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戴紹飛,趙海博,王海陽
(佳木斯大學口腔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
?
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的功能性MRI研究
李洪濤,戴紹飛,趙海博,王海陽
(佳木斯大學口腔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
目的:研究觀察大鼠局灶性缺血及再灌注后MRI的變化,為急性腦缺血的預后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擇65只SD大白鼠隨機分6組,分批采用線栓法制作右大腦中動脈缺血模型,在腦出血后不同時間進行再灌注,觀察比較各組在灌注前和灌注后腦組織的損傷,結合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變化。結果:各組在不同時間段經DWI、PWI掃描,DWI異常信號及ADC值發(fā)生規(guī)律性變化,神經細胞凋亡百分比與再灌注時間存在相關性。結論:大鼠腦缺血的成活率與再灌注治療時間存在相關性,在2h內進行再灌注治療可促進部分受損腦組織的恢復,在6h后治療則會加重腦出血組織的損傷,通過MRI技術可分別的從大鼠腦損傷和血流動力學兩方面的變化來分析再灌注的治療效果。
腦出血再灌注;MRI;線栓法
腦血管疾病是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其病死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均高,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造成沉重的社會負擔和經濟負擔。在臨床腦血管病的分類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占2/3,其中以大腦中動脈分布區(qū)的發(fā)病率為最高。
本研究擬采用大鼠血管閉塞再灌注模型,觀察急性缺血及再灌注MRI的變化,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手段、病理學方法,著重研究①缺血再灌注后神經元的變化及損傷機制,以及影像學表現。②缺血再灌注后血腦屏障的變化,腦水腫變化、出血性轉化與影像學的關系。③缺血再灌注后腦血流灌注狀況,動態(tài)監(jiān)測腦缺血后的某些病理生理改變。進一步明確腦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生理變化,為急性腦缺血的治療、判斷預后提供一個理論基礎和實驗基礎。作為無創(chuàng)性的活體檢查,也為進一步評價治療效果尋求一個可靠的客觀指標。
1.1 一般資料
選擇65只SD大白鼠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6組,在相同的條件下分批采用線栓法制作右大腦中動脈缺血模型,標記為A、B、C、D、E、F。其中A、B、C、D小鼠用于再灌注前后DWI、PWI掃描成像的研究,每組小鼠10例,A組為假手術組,B組為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2h、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24h,C組為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2h、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24h、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7d,D組為腦缺血后6h/再灌注治療2h、腦缺血后6h/再灌注治療24h。其中E、F組小鼠用于神經細胞凋亡分析的研究,其中E組小鼠15例,F組10例,E組每5只分別為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2h、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24h、腦缺血后2h/再灌注治療7d,F組每5只分別為腦缺血后6h/再灌注治療2h、腦缺血后6h/再灌注治療2h。
1.2 方法
運用DWI、PWI結合組織學觀察比較各組在灌注前和灌注后腦組織的損傷,結合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變化。DWI成像掃描采用EPI序列,b值為0.1000s/mm2,掃描時間55s;PWI采用EPI序列,連續(xù)掃描40次,反轉角度40度,掃描時間65s。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方差分析進行表示,采用方差檢驗為標準,應用雙側檢驗作為評價標準,α取0.05。
2.1 各組大鼠再灌注前后DWI、PWI掃描結果的比較
結果顯示, B組小鼠在再灌注前,再灌注后2h及再灌注后24h的ADC值明顯高于D組小鼠,DWI異常信號相對面積明顯小于D組,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B、C、D小鼠經過再灌注治療后,三組小鼠的PWI異常信號相對面積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2,圖1。
χ2= 0.93,P<0.05。
表2 再灌注前后DWI異常信號相對面積的變化±s,n=10)
χ2=12.65,P<0.05。
圖1 大鼠腦缺血2h MRI成像與缺血2h后再灌注MRI成像對比
A、B、C、D圖均為DWI與ADC圖,A和B為缺血2h,C和D為缺血2h再灌注2h。圖A和B顯示SWI右側部分文狀體及額頂葉大片高信號,ADC呈低信號。圖C和D顯示右側大腦半球異常信號與A和B圖比較面積無明顯變化。
2.2 分析神經細胞凋亡與再灌注時間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神經細胞凋亡百分比與再灌注時間存在相關性,E組小鼠在腦出血2h后進行再灌注,再灌注2h、24h和7d后的神經細胞凋亡率分別為3.15%、42.17%、14.27%;E組小鼠在腦出血6h后進行再灌注,再灌注2h、24h后的神經細胞凋亡率26.17%、21.74%。
腦血管疾病時臨床中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目前已經成為居于惡性腫瘤之后第二高死亡率疾病[1]。近幾年來,隨著老齡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出逐漸增高的發(fā)展趨勢,在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腦出血是較為常見的發(fā)病類型。在近幾年的臨床研究中發(fā)現,再灌注可作為臨床腦缺血的主要治療方法。再灌注治療是將具有溶血栓作用的纖維酶激活物應用于缺血性腦部神經,加快了患者腦動脈血栓的溶解,促進腦動脈血流的恢復,減輕由于缺血性腦出血對腦組織和腦動脈帶來的損傷。再灌注治療的溶栓時間與治療結果存在相關關系,若未及時進行溶栓治療,反而會加重患者的腦組織損傷[2~5]。在本次課題研究中,本文以大鼠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建立缺血性腦出血模型,觀察不同時間再灌注治療下大鼠腦動脈及腦組織的變化,確定再灌注治療的最佳時機,為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結果顯示,在2h內延長再灌注治療可促進部分受損腦組織的恢復,在6h后延長再灌注治療則會加重腦出血組織的損傷,,神經細胞凋亡百分比與再灌注時間存在相關性。因此,在患者急性腦出血后及早采用有效措施,進行溶栓治療,挽救缺血的半暗帶腦組織,鑒定腦動脈栓塞對血管和腦組織的損傷,在患者病發(fā)缺血性腦出血時在2h內采取有效的溶栓治療,對于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促進預后康復具有重要作用[6]。
[1]韓春賡,楊瑩,傅佳. 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血管源性腦水腫的時相變化[J].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2:143-146
[2]盛寶英,魏春杰,楊曉玉,等.bFGF和BDNF對MCAO大鼠海馬區(qū)神經干細胞原位增殖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0,33(3):1-2
[3]金玉玲, 張曉梅, 朱曉峰. 移植神經干細胞在腦缺血大鼠損傷腦區(qū)的定向分化及其對運動功能的影響[J]. 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5,28(1):1- 3
[4]徐忠燁, 朱曉峰. 新生大鼠海馬神經干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J]. 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5,28(1):2-4
[5]張曉梅, 金玉玲, 朱曉峰. 體外培養(yǎng)海馬神經干細胞分化前后離子通道檢測[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5,28(1):4-5
黑龍江省衛(wèi)生計生委課題,編號:2014—252。
李洪濤(1970~)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副主任技師。
R743
A
1008-0104(2016)06-0038-02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