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卿
CIMA方向班核心課程教學多元考核體系探究
徐凡卿
為了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人才,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在全國高校深入進行。課程考核方式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改革步伐也應不斷加強和推進。文章通過對三江學院商學院國際會計職業(yè)資格教育——CIMA方向班專業(yè)核心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的研究,分析該方向班在專業(yè)核心課程考核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究出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并重、理論考核與能力考核并重、改革考核形式和考試題型、建立多主體考核的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
國際會計;CIMA方向班;多元化課程考核
為適應會計教育國際化進程,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且通曉國際慣例的新型會計人才,我國高校正加速開展國際會計職業(yè)資格教育——CIMA(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方向班,包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南京審計大學等。三江學院商學院于2015年與新加坡特許科技學院(Charter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合作,將CIMA方向班引入財務管理專業(yè)本科教育階段。為了滿足國際會計職業(yè)資格教育的培養(yǎng)要求,CIMA方向班專業(yè)核心課程不僅引進英國原版教材,而且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如何對專業(yè)核心課程的雙語教學效果進行全面合理的考核,以充分體現該教學模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育教學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本文主要探究更適合國際會計職業(yè)資格教育的雙語課程考核方式,以引導國際會計職業(yè)資格教育融入高校本科會計教育體系,提高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的質量,培養(yǎng)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國際化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Accountants,以下簡稱CIMA)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性管理會計師組織,與其他主要面向財務會計或審計的國際財務資格不同,其職業(yè)資格主要關注企業(yè)經營管理與決策技能,為企業(yè)培養(yǎng)具有財務知識和戰(zhàn)略思維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
CIMA方向班是三江學院商學院與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新加坡特許科技學院(Charter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開展的合作項目。該方向班整個課程體系由三江學院與新加坡特許科技學院共同制定,其專業(yè)核心課程主要有:會計學原理I &II(PrinciplesofAccounting I&II)、管理會計基礎(Fundamentals ofManagementAccounting)、財務會計I&II(FinancialAccounting I& II)、成本管理(CostManagement)、財務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組織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商務溝通(BusinessCommunication)、企業(yè)運營綜合案例(IntegratedCaseStudyforBusinessOperations)等。這些課程的設置有機地融入了CIMA各個職業(yè)階段認證考試以及會計從業(yè)資格考試的內容。部分課程由新加坡特許科技學院教師協(xié)同商學院教師共同講授,授課方式為中英文雙語,由新加坡教師完成考前課程輔導。
通過這些核心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yǎng)具有一定會計核算能力、財務分析能力、成本管理能力、預算規(guī)劃能力、投資理財能力、管理控制能力等財會專業(yè)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還在于培養(yǎng)善于溝通協(xié)作、熟悉企業(yè)運營機制、能夠有效參與企業(yè)運營、管理、戰(zhàn)略制定與評價的應用型人才,另外,還要培養(yǎng)能熟練運用英語技能、通曉國際通行的財經規(guī)律、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國際視野且適應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國際型人才。
對CIMA方向班專業(yè)核心課程大綱的考核要求和正在實施的部分專業(yè)核心課程考核方式進行研究,發(fā)現CIMA專業(yè)核心課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有:
(一)重視結果考核,輕視過程考核
CIMA核心課程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其比重分別為40%和60%。平時成績由考勤(10%)、課堂表現(10%)、課堂測試(20%)組成,期末成績以閉卷筆答的卷面分數體現(60%)。這種考核方式過度重視結果考核,輕視過程考核。過程考核即平時成績考核,其所占比重較低,且其構成內容不夠科學。無論是課堂表現還是課堂測試,考核的內容依然局限在課本知識,和期末考試考核內容基本一致,甚至重疊。部分課堂測試是在課程結束或期末進行,與期末考試時間較為接近,無形地增加了結果考核的比重,且這時教師對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已基本結束,不利于將考核實際情況及時地反饋給學生,也無法根據學習評價來調整教學活動。而學生在考核結束后只在意結果即成績,忽視對該課程知識點的實際掌握程度以及自己業(yè)務能力提升程度的總結和反思。所以,核心課程以期末成績占比較大的考核方式進行,過度在意考核結果,忽略學習過程,不利于學生通過考核反饋的情況客觀評價其學習效果,不利于教師檢驗其教學效果,不利于及時發(fā)現問題。
(二)理論考核為主,弱化能力考核
核心課程的考試題型主要由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解答或分錄題、計算綜合題為主,其中大部分為客觀題,分值占比較大,且試卷內容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主要考查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記憶、理解和計算能力等。這種考核方式缺乏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考查。會使學生養(yǎng)成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和“死讀書讀死書”的不良學習行為,忽視對知識靈活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導致高分低能學生的出現。另外,也助長了平時不學、考前突擊、考后丟失的學習風氣,這些學生以臨時抱佛腳的姿態(tài)應對考試,即便通過了考核,也沒有對相關課程知識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沒有對其他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這種以理論考核為主、弱化能力考核的形式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考核形式單一,考試題型固定
核心課程的考核形式基本是采用閉卷、筆答、全英文,鮮少有討論、演講和論文等形式,筆試考核行式相對比較單一。試卷題型主要有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解答或分錄題、計算綜合題等固定模式,即便采用全英文,但該模式造成理論內容考核為多,操作實踐內容考核較少,且試題基本配有標準答案,不定答案的發(fā)揮分析題型較少。試卷內容僅就書本知識點出題,以考核學生識記能力為主,沒有對學生的拓展能力進行全面地考核。這種相對單一的考核形式只能檢驗學生對書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會促使學生依靠死記硬背等機械的學習方式通關,缺乏融會貫通的學習整合能力。這種考核形式還帶有一部分的突擊行為,不能很好地驗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會造成學生懶散不積極應試的考試心態(tài),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興趣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習能力。
(四)考核由授課教師獨自評判
核心課程考核僅僅由該課程的授課教師完成,未能將學生自身考核、互相考核結合進行。該考核方式無法保證考核成績的客觀公正,無法吸收學生自己及其群體的考核意見。在實際的教學考核過程中,尤其是對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完全由授課教師自行評判,過于獨斷,有些教師甚至可能會加入對學生的個人情感色彩,這也會導致對學生的考核情況有失公允。另外,教師把考核成績不僅用以判斷其教學完成情況及教學效果,還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良的標尺,這不利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良性發(fā)展。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考核,會使其對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下降,打擊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由教師獨自完成課程考核這種形式,不僅會導致考核成績的可信度和全面性下降,而且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針對CIMA方向班專業(yè)核心課程考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為符合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結合專業(yè)核心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點,提出了如下多元化課程考核方式:
(一)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并重
核心課程考核應該實行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的形式。比考試本身更重要的是伴隨著考試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要全面評價學生的課程成績,應該加強過程考核,使考核貫穿于該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這種考核方式與CIMA核心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相適應。過程考核的方式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考核課前預習,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和練習題考查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然后,考核課堂表現,通過回答問題、課堂討論、隨堂測試、演講等形式考查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最后,考查課后情況,通過案例分析、模擬實踐操作、延伸學習效果等考查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演講(presentation)主要以英語形式呈現,考核學生專業(yè)英語應用能力。由于CIMA課程雙語教學的特殊性,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目的、學習信心會因為語言環(huán)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設置英語演講以及英語環(huán)境的互動教學情景,能加強學生英語語言思維與會計專業(yè)邏輯思維的融合,考核學生對專業(yè)英語的表達和運用能力。對于案例分析(case study),可以在研討課(seminar)進行。讓學生課后通過網上查閱國外上市公司的信息和財務報表,小組成員進行報表和數據分析,然后通過英文的形式總結案例,課堂陳述并書面提交,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另外,應該合理設置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占總課程成績的分值比重,且應該合理細分過程考核中各項目的分值情況。加強過程考核,不僅可以使授課教師通過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及時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從而調整和改進其教學方法,還可以使學生通過教師的考核結果及時了解自身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查漏補缺調整學習方法。
(二)理論考核與能力考核并重
CIMA核心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性質,所以課程考核內容不僅要進行理論知識考核,更要加強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核。核心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更要培養(yǎng)學生能夠有效參與企業(yè)運營、管理、戰(zhàn)略制定與評價的綜合能力。因此,在課程考核內容方面,應該實行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理論考核可以采取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專業(yè)知識考試等形式,能力考核可以采用演講、案例分析、實訓操作、參加競賽、期末卷面考試等方式。在實踐操作考核時,當學生完成與課程有關的勞動崗位培訓后,應由學校和培訓單位制定合理的評價機制共同考核,重點測試學生是否達到課程所要求的職業(yè)能力。對于競賽考核,可以通過參加CIMA公會每年在全球舉辦的CIMA商業(yè)精英國際挑戰(zhàn)賽、美國管理會計師協(xié)會每年主辦的案例研究大賽以及ACCA協(xié)會主辦的各類專業(yè)技能競賽等,目前,國內不少高校積極參加競賽并取得佳績。學校應鼓勵學生關注并報名參與各類專業(yè)競賽,通過學生在競賽中的表現,考核學生會計實踐創(chuàng)新和應用能力。學生在演講、案例分析、實訓操作和參加競賽過程中,考核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卷面考試應通過分析題、論述題、綜合題等主觀題來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從而把考試內容轉變?yōu)闄z測學生能力水平的手段,這樣才能遏制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和臨時抱佛腳的學習姿態(tài)。通過這兩方面的考核,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記憶性理論知識,更能加強靈活應用知識和實踐操作的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綜合素質。
(三)改革考核形式和考試題型
根據具體核心課程的特點,設置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和考試題型??己朔绞娇梢杂姓n堂表現、口頭提問、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課堂演講、課后作業(yè)、課程論文、卷面考試、知識競賽、情景模擬實操、綜合成果展示(PPT)等方法進行組合,綜合評價學生的成績,以驗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荚囶}型除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外,應減少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的客觀題分值比重,加大考核實操能力的綜合題分值比重,綜合題可以有計算分析、實務操作等標準答案的題型,也可以有案例、論述、辨析等不定答案的發(fā)揮分析題型。這種考核方式不僅能檢測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考核學生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從而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針對參加CIMA全球統(tǒng)考的成績評定,對順利通過統(tǒng)考的學生,可以不必參加期末卷面考試,應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期末卷面考試成績,納入該課程綜合考評的一部分。這樣可以激勵學生參加職業(yè)證書考試,也避免重復考試給學生增加的負擔。
(四)建立多主體考核體系
核心課程考核應該由授課教師(或實訓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身考評與小組成員互評為輔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可以使考評結果更客觀公正,還可以全面地考查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在課程考核主體中,授課教師的考核固然重要,但是學生自身的考核也是不能忽視的。學生作為學習評價中的另一個主體,首先,應該建立學生自評體系,要求學生在每一階段學習任務結束后,對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和小結,如實反映自己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學生在自身評價中認清自己、總結不足、及時修正。然后,應該建立小組成員互評體系,要求小組成員對成員在完成小組任務中的配合程度、能力大小、貢獻多少等信息進行評價,客觀反映小組成員的表現情況,有利于考查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其他綜合能力。這樣,學生的最終成績由教師考評、學生自評和小組成員互評組成。通過這種多主體考核,不僅能更加客觀全面地考核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努力創(chuàng)新、與人協(xié)作的精神以及積極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總之,在會計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我國高校在引入國際會計職業(yè)資格教育時,應改革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以適應對雙語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本文提出的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并重、理論考核與能力考核并重、改革考核形式和考試題型、建立多主體考核的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不僅與CIMA專業(yè)核心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相適應,而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了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和實踐操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專業(yè)綜合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國際化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1]卜麗雅.高校會計教育引入國際職業(yè)資格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華僑學院國際會計方向班教學實踐為例[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2]陳琪華.“過程化”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以甌江學院經管分院財務管理專業(yè)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15,(12).
[3]胡其昌.中外合作辦學雙語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究——以《管理會計》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3,(10).
[4]呂佳.試析我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yè)考試改革———基于德國大學考試方式的借鑒[J].高教研究,2014,(03).
[5]孫喜云.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財務管理課程考核改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07).
[6]陽春暉.廣西高校ACCA成建制班雙語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廣西教育,2013,(09).
[7]張建平.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ACCA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信息,2013,(23).
[8]章萍.高校財務管理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討[J].商業(yè)會計,2015, (02).
[9]朱東星.多元化考核方式下的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實踐[J].商業(yè)會計,2016,(09).
[10]朱雅琴.《成本會計》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考[J].會計審計, 2015,(6).
[11]周黎明.多元化考核改革實踐研究——以基礎會計課程考核改革為例[J].大學教育,2015,(05).
[12]周敏,沈道娟.開設面向會計學專業(yè)——CIMA方向全英語教授課程的學術英語課程的必要性[J].科技展望,2016,(15).
徐凡卿,女,江蘇徐州人,會計學碩士,三江學院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應用。
G642
A
1008-4428(2016)11-1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