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劉頔
首都博物館老北京人這樣生活
文·圖/ 劉頔
首都博物館新館于2006年正式開館,這座矗立在西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的現(xiàn)代建筑,用其融合著中國元素的外觀、眾多珍貴的文物館藏,向人們講述著北京這座古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每每路過復(fù)興門外大街,一座獨(dú)特的建筑總是格外吸引眼球,它宛若一件集古典與現(xiàn)代于一體的藝術(shù)品,巨大的屋蓋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深遠(yuǎn)挑檐,通長的石質(zhì)幕墻好像古代堅固的城墻,一件古樸的青銅器破土而出般鑲嵌在墻壁上。這便是2006年從孔廟搬至于此的首都博物館的新館。
在矩形展館和橢圓形專題展館兩個展館中,設(shè)有《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代瓷器藝術(shù)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shù)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shù)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shù)精品展》等基本陳列和精品陳列,展出了5000余件文物,如果它們會說話,講述的必是一段漫長而精彩的故事。就在這眾多展覽中,有一個展館與眾不同,在那里不像是在參觀博物館,而像是在生活,在過老北京人的生活。
乘電梯到方形展館的五層,便來到了這個《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v橫交錯的胡同中,古典的四合院佇立其間,朱紅的大門,灰色的墻壁,還有高高掛著的大紅燈籠,令人仿佛回到了昔日的北京。
古人曾將“洞房花燭夜”稱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講“禮”的老北京人的婚禮自然是有一套繁瑣的禮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下聘、女方送陪嫁一系列事情之后,終于到了結(jié)婚當(dāng)天。展廳的一角,有一座引人注目的花轎儀仗。婚禮當(dāng)天的清晨,新郎新娘在各自的家中,“上頭”后,新娘就是坐上這樣的花轎,前往人生道路中一個新的階段。展廳中最為顯眼的,莫過于洋溢著幸福氣息的“洞房”了。紅色的綢花系在門上,紅木床兩旁擺著樟木箱、紅木頂豎玻璃柜、紅木梳妝臺等家具。新人拜過天地后,新郎上炕挑起新娘的蓋頭,此時夫婦才算正式見了面。拜堂后還要“鬧新房”。新婚夫婦同吃子孫餑餑,喝交杯酒,并在坐帳時行“撒床禮”,由娶親太太主持,手持桂圓、荔枝、栗子、花生、紅棗往床上撒,以求取吉利。而夫婦倆新的人生,也就此展開了。
婚禮過后,夫婦倆孕育新的生命。在孩子出生三天時,家庭要舉行“洗三”禮,意在洗去嬰兒前世的污垢,期望今生平安吉祥。一年稍縱即逝,在孩子周歲生日那天,除了要辦酒席慶賀外,“抓周兒”儀式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小托盤上放著小刀、小算盤、針線包、筆墨、書本等物品,讓孩子抓取,以用來測試孩子將來從事的職業(yè)。
歷經(jīng)多少悲歡離合,從孩童走過壯年最后步入晚年。中國人講究孝道,晚輩自然要給長輩祝壽舉辦家庭活動。逢十大壽時兒孫操辦得最為隆重。這整壽是頭年大辦的(即實(shí)九虛十)。過壽的人家要自設(shè)壽堂,壽堂里,窗明幾凈,前頭三星,五供齊整,高燒壽燭,供案使紅地兒,大金壽字桌帷,五福壽桃,壽面壽酒等擺設(shè),盡顯對長輩的孝心。
老北京民俗展,展現(xiàn)了代代居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從出生到婚嫁,過佳節(jié)擺壽宴的生活片段,講述了北京那部分已經(jīng)失傳的老理兒,走過一圈,即是一生。
寥寥數(shù)語道不盡北京的歷史,道不盡首都博物館里的每件文物,一天下來都未必能將整個博物館看完。閑暇時光不妨來這里走走,欣賞千百年前的文物,觀察它們身上被歲月侵蝕的斑駁,聆聽它們背后穿越時空的故事。
1 首都博物館。2 老北京民俗展內(nèi)喜氣洋洋的“洞房”。3 老北京民俗展內(nèi)老北京人歡度佳節(jié)場景。4 老北京民俗展內(nèi)婚禮儀仗。
TIPS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復(fù)興門外大街16號。
時間:0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門票:免費(fèi)(看特展需要提前在網(wǎng)上預(yù)約)。
提示:攜帶本人身份證。
網(wǎng)址:www.capitalmuseum. org.cn。
交通:乘坐26路、45路、80路、114路、308路、840路、843路、844路、937路、特19路白云路站下車,向北100米;1路、52路、99路工會大樓站下車,向西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