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納 李卉嬪
好戲連臺 四川戲劇“不打烊”
·本刊記者 彭納 李卉嬪
川劇滾燈技巧展示。
“福利!一生必看的一場話??!免費送《暗戀桃花源》門票!轉發(fā)此信息到朋友圈,就有機會親自觀看由黃磊、何炅領銜主演的2016成都站明星版《暗戀桃花源》?!鼻安痪?,這樣一條微信橫掃我們的朋友圈。大眾對于這出話劇的熱情,是因為這部劇的好口碑?還是明星效益?抑或是跟風心理?這些因素或許都有,但該劇在成都市場確實造成了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公開售票通道開啟后幾分鐘,大麥網(wǎng)等售票網(wǎng)站就紛紛掛出“售罄”字樣。
打開大麥網(wǎng)戲劇欄,賴聲川的話劇、魔術舞臺劇、美國百老匯音樂劇、開心麻花的喜劇、英國原版互動兒童劇……3頁的戲劇頁面,羅列出了20多部戲劇的演出信息。而這廂在中國川劇網(wǎng)上看到,3月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川劇團在四川各地演出。
好戲連臺的背后,是不是戲劇市場的一次復蘇?關于“振興戲劇市場”的說法,是業(yè)內人士的杞人憂天,還是市場競爭的優(yōu)勝劣汰?這期,我們將走進戲劇市場,一探究竟。
有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演藝市場從2014年開始已經(jīng)呈現(xiàn)穩(wěn)步攀升的態(tài)勢。以北京為例,2014年北京話劇類演出4519場,比2013年增加5%。而成都2014年共上演話劇1549場,是2013年的8倍以上。雖然從場次上來看,成都較之北京要少得多,但是成都演出場次的增長速度,卻呈井噴式發(fā)展。
戲劇市場的井噴式發(fā)展,不是巨額的制作和明星效益帶來的,而是四川各個戲劇門類摸準命脈后不斷轉型的結果。
最近幾年,在成都上演的諸如《雷雨》《茶館》等大制作、明星多的作品已鮮見蹤跡。相反,票價不高、風格多變的小成本作品卻漸受觀眾追捧。觀眾對明星產生的“審美疲勞”和對作品內容的重視,使得四川演出市場逐漸放棄了明星效益和華麗的舞美設計,回歸到內容本身,這也使得演出市場呈現(xiàn)出更加理性的形態(tài)。
從去年的舞臺劇市場來看,僅4月和5月就有《一個人的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鬼吹燈》等多部劇在成都上演。這些劇比起動輒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劇目來說,都是小成本。但由于劇情吸引人,這幾部舞臺劇既獲得了口碑,在票房上也有不俗的“戰(zhàn)績”?!皼]有明星的出場費壓力,再加上制作簡單,有的劇目演出一場只需幾萬元。即使票價不高,仍有贏利空間。”錦城藝術宮工作人員如是說。
即將到來的4月,大型魔幻驚悚舞臺劇《盜墓筆記Ⅱ:怒海潛沙》和開心麻花舞臺劇《李茶的姑媽》這兩部小成本舞臺劇的代表系列將再次登陸蓉城。
舞臺劇從“華麗回歸質樸”,而川劇也正悄悄“變臉”。如果你正徜徉在寬窄巷子或是錦里,突然聽見川劇鑼鼓、唱腔和喝彩聲,千萬別以為自己“穿越”了。因為如今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館里,常常會有川劇演出。
從事川劇40多年的名丑蘭家富將川劇帶進了市場競爭,他認為只有市場,才能將川劇重新發(fā)展起來。早在1999年,他就將《滾燈》搬進了茶館演出。戲越演越精,巴巴掌越來越響,逢年過節(jié)連連加場。
讓觀眾換種方式看戲,你就要為觀眾上演他看得興奮不打瞌睡的戲。如今,茶館又開發(fā)了川劇的延伸產品,來往游客,可以穿上戲袍、做好扮相、擺好pose,留下一套屬于自己的川劇“獨家記憶”。
戲劇的轉型使得戲劇演出市場呈現(xiàn)一派繁榮,而這其中,消費結構的變化,也激發(fā)出戲劇市場更大的潛力。
四川省演出公司負責人表示,現(xiàn)在的話劇市場,觀眾早已從60、70后變成80、90后,這個群體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中上,他們關注探討生命意義這類宏大的命題,把觀劇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這一說法與川劇的情況不謀而合,成都市川劇院的梁永康說:“川劇自‘文革’至今,由于種種原因,出現(xiàn)過觀眾‘斷層’的現(xiàn)象。這一時期,年輕觀眾沒有看戲的習慣,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川劇只有老年觀眾。好在近些年,隨著國家、地方政府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加上我們長期堅持低票價、組織巡回演出,努力培養(yǎng)觀眾,現(xiàn)在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逐步增多了。”
小白是一名80后戲迷,幾歲開始看川劇的他,可以說是一名資深的戲劇粉絲。他愛看各種戲劇,除川劇外,話劇、音樂劇,他也會有選擇去看?!爱斎?,從情感上來說,我更熱愛川劇。因為最早是從看川劇開始的,我喜歡川劇中蘊含的古典美和包容力,而且在所有戲劇中表現(xiàn)手法最多,如變臉、雜技等?!敝v起川劇,他滔滔不絕。
在小白觀看川劇的同時,他也注意到,跟他一道品劇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按▌膩聿蝗鄙儆^眾,只要戲好、演員好?!彼貞泿啄昵爸▌⊙輪T沈鐵梅來成都演出時,當時省川劇院場場爆滿,很多票友買不到票。他說,2006年參加了一場年輕川劇迷的聚會,當時到場的有七八十人,如今這些人因為熱衷的戲劇派別、演員不同,已分流成了好多個組織,一個組織就有200多人。由此可見,川劇不再只是老年人的“菜”。
年輕人愿意為戲劇埋單,戲劇這塊蛋糕才能越做越大,也才能夠保證我們的戲劇市場“永不打烊”。
在戲劇市場已經(jīng)逐步回暖的當今,四川戲劇市場還面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怎么解決?記者采訪了成都市川劇院市場營銷部副主任梁永康和省人藝藝術室主任、導演甄進,共話四川戲劇發(fā)展的明天。
記者:相比電影市場的火爆來說,戲劇市場仍有差距,原因何在?
甄進:不同于電影、戲劇都是現(xiàn)場表演,不可復制,這注定了戲劇觀眾不可能和電影的相比。但是,我們也在培養(yǎng)自己的營銷人員,開始加大戲劇的宣傳、推廣力度,同時借助國家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契機,培養(yǎng)更多觀眾對戲劇的愛好。
記者:戲劇市場雖然復蘇,但戲劇人才的流失也非常之快,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規(guī)避?
梁永康:近年來,我們開始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成都市委、市政府投資創(chuàng)立了川劇少年班,學制4年,在四川、重慶、貴州等地廣招生源,第一批少兒學員將于今年7月畢業(yè),可逐步緩解青年演員不足的問題。成都市川劇院也出資送院里優(yōu)秀的年輕編劇、導演到知名高校進修,提升他們的業(yè)務水平。即將在4月中旬首映的《琵琶聲聲》編劇兼制作人潘乃奇和導演熊劍就是從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回來的優(yōu)秀年輕編劇和導演。
甄進:話劇的人才流失很嚴重,演員、編劇、導演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不過,國家、省文化廳也開始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省人藝借助國家藝術基金這個平臺也在著力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每年,我們會送幾名優(yōu)秀人才到國家話劇院進修,今年就有4-5個名額。(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