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山+凌朔
南海仲裁案事關我領土主權、海洋權益、外交大局和國際形象,所以相關報道不僅是一場南海輿論戰(zhàn),更是一場國際話語權爭奪戰(zhàn)和國家形象保衛(wèi)戰(zhàn)。在這場國際傳播較量中,對外報道是主戰(zhàn)場,英文報道是最前線。
作為中國對外傳播的主力軍,新華社協(xié)調海內外采編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創(chuàng)造性開展以英文為龍頭的對外報道,統(tǒng)籌通稿線路、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海外專版等各形式多語種報道,精準把握時度效,實現(xiàn)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有力配合了我外交工作大局,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外傳播工作樹立了典范。
一、提前部署,預案充分
習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指出:“時效決定成效,速度贏得先機。”7月12日,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公布最終裁決之時,新華社后方編輯部和前方分社密切配合,奪得中外文全語種、通稿海媒全線路全球首發(fā),占據(jù)了輿論引導的先機。
當日下午16時38分,新華社國際部接到馬尼拉分社電話,分社雇員通過菲外交部線人得到可靠消息,菲方已經收到裁決。國際部隨即啟動報道程序,于16時39分播發(fā)英文特急稿,奪得全球首發(fā),領先時效第二的路透社9分鐘,并被路透社援引為消息來源。其他語種也迅速跟進,實現(xiàn)全面首發(fā)。
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新華社報道時效也全面領先西方三大通訊社海外社交媒體賬號。新華社首條推特快訊比時效第二的美聯(lián)社早了近45分鐘,比專注于突發(fā)事件的西方媒體大號BBC Breaking和CNN Breaking推特賬號也分別領先29分鐘和35分鐘。臉譜賬號也都領先其他主流媒體賬號至少約一小時。
這一全球首發(fā)的實現(xiàn)并非偶然,與新華社前后方采編部門和人員提前周密安排、充分做好預案密不可分。考慮到雖然所謂的仲裁庭設在海牙,但菲律賓作為發(fā)起方可能提前拿到裁決,所以在裁決公布前幾天,新華社國際部不僅和歐洲總分社、海牙分社多次聯(lián)系溝通,還與亞太總分社、馬尼拉分社聯(lián)系協(xié)調,敲定了詳細的快訊搶發(fā)機制,一方面指導前方利用我使館、駐在國外交部等渠道緊盯動態(tài),確保第一時間通報后方;另一方面提前策劃預制特急稿,等到前方消息后隨即播發(fā),并通報其他語種線路同步跟進。這些全方位預判和部署為在這一關鍵節(jié)點奪得全球首發(fā)奠定了基礎。
另外,這場漂亮的時效爭奪戰(zhàn)也再次證明了發(fā)掘和培養(yǎng)優(yōu)質高端可靠當?shù)毓蛦T的重要性。當?shù)毓蛦T在信息搜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優(yōu)勢,往往在關鍵時刻能夠發(fā)揮關鍵作用。
二、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稿件
第一落點并非終點。實踐證明,搶得第一落點后,只有繼續(xù)精心組織后續(xù)報道,才能把傳播效果最大化,有效傳遞中國聲音,影響國際輿論。
所謂最終裁決公布后,新華社國際部在嚴文斌主任指揮下,安排對外報道骨干,以前方提供的翔實素材為基礎,發(fā)揮后方編輯部資源和智力優(yōu)勢,精心編寫打磨對外滾動消息,從標題導語到背景引語,精心設計反復推敲,取得突出傳播效果。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英文消息組稿《濫權仲裁庭公布無效最終裁決》(Law-abusing tribunal issues ill-founded award on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路透社、法新社、《時代》周刊、《海峽時報》、美國之音、福布斯等國際知名媒體廣泛轉引,在奪得輿論先機的同時,第一時間發(fā)出中國權威聲音,奪得了輿論引導主導權。法、西、俄、阿等語種消息也分別被法新社、埃菲社、塔斯社、今日俄羅斯、墨西哥《日報》、中東社等各語種國際知名媒體采用。
這組消息稿件的突出傳播實效表明,在重要事件的重要節(jié)點經營好重要消息,是有效提升傳播效果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消息是通訊社業(yè)務的基石。新華社首先是“消息總匯”,及時為用戶提供動態(tài)消息是任何通訊社的基本職能。另一方面,消息雖然是對事實的客觀描述,不允許記者自己跳出來評說,但消息也能體現(xiàn)立場、傳遞聲音,而且因其相對客觀平衡的特點,觀點都在潛移默化中傳播,更容易得到受眾理解和認同。
編寫重點消息稿件時,尤其要注重標題導語的設計,要抓住外界最關注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最需要新華社提供哪些方面的信息。根據(jù)這些外媒關注焦點,有針對性地加強設計,往往能取得較好的傳播實效。
三、創(chuàng)新議題設置,全面有效發(fā)聲
在國際話語體系總體上仍處于“西強我弱”格局的國際輿論形勢下,主動有效地加強議題設置,解決“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問題,是對外傳播的關鍵任務。在這場復雜敏感的南海輿論戰(zhàn)中,新華社始終高度重視議題設置,在深入調研和反復頭腦風暴的基礎上,推出了多組中外文系列評論,在引領和幫助國內外受眾理性、全面、準確看待仲裁案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為我外交戰(zhàn)、輿論戰(zhàn)提供了新的論點和論據(jù)。
以新華社國際部在所謂仲裁庭6月29日發(fā)布最終裁決預告之后推出的“十論南海仲裁案”中外文系列評論為例。議題設置創(chuàng)新的根本是內容創(chuàng)新。在南海報道上,內容創(chuàng)新的難點在于角度選取和尺度把握,即如何在確?;{和口徑穩(wěn)妥的同時,尋找新角度,開辟新思路,搜尋新論據(jù),提煉新觀點。為此,國際部不僅把“十論”的想法在研究南海問題的專家學者中論證,更邀請研究歐洲問題、中東問題、美國問題、日本問題、法律問題的記者編輯坐在一起反復討論,讓各種觀點在一起碰撞,在綜合分析各家媒體南海報道整體情況之后,最終明確了“十論”系列稿件的思路和結構。
一論、二論分別從仲裁法理和國際法理兩個層面剖析仲裁案的偽規(guī)則特性;三論確立中菲關系應回歸正軌的主基調;四論對歷史性權利作出理性陳述和橫向論證;五論、六論分別對美國和日本這兩個攪動南海局勢的域外勢力進行揭批;七論揭示仲裁案對東盟一體化進程的毒害作用;八論談西方輿論如何歪曲南海事實;九論劍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表露無遺的冷戰(zhàn)思維;十論回歸解決問題的方案,分析得出只有對話才是正道的結論。事實證明,這是所謂最終裁決公布前,國內媒體推出的最全面的包圍式、論證式系列報道。
“十論”之所以選在發(fā)布裁決預告之日起開始播發(fā),是考慮到仲裁庭一旦宣布發(fā)布所謂最終裁決的日期,勢必將仲裁案的關注度推高到白熱化階段,而從宣布預告到宣布裁決結果這十多天的“空檔期”,恰好是把散落于過去三年來的中國政府聲音、專家觀點立場、媒體判斷分析整合起來,有規(guī)模、有氣勢、有邏輯地集中展現(xiàn)的最佳時機。為產生新的說服力,“十論”多用史料和故事佐證我立場觀點,包括從中外史料中挖掘出兩個過去從未見諸報端的中菲友好交往典故。
這套評論“組合拳”引起海內外輿論強烈反響,國內采用近300家次,海外被英國BBC、日本共同社等諸多國際主流媒體轉引,日本、緬甸部分媒體還全文翻譯轉載了“十論”文章。
四、把“陳情”和“說理”、“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
南海輿論戰(zhàn)根本上是一場人心爭奪戰(zhàn),要讓海外受眾了解南海經緯,理解中國立場,支持中國主張。這就需要提升對外報道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讓中國的故事和聲音不僅能夠入耳入眼,更能入腦入心。
正如習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所言,要“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我社報道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
遵循這一思路,新華社國際部在創(chuàng)新議題設置、做好言論報道的同時,注意雙管齊下。首先,充分利用各種權威資料,設計播發(fā)《西方回避的南海史實》《南海仲裁案之為什么》等系列背景資料性報道,幫助受眾了解南海史實。同時,協(xié)調海外總分社、分社,廣泛采訪有識之士,借助外嘴發(fā)表理解我、支持我的言論,同時搜集整理外媒相關報道和文章,放大國際上于我有利的聲音。
這些稿件有力闡釋了中國立場,傳遞了中國聲音?!段鞣交乇艿哪虾J穼嵪盗兄坡少e染指黃巖島始末》一稿被《紐約時報》轉引,英文系列評論被包括西方三大通訊社在內的眾多國際知名媒體轉引,多篇采訪外國專家官員的專訪稿件也被法新社等外媒采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專訪對象中包括菲律賓退休和現(xiàn)職官員,借菲律賓國內人士之口,對菲律賓提起的仲裁案提出質疑,有效提升了新華社報道的整體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