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楠
看過這部老片的才算吃貨
文/李楠
關(guān)于蘇州的美食記憶,來自一個夏天的傍晚。那時晚飯還沒上桌,我坐在電視機前,電視里的廚房熱火熏天,穿著白色大褂的大師傅,一手顛鍋,一手顛勺,菜滑進鍋子里,火“騰”一下燃起老高,滾在油鍋里的魚被盛進盤子,一團黑乎乎的醬汁“刺啦”一下澆在魚上。說來也怪,那個年代的電視也小,畫質(zhì)也不清晰,黑乎乎的醬汁更無美觀可言,可就是這個鏡頭,讓一個喜好濃油赤醬的北方小孩,饞得口水四濺,心里只想,應(yīng)該再配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
場景出自1983年拍攝的《小小得月樓》,長大后想再看一遍,卻只能找到原版的蘇州話版本,電視里的配音版怎么也找不到。重溫舊影,發(fā)現(xiàn)電影中的食府“得月樓”原來真實存在,而且不僅出現(xiàn)在這部電影里,早在1963年就被電影《滿意不滿意》征用。后來諸如《蓮藕》、《美食家》、《明月幾時圓》、《姑蘇水巷行》等影視片,都有它的鏡頭,可說是蘇州美食電影里的???。
說起“得月樓”,蘇州幾乎無人不知。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址在虎丘半塘野芳濱口,現(xiàn)址則位于蘇州饕餮云集的觀前街太監(jiān)弄里,對面就是另一家百年老店“松鶴樓”,門對門,臉對臉,唱起了對臺戲。
與建于清代的松鶴樓比起來,得月樓的歷史更悠久。傳說乾隆爺下江南,在得月樓用過膳,因其味道鮮美,賜名“天下第一食府”。這一段傳說,無論正史野史都沒有記載。有兩種可能,一是乾隆壓根沒來過,二是他老人家隱名埋姓悄悄的來,吃完又悄悄的走。但今日蘇州的食客們還是很給面子,即使老字號已經(jīng)被黑出翔,樓里的生意還是紅紅火火,要是沒有提前訂桌,入夜冒冒失失的來,必得取號排隊。
那么“得月樓”是如何與電影扯上關(guān)系的呢?
這里,要提到一個比較老牌的劇團——蘇州滑稽劇團。1958年,該團創(chuàng)作了《滿意不滿意》,講的是在蘇州一家名叫“得月樓”的餐館里,服務(wù)員們怎么提高服務(wù)意識的故事,主題不在吃,而是講究“人人學(xué)雷鋒、社會主義好”。但喜劇氛圍是很到位,幽默冷而不刻板,十分有趣。而且在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人人都說五講四美,人人爭做五好青年。巡演時,群眾對這個戲的反映也十分熱烈。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啟用蘇州滑稽劇團的原班人馬,拍攝了電影《滿意不滿意》,“得月樓”一下全國皆知。
但其實,《滿意不滿意》里的“得月樓”只是用了這個老店的名號,并不存在。公私合營的年代,主營蘇幫菜的“得月樓”變成了“得月樓面飯館”,主打蘇州面食:大肉面、排骨面、爆鱔蝦仁面、素交面……一個個海碗似的端上來,顧客吃得是風(fēng)卷殘云。在這個飯館里,唯一保留的老店習(xí)俗只有一樣——堂倌唱菜單。舊時民間的飯館服務(wù)員,稱為“堂倌”,點菜也不興拿個小本子記,都是默記在心里,這是堂倌的一項基本生存技能,單子記不住,飯碗就要丟。南北中國都有唱菜單這一步,只是腔調(diào)不同,這里便是用蘇州話。
真正的“得月樓”,在1982年恢復(fù),移址觀前街太監(jiān)弄43號。第二年,還是由蘇州滑稽劇團為主要班底的電影《小小得月樓》在這里拍攝。這部電影,算得上是《滿意不滿意》的續(xù)集,原來電影里的5號服務(wù)員小楊變成了老楊,當(dāng)上“得月樓”的經(jīng)理,他的兒子楊毛頭在游覽區(qū)開設(shè)一家叫“小小得月樓”的分店,堅決抵制“開后門”的不正之風(fēng)。仍舊是滑稽劇的幽默方式,只不過主題變成了八十年代紅火的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打拼的故事。
在《小小得月樓》里,蘇幫菜終于登堂入室,成了正主,電影中出現(xiàn)的都是地地道道的蘇州名菜。
經(jīng)過現(xiàn)代改良,糖醋鹵汁變成了番茄鹵汁,黑松鼠也變成了紅松鼠。
便是開頭那個被黑乎乎醬汁澆的魚。要說這道菜,也頗有歷史。清代《調(diào)鼎集》里就有記載:“松鼠魚,取(魚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炸成松鼠式,油、醬燒”。到了現(xiàn)代,魚肉一般要下兩遍油鍋,先炸成淡黃色,待油鍋熱至八成,入魚肉,復(fù)炸成金黃色,澆上熬熱的糖醋鹵汁,形狀似鼠,外脆里嫩,酸甜可口。電影里澆的是傳統(tǒng)的糖醋鹵汁,而不是后來改良的番茄醬汁。澆汁的方法,還有講究,地道的做法是鱖魚一炸好,迅速端上桌,當(dāng)著食客的面澆以鹵汁,這樣才能聽到嗤嗤如松鼠的叫聲。但現(xiàn)今的得月樓,地方寬敞,客人眾多,這道菜幾乎每桌必點,還踐行老法,豈不是嗤聲遍地,成了鼠窩。所以,現(xiàn)在想聽松鼠叫,也只能去后廚了。
這道菜在清代蘇州地區(qū)就很盛行,也差點出現(xiàn)在影片大反派白娘娘的飯桌上。清代袁枚在其所著的《隨園食單》中就有關(guān)于斑魚菜肴的記載:“斑魚最嫩。剝皮去穢,分肝肉二種,以雞湯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鍋時加姜汁一大碗、蔥數(shù)莖以去腥氣?!币赃@鲃肺湯,一定要去蘇州木瀆的石家飯店。飯店主人姓石,店于乾隆年間已經(jīng)開業(yè)。早年太湖東岸的鄉(xiāng)人多捕斑魚為菜肴,石家飯店老板發(fā)現(xiàn)斑魚的鮮味集中在它的肝臟,在中秋前后長得特別肥嫩,大約有如鵪鶉蛋。于是把斑肝取出燒湯,稱斑肝湯。一碗湯需要幾十條斑魚的肝。費孝通先生曾在《肺腑之味》中有一段鲃肺湯烹飪手法的生動描寫,他說,一般的做法總是把整個魚身一起烹煮,“這里的主人卻去雜取精,單取魚肝和鰭下無骨的肉塊,集中清煮成湯,因而魚腥全失,鮮味加濃。湯白純清澈,另加少許火腿和青菜,紅綠相映,更顯得素樸灑脫,有如略施粉黛的鄉(xiāng)間少女。上口時,肝酥肉軟,接舌而化,毋庸細嚼。送以清湯,滿嘴生香,不忍下咽?!倍嗌傥娜四投贾诉@鲃肺湯的迷,可惜《小小得月樓》里的白娘娘卻不識貨,偏不要。
鲃肺湯講究一個“鮮”字
蘇州大肉面,《滿意不滿意》里,顧客點的就是這碗大肉面
《小小得月樓》里被楊毛頭天天掛在嘴邊的甫里鴨,是作為一道失傳名菜出場的,只在一本古書食譜上記載著做法。為了讓歸國同胞吃到珍饈美味,楊毛頭和創(chuàng)業(yè)小伙伴們苦苦尋找失落的菜譜,終于還原這道傳說中的名菜。
電影對甫里鴨的做法并沒有明說,讓人十分好奇,經(jīng)查資料,發(fā)現(xiàn)這道菜只能用“不厭其煩”來形容。傳說,唐代文學(xué)家陸龜蒙,別號甫里先生,有養(yǎng)鴨和烹鴨的嗜好,他的做法是:鴨中包鴿、鴿中包雀、雀中包蛋,鴨皮炸了,脆酥香鮮,口銜石榴花,下墊荷葉,背排槍蒜,間灑花瓣,后呼朋喚友共賞,眾友一嘗之下,被這等文人雅趣驚呆了,故戲稱“甫里鴨”。這做法不知要耗時耗力到何種地步,真是不像楊毛頭等小伙子耐住性子做得出來的。月樓”的菜譜上只有“甫里鴨羹”,據(jù)稱是甫里鴨的簡化版本,但也工藝復(fù)雜,摘來與廚藝精湛者共享:干貝洗凈,去除老肉后與蝦米共放碗中,加紹酒、蔥姜、精水,上籠蒸透。山藥去皮與筍分別切成薄片。薺菜下開水鍋來熟,撈出斬成細末。將光鴨治凈,連同肫肝、火腿、豬蹄筋放入水鍋燒沸,去浮沫,撈出洗凈。將鴨(背朝上)、肫肝、火腿及蹄筋同放入砂鍋內(nèi),加入原湯、蔥姜,上壓一平盤,加蓋上火燒至酥爛。揭蓋去盤,揀去蔥姜,將各種原料撈出,涼后去掉鴨骨,將鴨肉切成3厘米長、2厘米寬的塊,火腿、肫肝切片,蹄筋切成3厘米長的段。將干貝等各種輔料放入盛有原湯的砂鍋內(nèi),再放入鴨塊,面上擺放筍片、香菇、火腿、魚圓、加入紹酒、精鹽,加蓋置火上燜至酥爛即成。上桌時撒芥菜末,成品湯汁稠粘,香鮮濃郁。如果前往得月樓,真應(yīng)點來一品。除了這三道蘇幫菜,電影中出現(xiàn)的菜色還有更多,不勝枚舉。得月樓的招牌菜更是繁多:清炒河蝦仁、響油鱔糊、櫻桃肉、雪花蟹斗……林林總總有三百余種,并配有春、夏、秋、冬四季時令菜點饗客。
清炒河蝦仁:據(jù)說做這道菜時,蝦仁一定要活剝,所謂的活剝是指蝦仁出水后絕對不能死,在剝之前用開水稍微燙一下,使得蝦仁與蝦殼可以剝離,然后掐頭去尾,用手一捏把蝦仁擠出來。
《小小得月樓》講的是新事,回歸的卻是傳統(tǒng)。百年老店令人向往神游,但也卻最易被人詬病。重溫電影,發(fā)現(xiàn)一個小細節(jié),現(xiàn)在得月樓里的每一道菜,無論造型和裝盤都和三十年前的《小小得月樓》中并無二致,它保持的傳統(tǒng)審美,對老蘇州人和揣著懷舊情懷而來的食客來說,最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