教學中不少閱讀課的瑣碎提問、條分縷析,與這種考試命題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2.選擇性客觀試題讓猜選答案成為可能
語文高考的選擇性試題不但存在于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與應用中,還大量存在于閱讀理解試題中。內容豐富容量大是選擇題的長處,但同時也使考生猜想答案成為可能,考查到的不一定是學生的真水平。語文考試經(jīng)歷了“去標準化運動”,但仍較多保留選擇題檢測方式,這與選擇題客觀公平且易于批改有關。但語文學科既不同于理科課程也不同于其他以知識性檢測為主的某些文科課程,如何看待和處置其客觀性試題,有沒有更合理的檢測方式,是當前我們需要探究的問題。
3.試題未能顧及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學習
語文課程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堅持個性化和多元化學習。新頻布的新課標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閱讀寫作時的多元理解與表達,高中階段還將選修課作為語文課程的半壁江山。然而實際的語文教學情況是,大量的課外閱讀沒有了,課堂上的多元理解變得謹慎了,最尷尬的是選修課教學,因為這種個性化選擇難以符合高考的衡量“標準”,盡管無數(shù)考題命制者作了各種嘗試,但收效甚微,選修課教學成為“必修課”或為“不修課”,失卻了課程設計的初衷。
二、語文教學的應然追求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獲得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然而實踐中,由于應試的需要,語文失去了其本真,在此有必要對語文的涵義、目的、方法進行再論。
1.什么是語文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主要有:一是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與應用,包括漢字詞匯的正確識記和漢語詞句的基本應用,以及重要文言詩詞名句的識記理解。二是文本的正確理解與評價,包括現(xiàn)代文體的非文學類(實用類、論述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以及漢語文較為特殊的文言文本?!袄斫狻笔侵割I悟于心,“評價”是指訴之于言,課外閱讀主要是領會于心,既可以是偏于感性的消遣性閱讀,也可以是偏于理性的批判性閱讀,課堂閱讀作為閱讀的一種特殊方式,則必須是感性體驗與理性省思的結合,并將理解所得訴之于言。三是信息、觀點與思想情感的表達與交流,高考主要涉及書面表達,即寫作,同樣分非文學性寫作和文學性寫作,但實際上,高考是一種類似文學創(chuàng)作的寫作,需要同時注重思想情感、語言表達及結構技巧,以做到文質兼美。
2.語文學習的必要性
語文學習有兩大目標,生活之用與精神之需。作為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著眼于構建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體系,其次是愉悅身心、滋養(yǎng)心靈、塑造靈魂的精神價值。首先,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點與其他諸多課程不同,即以言語理解與表達為主的語文能力基本上是綜合的,大多數(shù)人的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會普遍表現(xiàn)在各種體式文本的閱讀與寫作上。因此,我們對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進行檢測時,不必過分拘泥于涉及所有體式文本。其次,語文課程學習的生活之用與精神之需深具黏合的特性而不可分割,因此,所謂的語文知識與能力常常表現(xiàn)為一種融匯了寬廣文化視野和濃厚情感志趣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一種情、理、智統(tǒng)一的“言語智慧”。因此,一個人的語文能力需要通過深拓廣延、層疊累進的方式予以培養(yǎng),而不能期望通過一蹴而就、條塊分割或局限于課本內容的方式形成。再次,既然語文學習主要指向未來生活,那么它就應該關注和對接未來生活狀態(tài)下的語文體驗方式,比如生活中真實的文本閱讀一般具有理解評價的整體性、自主性和個性化特征,寫作除應用性寫作具有一定他主性和格式化,文學和“類文學”寫作則具有較多的選擇權(題材、體裁、結構、主題等)和個性化。
3.語文學習的方法
新課標要求學生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靈活而可遷移的應用能力。首先,教學中課內文本閱讀不應采取瑣碎提問和條分縷析的客觀分析方法,而應以學生的自主性發(fā)現(xiàn)和個性化理解為主,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披文入情,析文入理,注重觀點生成和理解依據(jù),展現(xiàn)思考問題的理路。其次,應倡導大量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培養(yǎng)寬廣的文化視野,并配合課本閱讀層疊累進生成能力與智慧,設定較為明確而又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外閱讀書目,包括經(jīng)典的文學文化名著、優(yōu)秀時文及自選優(yōu)秀讀物,通過暢通多種讀書渠道并確保一定自主閱讀課時將課外閱讀真正落到實處。再次,寫作教學要在閱讀積累基礎上,將指導性的命題寫作和自主性的寫作結合起來,重點探索和踐行形式多樣的自由寫作,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文學及類文學創(chuàng)作,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三、回歸語文原點的考試改革探析
在厘清了語文的本質內涵后,針對語文考試中的問題,以使考試回歸語文本位,導向學生個性化體驗化的語文學習,豐富學生的人文積淀。
1.優(yōu)化“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與應用”的考查內容
當前全國各類語文高考試卷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與應用”部分,內容大同小異,但存在不足:選擇性試題太多;檢測內容重復繁雜,文言詩文名句的理解與積累基本都另置他處?!罢Z文基礎知識積累與應用”的考查內容應從漢語詞的正確讀寫、漢語詞句的理解與應用、基礎性語言表達、文言詩文名句積累、經(jīng)典名著與優(yōu)秀時文閱讀等五個方面進行設計,考查方式總體上應減少選擇題,增加自主作答問題,以檢測學生實實在在的漢語詞讀寫、名句積累、語句理解與運用等基礎知識與能力。尤其是經(jīng)典名著與優(yōu)秀時文閱讀考查方面,受高考應試影響,目前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外閱讀現(xiàn)狀不容樂觀。為引領語文教學注重廣泛課外閱讀,高考有必要與推薦閱讀的文學文化名著和優(yōu)秀時文對接,對接方式包括本部分的基礎考查和閱讀理解部分的閱讀選材。為避免經(jīng)典名著及優(yōu)秀時文閱讀的考查成為識記與應試之舉,應不停留于作者、人物、時代背景等常識性檢測,要深入文本內容選取考核點,分值設定恰當,引導師生通過“不備之備”的真實閱讀而自然收獲。
2.改進“閱讀理解與評價”的設問方式
當前高考閱讀理解與評價不僅存在范圍狹窄、框定僵化及選擇題較多等問題,命題者還有一個認識誤區(qū),即對各種體式的文本總想處處兼顧,導致試卷結構繁冗。為此,對“閱讀理解與評價”板塊嘗試可按照“文言文閱讀理解”“現(xiàn)代非文學文本閱讀理解”和“文學文本理解與評價”三方面設計,以減少選擇題方式,探索更多題型。
其中“文學文本理解與評價”的考查,是三類文本考查中問題最為突出的部分,是關注的重點,其考試應該減少題目、開放問題、增加試題深度。命題者可根據(jù)一篇文學文本的特點,從其作品形象、作品語言、作品結構、作品思想情感及藝術手法等諸多方面中選取一至二個方面設置問題,問題要相對宏觀、中性,把以前的“簡答題”變?yōu)椤罢撌鲱}”,通過比較完善的答案系統(tǒng)展示應考者的全思維過程。這種結構完整、理據(jù)充分的“微型文學評論”考查方式有許多優(yōu)點:能解開考試帶來的束縛,盡可能接近非考試狀態(tài)下個體閱讀的真實性,考查到學生的真思想真素養(yǎng);答題容量大,能較為完整地展示考生披文入情、析文入理的全過程,給考生搭起展示文學評價才華的舞臺;由考生自主提煉觀點并論證觀點的評論方式不容易肢解文本,這與真實的閱讀是非常相符的。這種方式要求我們不必再將答案細化為一個個孤立僵死的“關鍵詞”“得分點”,按點給分,而是立足整體,重在思路,其基本要求是“觀點鮮明、理由充分、思路明晰、忠實文本”,其創(chuàng)新性要求則是“理解深刻、有所創(chuàng)見”。這就要求評閱教師評閱的重點應放在短文的思想理路上,語言表達僅作參考,且不必兼顧各種文學體裁(包括古典詩詞),以一馭萬、隨機出現(xiàn)的體裁反倒能減少學生答題的宿構套構,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生成。命題者對閱讀選文可適當選取推薦閱讀書目的內容,以引導落實課外廣泛閱讀。這種文學鑒賞考查方式,能很好地引導語文閱讀教學朝著“學生自主、個性探究、言之有理、廣泛涉獵”的健康方向發(fā)展。
3.改革學生寫作評判的標準
(1)增強評判標準的科學性?,F(xiàn)有作文評分標準過于繁冗不便于操作:“基礎等級”已經(jīng)按照“內容”和“表達”分四等量分,又畫蛇添足地加上“發(fā)展等級”,其實所謂“發(fā)展等級”就是“內容”和“表達”的更高水平表現(xiàn)。因此,高考作文的賦分標準完全可以簡化為“內容”與“表達”的橫軸和四個等級的“縱軸”,將發(fā)展等級的所謂“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chuàng)意”等作為學生“內容”與“表達”的最高等級。
(2)創(chuàng)設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自由選材、個性表達是寫作的本質要求。但高考作為人才甄別與選拔活動,為避免宿構套構,寫作不得不依據(jù)他人命題的命意。經(jīng)過多年探索,目前以話題材料為主的寫作能給考生提供較大的個性化展示空間,但還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思考,比如可否給出多個選題供考生選擇?是否可以放開詩歌寫作?這都有待進一步思考與探究。
(3)探求文質兼美的評判方式。受中國幾千年偏重“詩教”“文德”的傳統(tǒng)影響,高考作文評分標準雖有“內容”與“表達”分類賦分,但“表達”并未獲得與“內容”平等地位,而基本是在“立意高遠思想積極”的主標準下附帶關注作文語言及形式技巧的。這一評判傾向使作文教學較少關注“表達”的藝術而更重“內容”的構設,考生常有為迎合閱卷者口味而編織假話、空話、套話。文學的功能并不僅是“言志”,還要“娛情”,文學的語言及形式技巧本身就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審美價值。因此,可否適當放寬主題統(tǒng)領一切的評價標準,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言表達及形式技巧的空間。
4.嘗試評卷教師資格制度
高考評卷是高考語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文學文本理解與評價考查能夠真正采用更加充分的短論方式,那么其答案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得分點”,而是靈活多變充滿個性的“言語智慧”,這對閱卷者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出很高要求。如果高考作文能將語言表達及形式技巧提升到與“內容”同等重要地位,這對閱卷者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和評價能力也是一大考驗。這就需要實行閱讀理解和作文評改教師的資格遴選制度,選取文學修養(yǎng)好、擅長寫作、有較為寬廣的文藝理論視野的教師擔任此兩類試題評閱。
文學閱讀和寫作改革以及與之對應的評閱教師資格制度,將引導更多的語文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學理解與表達水平,而各地在選拔高中語文教師入職時也會更加重視其以文學性言語理解與表達為主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李海林,等.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新探·學理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關燕云(1963-),女,河北涉縣人,太原師范學院。]【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