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娥 / 安徽財貿(mào)職業(yè)學院
試析英美文學作品中語言歧義現(xiàn)象
張月娥 / 安徽財貿(mào)職業(yè)學院
文學作品是反映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平臺,既能表現(xiàn)出作者當時所處社會的狀況,又能傳達出廣大人民的基本訴求。然而在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作品當中,有一些作品在敘事的過程當中會使用一些具有歧義特點的語言,這種用法也多見于文學大家的作品當中。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讀者在閱讀時融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當中,也能夠使讀者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礎之上對作品產(chǎn)生一定的認同感。當然,其最重要的目的則是,使用歧義性的表達和不符合人們邏輯的語言歧義來促進讀者對于作品理性化的思考。因而在本文當中,筆者便會基于自己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來具體的分析和論述這一問題。
英美;文學作品;語言歧義;現(xiàn)象
雖然英美國家之間在歷史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是在長期的發(fā)展當中,作為民族大熔爐的美國已經(jīng)逐漸產(chǎn)生出了屬于其自身的語言特點和使用習慣。在近些年當中,英美文學的教學在筆者國高校教育當中也有了進一步的推動,在高校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也越來越多。而在這種交流的過程當中,語言之間的了解和學習機會與深度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文學作品作為各自文化的表征之一,也有了更多的閱讀機會,但是學術界也對文學作品當中的歧義現(xiàn)象給予了一定的重視。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英美文學作品當中的語言歧義問題不僅僅是由于語系的不同,更是由于不同語言的使用習慣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因而在本文當中,筆者便會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于英美文學常識有更多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
(一)理論效果
在數(shù)個世紀的發(fā)展當中,英美兩國人與環(huán)境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逐步濃縮到了文學作品當中人物和事件當中。通過文學表達方式,讀者能夠從多元化和立體化的角度來認識和在一定層次上還原該歷史時期民族之間、社會關系以及民俗風情、思想道德和精神風貌等多種狀況。語言歧義就是一種通過文字字面的含義、習慣性的表述以及具體到文學作品當中所傳達出的不同內涵和解釋。也就是有一些盡力去提高自己作品影響力的英美作家,他們大多會采取一種標新立異的方式,并通過委婉的表達手法來增加語言的內涵和外延。從理論方面而言,在文學作品當中的語言歧義能夠從多個方面折射出作者對于當時社會的批判性或思考性的態(tài)度,也能夠具體反映出作品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人物設定。況且文化本身就能夠傳達出大量的信息,因而如果在整體閱讀和分析主人公性格和重要事跡的基礎上,筆者就可以領悟到作品中同一詞語不同解釋所帶來的邏輯沖擊和對社會的思考。況且作家在某種程度上,也試圖通過適當語言歧義的使用來增加語篇當中和英漢文化之間的交融。因而在英美文學作品當中,適當?shù)恼Z言歧義既能夠提高作品本身的人物吸引力,同時又能夠促進不同文化族群對于文學作品的整體理解和認識。
(二)實例效果
語言歧義給文學作品和讀者帶來的不一定就是消極的效果,運用得當?shù)脑捠悄軌虼龠M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和整體效果的。比如一詞多義這種現(xiàn)象,雖然在英美文學當中會產(chǎn)生一定的歧義,但是筆者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有許多作家恰恰是使用了一詞多義的優(yōu)勢,來使自己的作品在風格和特點上與眾不同,同時也加深了讀者的整體印象和理解。比如在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當中筆者就能夠經(jīng)??吹綄@一現(xiàn)象的使用。在《永別了,武器》當中筆者就能夠明顯感受到,“arms”有兩種漢語解釋,一種是“武器”,而另外一種則是“手臂”。在初見題目時筆者并不能夠確定文章的主題究竟是什么,然而在筆者對小說有了整體的了解和認識之后就可以確定小說的主題是與戰(zhàn)爭緊密相關的。作家當然知道該詞會有兩種解釋,他之所以會使用這一詞是因為在整篇小說當中,其主人公Henry對于戰(zhàn)爭已經(jīng)非常厭倦,因而他更加期待和平的社會和生活環(huán)境。在小說當中,主人公在這種向往和期許當中毅然放下了帶有殺戮氣息的“武器”,但同時他也失去了“手臂”。當然小說當中的“手臂”也可以說是能夠幫助他的人,也就是他的妻子。通過一次多義,作者表現(xiàn)出了多層含義,同時也能夠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思考和體會。
所謂的指示語其實就是在時間、地點和人稱等方面具有明示的詞語,而非單一孤立存在的。具體到小說作品當中,指示語本身并沒有多大的含義,而是在隨著小說當中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產(chǎn)生意義上的改變。所以說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時候,讀者需要根據(jù)劇情變化對詞語的解釋做出不同的選擇。而且大多與指示語相關的歧義表現(xiàn)是對立的,主要是存在有三種對立的形態(tài),第一種是語言本身的有所指和非所指,這兩種是對立的。第二種則是同一個指示語的用法不同,所以在是用的過程當中存在不同類型的指示意義的對立。第三種是因為所使用的參照語言具有多重性,因而指示語也就有了更加多元的指示性意義。比如海明威在《等待的一天》當中就有許多的語言歧義,而大部分在人物對話當中就有所顯現(xiàn)。在小說當中父子之間的談話就可以明顯看到,在兒子感冒發(fā)燒的時候自己本身就有所察覺,然后他就認為自己會很快在病痛當中死亡。而他的父親作為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的人則對生病這種事情早已見怪不怪。在這件極其平常的小事當中,父親希望通過講故事來淡化兒子對于病痛的關注,在父親的照顧和安慰當中,兒子對于病痛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通過對話的方式筆者們理解了“it”的含義,而作者也通過這一指示代詞的歧義為故事情節(jié)制造了懸念,從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文學作品的美感。
在英美文學當中,有許多都是通過預設疑問產(chǎn)生歧義的寫作方式,這是由于有些作家在其寫作的過程當中并不能夠對某個詞語或者是句子作出較為明確的解釋和說明,因而在實際的讀者閱讀過程當中就不免會產(chǎn)生一些歧義。所以對于那些從事于英美文學研究的人來說,就需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思想,保持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來對文學作品當中所存在的歧義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研究。具體到編譯當中更是需要盡量做到合理化、準確性的表達。在英美文學作品當中,預設歧義本身就是許多作家經(jīng)常使用的手法,這是因為這種預設歧義在語言表達上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因而讀者在進行閱讀的過程當中就能夠按照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理解和消化。也正是由于這種語言特點,讀者往往也會產(chǎn)生一種不確定的模糊和朦朧美。所以在遇到這種歧義性語言的時候,讀者需要通過小說的整體結構和故事情節(jié)進行選擇,同時也要結合作品的整體特點和意境進行思考和分析。在經(jīng)歷過選擇和思考權衡之后,讀者才能夠真正理解到其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念。當然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不同,其所使用的文字和表達方式本身也就會有所區(qū)別,因而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之前要充分了解作品寫作的社會背景和作者所處的精神狀態(tài),這樣可以幫助筆者進行更好的選擇,也才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含義。
本文是基于筆者對于英美文學作品和相關知識了解的基礎上展開的,在文章當中筆者首先是從理論效果和實例效果這兩方面分析了歧義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產(chǎn)生的效果。而后又說明了英美文學作品中的由指示語引發(fā)的歧義,最后則又具體分析了預設歧義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應用。然而宥于個人知識水平的限制,在文章當中筆者并未能夠就英美文學作品中語言歧義現(xiàn)象進行全面詳盡的分析和論述,僅希望能夠起到一些拋磚引玉的作用。
[1]程敏.英美文學作品中語言歧義現(xiàn)象研究.語文建設,2013年.
[2]吳俊.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歧義現(xiàn)象及其解讀.百色學院學報,2011年.
[3]胡冬.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歧義現(xiàn)象解讀.語文建設,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