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有理想的設計師應該都希望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長,從而建立起行業(yè)影響力和話語權。然而,處在同樣環(huán)境和條件下的設計師,所達到的專業(yè)發(fā)展高度和成長卻又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年輕的設計師如何具有成長力呢?什么樣的設計師才有成長力?是天賦、悟性,還是勤奮、堅持……
本期的核心內容,我們將關注點聚焦在青年設計師的成長上,挑選了幾位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年輕設計師,其中包括在全球設計界聲名鵲起的德國設計師SabastianHerkner。被戲謔為“設計界小鮮肉”的他們出生于1975年到1990年之間,盡管在經驗和資歷上還不能與老一輩設計師相比較,卻都擁有著對于設計的堅持和思考,以及蘊含在他們身上的、由生活和工作而相互生發(fā)出來的成長力量。
他們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有的接受了中國本土教育,有的接受了西方教育,有的則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共同影響;有的對于某一類設計方向,比如綠色生態(tài)等有所偏好,有的則直言沒有固定的設計風格和設計理念;有的專注于空間設計,有的則橫跨櫥窗設計、產品設計、裝置藝術等,甚至對于整個設計產業(yè)鏈條亦有所研究:有的在本土設計界廣受贊譽,有的已經在國際舞臺上發(fā)聲;有的因為某個設計項目而受到關注,有的則—直處于成名的光環(huán)之下;有的只是單純的設計師,有的卻兼具設計師、教師、作家、電臺節(jié)目嘉賓主持等多重身份……
不同之外,更多的是相同。
他們都對于設計懷有一種理想和情懷,所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創(chuàng)立了設計公司:他們不認為設計是獨立的產物,而將其看做是連接人、空間、商業(yè)和文化等等的媒介;他們對于生活傾注了無限熱情,并將其轉化為設計靈感,為每一個項目帶來獨一無二的特質;或個性使然,或時代影響,他們的設計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束縛,而更具實驗性和思辨性:他們不會將傳統(tǒng)文化視作沉重的負擔,起承轉合間將之化為空間中令人玩味的設計元素,并融入自己的審美與意識;他們對于設計的思考或自成體系,或處于探索之中,并希望借由更多的項目來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
他們在身體力行,他們還在行走的路上,他們勾勒出屬于這個時代的設計背景,亦賦予我們對于未來設計的期待與想象。同時,也讓更多的設計師看見別人,照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