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教學要實現(xiàn)讓學生讀懂詩鑒賞詩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從課堂找到鑒賞詩詞的方法。本文以詩詞教學為研究對象,從教師、學生、課堂三個角度著重分析了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并針對教學現(xiàn)狀分別從教材處理策略、課堂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策略三個層面進行探討,旨在給一線教師的古詩詞教學些許幫助。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教學 現(xiàn)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46-01
1 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學習興趣較低,閱讀面也較為狹窄,同時積累量也相對比較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記誦的狀態(tài),在知識的遷移上容易受到約束和限制,缺乏一種宏觀審讀,也就更談不上個性悟讀或者審美解讀,最終造成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上非常的茫然,一切為了考試而學習,未真正領悟到古詩詞所蘊含的各種藝術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也就得不到提高。
1.2 教學策略過于單一和形式化
古詩詞自身具備內容含蓄、語言凝練、表達巧妙、文句變形且語義跳躍等特征,而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話那樣淺顯易懂。對于大部分古詩詞而言,并不是簡單地通過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內在所蘊含的意義,而這無疑也為學生學習古詩詞加大了難度。據(jù)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仍舊采用的是一種“填鴨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古詩詞自身語言所具備的靈活氣韻得不到展現(xiàn),使其審美趣味逐漸下降,最終使學生創(chuàng)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響、限制,造成其教學質量低下。
1.3 教學功利化
在高考這支指揮棒下,高中語文詩詞教學流于功利化。一方面表現(xiàn)在重鑒賞技巧的灌輸,輕能力培養(yǎng),尤其在高三階段各種詩詞鑒賞的秘訣如潮水般涌向學生。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不求質量,但求多多益善,期望能夠押中高考題。其實這種現(xiàn)象都圍繞“分”,忽略了詩詞鑒賞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違背了詩詞鑒賞的規(guī)律,是一種詩性美的丟失,嚴重違背了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
2 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實施
2.1 基于古詩詞自身文體特點所采取的策略
2.1.1 在技法上進行突破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語言也在發(fā)生著一定的變化,若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望文生義來理解古詩詞,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古詩詞理解上產(chǎn)生誤區(qū)。在古詩詞中,其語言較為含蓄,通常情況下,作者不會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過諧音、比喻、用典、互文、擬人或者借代等方式來表達。鑒于這種特性,筆者認為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想突破這種語言理解障礙還必須得掌握相應的藝術技能,從整體出發(fā),根據(jù)語境進行聯(lián)想,對詞義進行動態(tài)地介紹,將一些困難的古詩詞轉變成為容易理解的語言。比如,高適的《燕歌行》《封丘作》這兩篇詩歌中,有“煙塵”和“風塵”這兩個詞語,盡管二者只有一詞之差,當時在詞義上確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學時,教師可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借助于工具書,使學生能夠明白《燕歌行》中的“煙塵”指的是戰(zhàn)爭,而《封丘作》中的“風塵”即可理解成為流言蜚語和地位卑微者的生活,又可理解成為戰(zhàn)亂。
2.1.2 結合古詩詞自身的意境,進行情境的再現(xiàn)
在古代,詩人將客觀的物象來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素材,通過加工與提煉以后,將其轉變成為滲透著詩人自身情感的藝術形象。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明白這一特性,注重學生感官的激發(fā),進行古詩詞意境的再現(xiàn),正確引導學生在這種意境中來解讀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一種思想,借助于具體的物象,使學生可從不同形態(tài)上來審視詩詞所蘊含的內涵,通過日常體驗與觀察來逐步增強學生對于物象的感受能力,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詩詞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還應將意象進行歸納和總結,辨別不同詩詞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確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所呈現(xiàn)出的意蘊進行細作與辨析,通過學生自己的辨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意象之美,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聯(lián)想,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表面語言符號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2.2 教學方式的融通與創(chuàng)新
在進行詩文的閱讀時,應從整體出發(fā)把握詩歌,結合詩人所處時代、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其自身的生活狀況等,這樣才能夠在一個大的語境中,從淺到深地認識和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意義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作品的宗旨。比如,進行山水詩這一專題的教學時,在對盛唐時期“王維和孟浩然”所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和中唐“韋應物和柳宗元”所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之間異同進行比較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對當時唐朝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明白盛唐與中唐之間二者在本質的異同,使學生就能夠認識到盛唐時期,“王維和孟浩然”所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更多是表達作者對于生活和自然的喜愛;而在中唐時期,“韋應物和柳宗元”所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則更多的反映出了作者低落和無奈的心情,表達了作者自身清淡高遠以及孤寂的意趣。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在進行詩詞鑒賞的時候,教師應該利用母語這一課程資源意識來增強古詩詞和日常生活、社會以及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所具備的各種象征。同時還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古詩詞教學場景,從而增強學生自身的感性認識。
加強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作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深刻認識到古詩詞的內涵,更加客觀且全面地理解作者自身的情感,繼而提高其對古詩詞進行鑒賞的能力。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寫作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這種“寫”并不是指簡單的仿寫,而是把一些簡單的閱讀行為變?yōu)橐环N形式多樣且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同時還可在原古詩詞上進行改寫。比如,在進行王維《山居秋暝》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文章中所呈現(xiàn)出的意象以及詩歌自身的特征,借助于創(chuàng)造性聯(lián)想以及具體形象的補充,讓學生利用散文式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使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王維詩歌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意象。
作者簡介:李志鵬(1974-),男,漢族,籍貫:寧夏隆德,學歷:大學學歷,中一職稱。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