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曉宇?オ?
高中語文教學總是存在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放在平常給學生閱讀,學生往往愛不釋手,全身投入,但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教學,學生的興趣卻會大大降低,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究其根本,是因為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形式太過呆板,只是填鴨式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失掉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色。那么,如何讓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返璞歸真,回歸本色呢?
一、營造情境,融情入文
閱讀教學是學生個人與作者溝通的過程,學生的性格不同、知識理解不同,其閱讀的過程、體悟和最終收獲都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放棄統(tǒng)一閱讀目標的設定,而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閱讀情境,讓學生自由徜徉在閱讀的海洋里,汲取所需營養(yǎng)。
如學習《雨巷》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著名的朗誦音頻,讓學生閉上眼睛,放空內心,認真傾聽,仔細體悟朗誦過程中的感情變化,自主去構想那個悠長的雨巷、彳亍的詩人和撐著油紙傘的美麗姑娘。學生仿佛置身在那個下著小雨的街巷里,情緒隨著朗讀和腦海中的畫面不斷起伏。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化身作者,文字化身情境,詩中的畫面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跨越時光,向學生緩緩走來,而詩的感情則在悄然中躍出紙面與學生的情緒相貼合,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文。
教師為學生營造情境是通過客觀的條件來對主觀施以影響,讓學生以自己的學識、經(jīng)歷和感悟閱讀和理解文本,讓學生自己在潛移默化中走進文本,去和作者實現(xiàn)心與心的交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對學生做統(tǒng)一要求,恰恰能使學生以更自在、更放松的狀態(tài)來進行閱讀,從而實現(xiàn)細膩的欣賞和品味,這種無聲無息的教學,很多時候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
二、對話文本,體會悸動
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對文本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積累歷史文化知識,增加文化底蘊,并融會貫通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笨梢哉f,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對文本融會貫通,在對文本的琢磨與思考中體會每一個文字的悸動,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標準與要求,也是一位語文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反映與體現(xiàn)。
如《五柳先生傳》一文,有這樣一句描寫很引人注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蔽揖妥プ∵@一關鍵點,向學生提問道:“五柳先生作為一代文學大家,為什么連自己的姓字都不知道呢?難道是真的沒有自己的姓字么?”學生紛紛表示不解,這時我讓學生帶著疑問綜合閱讀文本,并在閱讀后向學生介紹了陶淵明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學生在聽完之后恍然大悟,紛紛表示:“五柳先生是不想自己跟別人活得一樣?!薄疤諟Y明是想做一個特立獨行、遺世獨立的人?!薄疤諟Y明是想以自己不同流合污的行為來反抗當時黑暗的社會?!薄疤諟Y明真是一個胸中有大志向的人?!蓖ㄟ^這樣的閱讀方式,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調動,以重點詞句為切入點,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閱讀中來,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文本背后作者情緒的悸動。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效地開展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真正品味文本中的精髓,在作者的情緒悸動中找尋到潛在的精神主旨。只有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心與心的交流、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讀寫結合,升華素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課堂上,閱讀與寫作是完全割裂開來的,在閱讀課上絕不談寫作,在寫作課上絕不談閱讀,造成了閱讀和寫作的分離。但就閱讀與寫作的實質而言,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對這兩種課程的分割,必將導致語文課教學效率的降低,而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兩者相互促進的滾動式提升循環(huán),不失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良方。
如學習《荷塘月色》,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烘托出一種優(yōu)雅的情緒氛圍,之后讓學生細心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著重探討作者在不同的情緒下所使用的不同的寫作手法,提練那些能明顯反映出作者情緒的語句。學生自主閱讀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組討論文中的修辭手法、疊音詞、動詞等寫作亮點,分層理順作者的寫作思路,歸納文章的文脈。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手法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對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更加靈活,在平常的寫作中能夠借鑒作者整體的行文布局,寫作水平和閱讀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不同,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很好地實現(xiàn)了閱讀與寫作的融合,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多了一個有益的思考角度,閱讀側重點更加豐富,思路也更加開闊。本色閱讀的實質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地對文本進行閱讀,最終實現(xiàn)對文章融會貫通的掌握,而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無疑是本色閱讀教學理念的一個最好的體現(xiàn)。
當然,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本色閱讀應當是語文原生態(tài)教學的一個有益嘗試,必須建立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不管運用怎樣的教學形式,都必須實現(xiàn)與教學文本的充分對接,避免課堂教學形式化,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本質回歸。
作者單位: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茚旺高級中學 (6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