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英
(福建省建寧縣林業(yè)局竹業(yè)管理站,福建 建寧 354500)
不同造林密度對鐘萼木生長的影響
余桂英
(福建省建寧縣林業(yè)局竹業(yè)管理站,福建 建寧 354500)
對不同造林密度10年生的鐘萼木的生長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對鐘萼木的保存率無顯著影響,對胸徑、樹高生長具有顯著影響;試驗總結(jié)出營造鐘萼木純林的合理初植密度為2425株/hm2,平均保存率、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分別達(dá)87%、5.2 cm、4.3 cm,試驗結(jié)果可為鐘萼木人工林培育提供技術(shù)參考。
鐘萼木;造林密度;生長量
鐘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為鐘萼木科鐘萼木屬,是我國特有的第三世紀(jì)孑遺樹種;在我國的云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等省均有分布[1,2]。因人為破壞等干擾,該樹種目前處于瀕危狀態(tài)[1,2]。目前,郭祥泉等對鐘萼木幼樹生長特性進行探討,熊自華進行了鐘萼木不同海撥造林試驗和鐘萼木、杉木混交造林研究,陳基泗對杉木、鐘萼木混交造林進行試驗[3~8],對其造林密度的研究尚屬空白。為此,本試驗自2006年起開展了鐘萼木不同密度的造林試驗,研究鐘萼木人工純林最適宜的造林密度,提高造林成效。
2.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shè)在福建省建寧縣(北緯26°32′~27°06′,東經(jīng) 116°30′~117°03′)武調(diào)國有林場羅坑工區(qū)63林班,面積15.26 hm2。試驗地位于武夷山脈西南,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常有積雪與結(jié)冰民,屬中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區(qū)。年均溫11~17 ℃,日均溫大于等于10 ℃的年積溫4800~5100 ℃,無霜期260~265 d,年降雨量1720~1910 mm,年降雨日數(shù)130~175 d,年蒸發(fā)量1347.4 mm。試驗地海撥分布為600~1000 m,黃崗巖為母巖的黃紅壤,土層厚度為80 cm以上,質(zhì)地疏松,造林前為馬尾松、木荷、苦櫧的采伐跡地。
2.2 試驗材料與方法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9],4個處理的密度按A:2075株/hm2(株行距2.1 m×2.3 m)、B:2425株/hm2(株行距1.8 m×2.3 m)、C:3075株/hm2(株行距1.8 m×1.8 m)、D:3700株/hm2(株行距1.5 m×1.8 m),每個處理重復(fù)3次。標(biāo)準(zhǔn)地按設(shè)置20 m×20 m,面積400 m2,共設(shè)12個標(biāo)準(zhǔn)地。
試驗地進行全面劈除雜灌、雜草清楂后,挖明穴(50 cm×40 cm×30 cm),施有機肥(15∶15∶15)作為底肥,每穴施0.25 kg,回表土。鐘萼木苗木采用一年生實生苗,苗木規(guī)格為平均地徑0.7 cm、平均苗高30 cm。幼林撫育管理采取造林當(dāng)年擴穴培土1次、施有機肥1次、全面劈草2次,造林后第2、3年各全面劈草2次,第4年全面劈草1次、施有機肥1次,第4年后不進行任何撫育措施。
2.3 調(diào)查方法
于2015年12月,全面調(diào)查試驗地標(biāo)準(zhǔn)地內(nèi)鐘萼木的胸徑、樹高、保存率等生長指標(biāo)。
3.1 不同造林密度胸徑生長情況分析
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鐘萼木不同造林密度的胸徑差異較大,以初植密度為2425株/hm2的胸徑生長量最大,平均胸徑達(dá)5.2 cm,分別比2075株/hm2高出13.0%,比3075株/hm2高出20.9%、比3700株/hm2高出44.4%(表1);通過方差分析,F(xiàn)=25.8>F0.01=7.59,各處理間達(dá)極顯著差異(表2)。
鐘萼木幼樹早期胸徑生長較為緩慢,1~4年,地徑生長較小,第5年開始,地徑生長速度加快。不同處理間的差異性,為營造人工純林提供了較為合理的初植密度。
表1 鐘萼木不同造林密度生長量指標(biāo)
表2 鐘萼木不同造林密度胸徑生長量方差分析
3.2 不同造林密度樹高生長情況分析
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鐘萼木不同造林密度的樹高差異較大,以初植密度為2425株/hm2的樹高生長量最大,平均樹高達(dá)4.6 cm,分別比2075株/hm2高出10.2%,比3075株/hm2高出13.2%、比3700株/hm2高出26.5%(見表1);通過對不同處理鐘萼木的樹高生長進行方差分析,F(xiàn)=6.29>F0.05=4.07,差異顯著(表3)。
表3 鐘萼木不同造林密度樹高生長量方差分析
鐘萼木幼樹早期的高生長表現(xiàn)為在3年生以內(nèi),樹高在2.0 m以下時生長較慢,在2.5 m以上才可見側(cè)枝生長,側(cè)枝生長之后,其樹高生長的速度也不斷加快。說明不同密度對樹高生長有影響。合理的密度為樹高生長提高了適宜的養(yǎng)分,林冠空間的竟?fàn)幰泊龠M了樹高的生長。
3.3 不同造林密度保存率情況分析
不同密度處理鐘萼木當(dāng)年的保存率差異不大,且都達(dá)到85%以上,符合造林成活率要示,主要是由于試驗地的造林措施的一致性,說明只要按照正常的造林技術(shù)要求進行造林,就能保證正常的保存率。不同密度處理的造林11年后,處理間的保存率差別不大,說明只要正常進行撫育管理,不受外界的干擾,都可以正常地生長。
(1)鐘萼木作為珍貴樹種,用途較廣,因天然分布較少,本試驗采取不同密度進行人工純林造林試驗,從試驗的結(jié)果分析,初植密度為2425株/hm2的造林效果較好,可以為今后的造林提供參考。
(2)從試驗的全過程進行分析,鐘萼木由于早期生長較慢,側(cè)枝少,郁閉時間較長。本試驗通過了2次施肥、4年的撫育,提高了土壤的肥力,11年生郁閉度達(dá)到了0.6,說明在自然力的情況下其純林的郁閉難度大,可以考慮作為杉、松林下套種樹種。
(3)本試驗研究受時間的限制,對鐘萼木人工林后期的生長情況及相關(guān)因子變化情況還應(yīng)進一步研究,以便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鐘萼木人工林的培育措施。
[1]宋朝樞.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9.
[2]陳義堂,陳世品,張曉萍,等.福建省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鐘萼木群落特征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2,39(1):17~21.
[3]傅瑞樹,潘景聰,段小平.鐘萼木種子生理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J].武夷科學(xué),2005,21(1):25~28.
[4]郭祥泉,周立化,熊自華,等.孑遺樹種鐘萼木幼樹生長特性探討[J].亞熱帶植物科學(xué),2012,4(2):32~36.
[5]郭祥泉,李延群,孫曉冬,等.應(yīng)用“t”檢驗選擇法篩選鐘萼木幼樹優(yōu)株的探討[J].亞熱帶植物科學(xué),20112,40(4):38~42.
[6]熊自華.鐘萼木、杉木混交造林初期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3,40(3):106~108.
[7]熊自華.瀕危樹種鐘萼木不同海撥造林試驗初報[J].亞熱帶植物科學(xué),2013,42(2):127~130.
[8]陳基泗.杉木與鐘萼木混交造林試驗初報[J].綠色科技,2015(8):32~36.
[9]洪 偉,吳承禎.試驗設(shè)計與分析[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4.
[10]傅瑞樹,潘景聰,房 丹.鐘萼木種子貯藏與休眠解除技術(shù)的研究[J].武夷科學(xué),2005(10):27~31.
[11]陳義堂,陳世品,張曉萍.福建省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鐘萼木群落特征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2(1):17~21.
[12]郭祥泉,周立華,熊自華.孑遺樹種鐘萼木幼樹生長特性探討[J].亞熱帶植物科學(xué),2012(2):32~36.
[13]熊自華.瀕危樹種鐘萼木不同海拔造林試驗初報[J].亞熱帶植物科學(xué),2013(2):127~130.
[14]熊自華.鐘萼木、杉木混交造林初期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3(3):106~108.
[15]李鐵華,周佑勛,段小平.鐘萼木種子生理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南林學(xué)院學(xué)報,1997(2):41~44,92.
[16]陳基泗.杉木與鐘萼木混交造林試驗初步研究[J].綠色科技,2015(8):47~48,51.
2016-08-12
余桂英(1977—),女,工程師,經(jīng)濟師,主要從事育苗造林技術(shù)研發(fā)推廣工作。
S792.99
A
1674-9944(2016)17-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