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探討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果實后熟期品質(zhì)變化的因素及機理,并為制定科學的獼猴桃果實后熟管理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連續(xù)2年(2013-2014年)用不同后熟方法對獼猴桃果實在后熟期的品質(zhì)變化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不同后熟方法不影響獼猴桃果實在采果時單果重、縱橫徑和果柄(長度和直徑)等指標;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在果實后熟后的單果重、縱橫徑、果柄(長度和直徑)、單果重損失率、縱橫徑損失率和果柄(長度和直徑)損失率等指標,以將果實放于塑料袋中進行后熟后方法的效果為最好;也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后的果形指數(shù)變化率、果汁含糖量和后熟時間等指標,以將獼猴桃果實平放于木材桌面上進行自然后熟方法的效果為最好。在考慮減少果實水分蒸發(fā)和保持果實新鮮度等時選擇使用塑料袋裝果的后熟方法為好;考慮提高果實果汁含糖量和縮短果實后熟時間等時,選擇使用把果實直接放在桌面上的后熟方法為好。
關(guān)鍵詞: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后熟;果實;品質(zhì)
中圖分類號:S663.4;TS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71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4.043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kiwi fruit ripening period and the quality change and mechanism, and develop kiwi fruit ripening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asur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the quality change of kiwi fruit was studied with different ripe methods of kiwi fruit after the maturation period in 2 years(2013~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after-ripening methods had no effect on fruit weight,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ameter and fruit stalk(length and diameter), and other content. However, it may directly affect the kiwi fruit in after the ripening of fruit weight,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ameter, fruit stalk(length and diameter), the loss rate of weight loss,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ameter and fruit stalk(length and diameter) loss rate, etc. It is best to put fruits in plastic bagsin after-ripening method.It could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kiwi fruit shape index after the ripening rate, fruit juice and sugar content after ripening time, etc. It is the best method to put kiwi fruit on wood table after natural ripe. When considering to reduce evaporation and keep the fruit fresh fruit, it is suggested to put fruit in plastic bags. Consider raising fruit juice sugar content and shortening the ripe time, it is suggested to choose after-ripening method and put fruit on the table directly.
Key words: Actinidia chinensis; after-ripening; fruit; quality
“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加快農(nóng)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步伐,大力推進優(yōu)勢特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wù)來抓,以優(yōu)勢明顯、特色突出、潛力可觀的生態(tài)畜牧業(yè)和精品水果等8個產(chǎn)業(yè)作為發(fā)展重點,以“做大總量、提高質(zhì)量”為主攻方向,形成產(chǎn)業(yè)集群,把特色優(yōu)勢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1]。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原產(chǎn)中國,是當今國內(nèi)外公認的最佳營養(yǎng)保健水果之一,其果實中富含糖、蛋白質(zhì)、礦物質(zhì)、氨基酸、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份,特別是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是一般水果和蔬菜的幾倍至幾十倍。根、莖、葉、花、種子都有獨特的用途,其藥用價值亦相當高,特具“珍果”桂冠[2]。獼猴桃屬獼猴桃科藤本植物,是一種新興的灌木性藤本落葉果樹,在中國分布很廣[3],也是20世紀野生果樹人工馴化栽培最有成就的四大果種之一,由于其果實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維生素C(VC)含量高,加上果實性酸、甘、寒,有調(diào)中理氣、生津潤燥、解熱除煩之效,故經(jīng)濟、營養(yǎng)價值高和醫(yī)療效果好而倍受關(guān)注[4]。到2010年,全國種植面積為106 800 hm2,產(chǎn)量1 069 794.0 t,而貴州省種植面積為5 600 hm2,產(chǎn)量12 716.0 t。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調(diào)整貴州省獼猴桃果業(yè)的生產(chǎn)得到了迅猛發(fā)展。但貴州省獼猴桃生產(chǎn)上存在品種結(jié)構(gòu)不合理,良莠不齊和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貴州省獼猴桃生產(chǎn)的發(fā)展[5-7]。雖然獼猴桃栽培技術(shù)和貯藏期果實品質(zhì)變化的研究有報道[8-16],但后熟方法對獼猴桃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還未有報道。于是本研究連續(xù)2年(2013-2014年)進行了不同后熟方法對獼猴桃果實品質(zhì)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研究,旨在摸清影響獼猴桃果實品質(zhì)在后熟期中變化的影響因子及機理,為獼猴桃果實后熟期管理水平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供試的獼猴桃品種為紅心獼猴桃品種,引進于貴州省湄潭縣。
1.2 試驗園基本概況
試驗地點在貴州省蠶業(yè)辣椒所內(nèi)進行。海拔880 m,年均溫14.9 ℃,夏季最高溫38.4 ℃,最熱月(7月)平均溫25.8 ℃;冬季最低溫-3.0 ℃,最冷月 (1月)平均溫3.0 ℃,≥10 ℃的有效積溫4 938 ℃;年降雨1 040 mm,主要分布在夏季;土壤為南方典型黃壤,肥力不足,土層深厚,一般都在1.0 m以上,pH 5.5~6.5,灌溉水源主要靠雨水。
試驗品種于2001年春定植,株行距3.0 m×3.0 m,每667 m2定植75株, 雌雄株的比例為(8~9)∶1,并采用高標準的建園方法進行合理定植苗木,即挖好定植溝,施足底肥。管理按照獼猴桃樹高水平的栽培管理技術(shù)進行,重點是加強土肥水管理、樹形整形方式采用扇形樹形和合理的疏花疏果管理。獼猴桃樹于2003年開始結(jié)果,以后逐年進入盛果期。
1.3 試驗方法
1.3.1 果實產(chǎn)量和質(zhì)量調(diào)查 選擇有代表性的樹,單株小區(qū),3次重復(fù),按試驗要求選好結(jié)果蔓,分別掛牌標記,留頂果,每蔓按要求進行留果。連續(xù)3年進行調(diào)查采果后和通過15~20 d后熟時間果實的單果重、果實縱橫徑、果柄長度粗度,以及后熟后的果汁含糖量,并計算出單果重失重率、縱橫徑損失率,果形指數(shù)變化等。
1.3.2 不同后熟方法試驗 調(diào)查3株樹,15條結(jié)果蔓(5條結(jié)果蔓/株,在植株的中上部),每個結(jié)果蔓的單個芽上留頂果一個,每個結(jié)果蔓留果5個,其余的全部疏掉。每年10月10日采下所留的果進行果實后熟方法試驗。設(shè)2個處理:處理1,將獼猴桃果實放于塑料袋中進行后熟;處理2,將獼猴桃果實平放于木材桌面進行自然后熟。
利用Microsoft Office軟件對所測定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繪制圖表。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后熟方法對獼猴桃果實后熟后單果重、縱橫徑和果柄大小的影響
采果時獼猴桃果實單果重、果實縱橫徑和果柄長度直徑等指標的大小是果實在生長過程形成的,只與樹齡大小、樹體大小、樹勢強弱、結(jié)果多少和樹體管理水平相關(guān)。
由表1可以看出,后熟方法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的單果重、縱橫徑和果柄長度直徑等指標,其效果以處理1為最好,即獼猴桃果實后熟的果實單果重較重、果實縱橫徑較大和果柄直徑較大,說明獼猴桃果實在不同后熟方法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不同的,必然導(dǎo)致果實單果重、果實縱橫徑果柄長度直徑等指標的不同,原因是獼猴桃果實單果重、果實縱橫徑和果柄長度直徑等指標大小的變化與果實后熟條件相關(guān),當然也與果實大小相關(guān)。
2.2 不同后熟方法對獼猴桃果實后熟期中單果重、縱橫徑和果柄大小損失率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后熟方法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期中的單果重損失率、縱橫徑損失率和果柄長度直徑損失率等內(nèi)容,果實單果重損失率、果實縱徑損失率、果實寬橫徑損失率和果實厚橫徑損失率等指標,處理1與處理2之間都存在極顯著差異;果柄直徑損失率,處理1與處理2的效果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果柄長度損失率,處理1與處理2的效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獼猴桃果實通過不同后熟方法進行果實后熟后,果實單果重損失率、果實縱徑損失率、果實寬橫徑損失率、果實厚橫徑損失率和果柄長度直徑損失率等指標的變化有所不同,其中處理1的果實單果重損失率、果實縱徑損失率、果實寬橫徑損失率、果實厚橫徑損失率和果柄直徑損失率等指標的降低幅度顯著縮小,果柄長度損失率的降低幅度顯著增大,而處理2的效果則反之,這都與果實的后熟條件有關(guān)。這是由于獼猴桃果實在不同后熟方法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不同的,必然導(dǎo)致果實單果重、果實縱橫徑和果柄長度直徑大小等指標的變化有所不同。
2.3 不同后熟方法對獼猴桃果實后熟后果實果形指數(shù)、果汁含糖量和果實后熟時間的影響
由表1還可以看出,后熟方法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期中的果形指數(shù)變化率、果汁含糖量和果實后熟時間等指標。果實果形指數(shù)變化率,處理1與處理2的效果之間達到極顯著差異;果實的硬度變化,果實的硬度通過后熟期后都由硬變軟;果實果汁含糖量,處理2與處理1的之間不存在差異,但前者優(yōu)于后者;果實后熟時間,處理1與處理2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獼猴桃果實通過不同后熟方法進行果實后熟后,果實果形指數(shù)變化率、果汁含糖量和果實后熟時間等指標的變化有所不同,其中處理2的效果最好,這都與果實的后熟條件有關(guān)。原因是獼猴桃果實在不同后熟方法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不同的,必然導(dǎo)致果實果形指數(shù)變化率、果汁含糖量和果實后熟時間等指標的變化有所不同。
3 小結(jié)與討論
后熟方法不影響獼猴桃果實在采果時單果重、縱橫徑、果柄長度和果柄直徑等指標,原因是獼猴桃果實單果重、果實縱橫徑和果柄長度直徑等指標的大小是果實在生長過程形成的。后熟方法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后的單果重、縱橫徑和果柄長度直徑等指標,其中處理1的獼猴桃果實后熟的果實單果重較重、果實縱橫徑較大和果柄直徑較大,由于不同后熟方法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不同的,必然導(dǎo)致果實單果重、果實縱橫徑、果柄長度和果柄直徑等指標的變化也有所不同。后熟方法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后單果重損失率、縱徑損失率、寬橫徑損失率、厚橫徑損失率和果柄(長度和直徑)損失率等指標,其中處理1的果實單果重損失率、果實縱徑損失率、果實寬橫徑損失率、果實厚橫徑損失率和果柄直徑損失率等指標的降低幅度顯著縮小,果柄長度損失率的降低幅度顯著增大,而處理2的效果則反之,這都與果實的后熟條件有關(guān)。后熟方法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后果形指數(shù)、果汁含糖量和后熟時間等指標,其中處理2的果實果形指數(shù)增加的幅度大,果實果汁含糖量增加的幅度大,果實后熟時間明顯縮短,這都與果實的后熟條件有關(guān)。
對于影響獼猴桃果實在采時和后熟后的單果重大小、縱橫徑大小、單果重損失率、縱橫徑損失率、果形指數(shù)變化率、果汁含糖量變化、后熟時間變化和果柄的(長度和直徑)變化等指標的內(nèi)外因及其他品種的變化還需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后熟方法不影響獼猴桃果實采時的單果重大小、縱橫徑大小和果柄長度直徑大小,但能夠直接影響獼猴桃果實后熟期后的單果重大小、縱橫徑大小、果柄長度直徑大小、單果重損失率、果實縱橫徑損失率、果柄長度損失率、果形指數(shù)變化率、果汁含糖量變化和后熟時間等指標。通過用塑料袋進行獼猴桃果實后熟能夠顯著縮小果實后熟的果實單果重變輕幅度、果實縱徑損失率、果實寬橫徑損失率、果實厚橫徑損失率和果柄直徑變小幅度,增大果柄長度變小幅度,也能夠顯著縮小果實后熟的果實單果重損失率、果實縱徑損失率、果實寬橫徑損失率、果實厚橫徑損失率和果柄直徑損失率等內(nèi)容的降低幅度,增大果柄長度損失率的降低幅度,還能夠縮小果實后熟的果實果形指數(shù)增大的幅度,降低果實果汁含糖量,延長果實后熟時間。果實后熟方法的不同,必然存在果實后熟的條件是不同的,引起果實表面蒸發(fā)水分的速度也不同,也導(dǎo)致果實在后熟過程中的新陳代謝速度也不同,進一步引起果實重量、果實縱橫徑、果汁含糖量和果實后熟時間等指標的變化也有所不同。獼猴桃果實采后后熟軟化分為前期的軟化啟動階段和后期的快速軟化階段[13-16];再有研究表明,獼猴桃在結(jié)果蔓上不同留果量直接影響果實采后后熟的品質(zhì)變化規(guī)律和果實軟化衰老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因子之一。由此建議獼猴桃果實進行后熟時,考慮減少果實水分蒸發(fā)和保持果實的新鮮度等指標時選擇使用塑料袋裝果的方法進行獼猴桃果實后熟;考慮提高果實果汁含糖量和縮短果實后熟時間等指標時,選擇使用把果實直接放在桌面上的方法進行獼猴桃果實后熟。
參考文獻:
[1] 余文中,楊 紅,黎 明,等.果園-辣椒套作高產(chǎn)高效栽培種植模式效益分析[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2(7):60-62.
[2] 禹蘭景,趙京獻.獼猴桃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J].河北林業(yè)科技, 1995(3):52-54.
[3] 羅桂環(huán).獼猴桃發(fā)展小史[J].中國農(nóng)史,2002(3):24.
[4] 趙良權(quán).獼猴桃綜合利用價值與民發(fā)展前景[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0(2):25.
[5] 徐小彪,張秋明.中國獼猴桃種質(zhì)資源的研究與利用[J].植物學通報,2003(6):648-655.
[6] 姚春潮,張林森,劉旭峰.世界獼猴桃產(chǎn)業(yè)生產(chǎn)研究現(xiàn)狀[J].西北園藝,2003(2):54-55.
[7] 楊 軍,胡保成,吳大江.貴州獼猴桃發(fā)展和市場分析[J].西南園藝,1998(4):20-21.
[8] 何陽鵬,秦劍橋.不同獼猴桃品種生物學特性比較研究[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3):38-40.
[9] 王永安,薛 瑩.我國獼猴桃主要品種及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山西果樹,2001(1):22-23.
[10] 金方倫.黔北地區(qū)獼猴桃的生物學特性及豐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03(3):13-16.
[11] 金方倫,黎 明,韓成敏.貴長獼猴桃在黔北地區(qū)的生物學特性及豐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shù)[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0):175-178.
[12] 曾 榮,陳金印,李 平.美味獼猴桃果實后熟過程中主要品質(zhì)指標的變化[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2(5):587-590.
[13] 蔡金術(shù),王中炎,曾 斌.貯藏期獼猴桃果實的品質(zhì)變化[J].落葉果樹,2007(5):13-15.
[14] 張海新,寧久麗,及 華.果實采后品質(zhì)和生理變化研究進展[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2):54-56.
[15] 陳昆松,鄭壘土,張上隆.乙烯與獼猴桃果實的后熟軟化[J].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9(3):251-254.
[16] 金方倫,馮世華,張發(fā)維,等.不同留果量對中華獼猴桃后熟期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4(1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