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杜鵬飛,是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后的第三天。初見時,他稍顯疲憊,可一旦走進這所嶄新的博物館,便立馬來了精神。作為一位管理者,他的關注視角有些“特別”,會詢問參觀人次,會將咨詢臺錯放的導覽圖歸位,會輕輕擦拭玻璃展柜上的印漬……這里的一切,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孩,需要他細心地呵護。
出身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杜鵬飛,自詡為“非專業(yè)人士”??烧f到藝術,聊到博物館,怎么看他都不是“非專業(yè)”。從2014年進入博物館,兩年多的時間,他把專業(yè)之外的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與藝術有關的事情上。而我們的采訪,也是從“藝術”開始。
《中國收藏》:不叫“清華大學博物館”,而要強調“藝術”二字,是出于什么考慮?
杜鵬飛:國際上有很多綜合類博物館,它們的名字里都有一個“art(藝術)”。“art”不是一個狹義的概念,而是廣義的,它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發(fā)生關系。art museum(藝術博物館),這個名稱將博物館的性質刻劃得十分明晰,即從是否具有藝術性的角度來考慮展覽、收藏等。所以,清華大學辦的是藝術博物館,不是科技館,如果從一開始不理清這個概念,就會不知道方向,不知道往哪里走。
《中國收藏》:下一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會傾向于哪些收藏?
杜鵬飛:我們有兩大發(fā)展策略,一個是立足于經典收藏,另一個是面向未來收藏,為未來留下經典,而未來的經典是需要時間檢驗的。其實,這也是博物館的一個功能,通過價值判斷和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收藏方向。在國外,許多博物館也是這樣做的,但是他們有便利的機制,如果選錯了作品,還可以賣掉,以補充新的藏品,調整新的方向。但在國內,由于體制原因,我們在選擇藏品時會變得更加慎重。
另外,作為一個藝術博物館,在選擇藝術家作品時,需要超脫于市場,甚至于自覺地與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市場十分復雜,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作品的價格。恰恰我們又受到經費制約,所以更傾向于選擇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
《中國收藏》:近年,國內幾所高校博物館因接受私人捐贈而遭非議,高校博物館收藏一時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據我了解,在清華藝術博物館的收藏中,也有一些來自于私人捐贈,那么,您認為應該如何為藏品把關?
杜鵬飛:藏品的真?zhèn)闻袛?,我認為在傳統(tǒng)的文博系統(tǒng)內并不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依靠有序的鑒定機制和專家技術力量能夠確保藏品的準確性。而之所以會出現一些有爭議的事件,這恰恰是因為有些機構、高?;騻€人沒有遵循基本的文物藝術品收藏的鑒定程序,當然,這里面也存在“不懂”或者投機取巧的成分等。如果嚴格遵照規(guī)范程序,那么首先要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和鑒定,然后根據鑒定意見進行取舍,最后再考慮如何入藏及補償等。
如何保障高校博物館收藏的專業(yè)性也值得深思。憑借專業(yè)的技術力量,用專業(yè)的規(guī)程去做專業(yè)的事情,應該能夠保證不出問題。社會現有的專家力量,文博系統(tǒng)、高校的專家隊伍,都可以“為我所用”。此外,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藏品絕大多數來自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自1956年以來的收藏,其中書畫類有160多件都曾入選《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所以其品質是可以保證的。
《中國收藏》:缺人缺地缺資金,這是目前高校博物館普遍面臨的難題,尤其是資金方面,由于缺乏后續(xù)的投入,一些高校博物館很難有活力。解決這個難題,您有什么好主意嗎?
杜鵬飛:錢從哪里來,這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高校博物館屬于非盈利性質,但不管是用于學校教學、公共教育還是展覽策劃等,都需要資金支持。目前,我認為可以“兩條腿走路”。
一是努力爭取國有資源的支持。作為高校博物館,它既不能獲得像文博系統(tǒng)內部博物館所享受的國家支持,又不能得到非公立博物館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所享有的靈活性。然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也是在為國家收藏文物,并不是為學?;騻€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它需要國有資源的支持。
如今,高校博物館的資金來源十分有限,這種“有限”往往會讓我們的舉動“受限”。比如我們希望對捐贈人有所補償,但是現在還無法實現。所以,爭取國有資源的支持需要慢慢來,要逐步地打通高校與文博系統(tǒng)之間的障礙。
二是尋求更多的社會支持,社會捐贈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便是由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先生出資捐建的。另外,學校也在研究成立理事會,試圖籌集一項有號召力、有公信力、有影響力的藝術博物館發(fā)展基金,以此為博物館探尋更多的發(fā)展可能性。
除此之外,我們也在嘗試做一些運營方面的事情,比如“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依靠“文創(chuàng)產品”能夠獲得更多經濟回報的博物館鳳毛麟角,那為什么大家仍要積極做“文創(chuàng)”,我認為這恰恰是它的一個重要功能——把博物館帶回家,無形中讓博物館多了一條傳播途徑,并對公眾審美進行主動引導。經過精心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品”,帶給人們的是美的欣賞,如果有更多人能從中受益,那么它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所以,“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不僅僅是經濟回報的問題。
《中國收藏》:高校博物館對于學生和老師而言,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而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便是教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又是如何發(fā)揮這一功能的?
杜鵬飛:在博物館的籌備過程中,我們就有一個理想,希望把課程搬進博物館?,F在,這個理想實現了。就在今天,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彭林教授帶著他的20多位學生,在博物館里上完了這學期的第一堂課。這絕對不是作秀。如今,學校教師憑教學辦的介紹信提前預約,我們都會盡可能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而這也是為了讓博物館更多地發(fā)揮它的教育功能。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走進來,我們對學生提供了很多優(yōu)惠政策,普通門票是20元一張,學生票只需要5元一張。另外,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學生提前預約即可享受免費參觀。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干脆免費開放呢?關于門票,我們曾經有過爭論,最終還是決定設立門票。原因有三點:一是免費的東西人們往往不夠珍惜,這是一種心理學體驗,越容易獲得反而越容易受到輕視,從而不利于博物館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二是希望付費來參觀的人認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參觀者獲得的美的享受超出門票的費用,才能體現出藝術、藝術家以及籌備展覽的藝術工作者的苦心,才能反映出其價值;三是有門票的門檻限制,可以使參觀人群有所分化,整體的參觀體驗會更好。我相信愿意花錢去參觀藝術的人,對藝術本身也有著一種熱愛或者向往,這也是對其他參觀者的尊重。
《中國收藏》: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高校博物館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常常是自我欣賞,而不為外界所熟知。如何打破這樣的印象,讓更多老百姓走進高校博物館?
杜鵬飛:高校博物館不為社會大眾所關注,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開放的姿態(tài),大部分都是依托于學校的某個學院的附屬機構,想要做到完全開放是有難度的。另外,人員不足也是重要因素。從這個方面來說,“不被關注”可以理解,但這種狀況需要改變。
從一開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定位就是一所面向社會開放的、專業(yè)的藝術博物館,而不是封閉在學校里面,僅僅為師生服務的教學博物館。博物館面向“三個人群”,第一個是面向師生,博物館可以用于教學;第二個是面向社會公眾,為了更加“開放”,學校下決心,準備在東面再開一個大門,以方面參觀者更加便捷地到達展館。另外,我們還在地鐵站內發(fā)布了博物館展覽廣告,真誠地歡迎公眾走進博物館;第三個是面向世界,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文化交流平臺,這也是為何我們選擇和意大利合作舉辦“對話達·芬奇”展覽的意圖。將來有條件的時候,我們也會帶著展覽走出國門,讓更多的國外公眾欣賞到我國優(yōu)秀的物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