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獼猴:啾啾先生,你知道讀音最多的字是哪一個嗎?是“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它5個讀音,但是我發(fā)現(xiàn),“和”還可以讀輕聲,如“暖和”“摻和”。和而不同,我很有學(xué)問吧?
啾啾先生: 哈哈,對!不過“和而不同”是說君子的,不能這么用哦。
小獼猴:那請啾啾先生講講這個成語。
原文重現(xiàn):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負責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人特別喜歡記錄孔子他們關(guān)于君子和小人的話,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等,很多很多?!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其中一條。
孔子和他的弟子生活在我國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時候門派很多,有法家、名家、農(nóng)家、陰陽家、雜家,等等,因此有各種學(xué)問,不像后來,獨裁專制盛行,只是利用儒家學(xué)說,表面上尊稱孔子為“素王”,卻并不把孔子主張的“和而不同”放在心上,并不“以和為貴”。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連“和”與“同”,各家的主張都不一樣呢,儒家就說:我們還是認為“和而不同”好,盡管我們主張跟你們不同,但和你們各門派并存我們沒什么意見,只是你們都分不清“和”與“同”,真心鄙視你們!
“和而不同”該怎么理解?“和”與“同”到底有什么差別?有個叫晏子的,大家可能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很有名。晏子并不屬于儒家,卻認真區(qū)分了“和”與“同”,他說:“你有一個想法,我反對你,而你卻不惱怒,而是接受了我的想法;我有一個想法,你反對我,我也不惱怒,也接受你的想法,這就是和。你有一個看法,我覺得你的看法很對;我有一個看法,你也很贊成我的看法,這就是同?!标套诱f,當然要“和而不同”才好,就跟我們做飯燒菜,要放入食材,放油鹽、佐料,還要加水,這樣做出來的飯菜才好吃,如果飯菜只不過是用水煮出來的水,你能天天就喝這個嗎?我們聽音樂,要聽各種器樂演奏,如果老是一種樂器只彈一個音調(diào),誰受得了?這大概就是“同而不和”了。
后人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因為君子心態(tài)平和,所以見怪不怪,而小人都相同,都是追逐利益,結(jié)果為了利益就不能和睦相處,經(jīng)常鬧翻,和而不同是要求我們不要盲目跟從,要有獨立的見解。啾啾先生覺得這樣的解讀比較狹隘,還是費孝通老先生的話說得好一些,他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你說這樣好不好?
啾啾先生提問:
一、把下列句子、詞語中“和”字的讀音寫在括號里。
1.小王學(xué)會了和面( ) 2.曲高和寡( )
3.你就別去攪和他們( ) 4.和諧社會( )
5.張大爺今天打麻將一把都沒和( )
二、查資料或跟爸爸媽媽討論,用自己的話翻譯一下費孝通先生的話。
(答案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