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オ?
所謂“本色閱讀”,這個說法化用于蘇派語文名家黃厚江老師的“本色”語文,亦有不少語文人以“本色閱讀”為主題進行過課題研究,這里不作贅述。秉承名師們的理念,我理解的“本色閱讀”主要是指讀者對文本承載的思想內(nèi)容、情感態(tài)度、藝術特色等元素作出的本真的、深度的理解;它是一種追求本真的閱讀目的、閱讀過程和閱讀效果的閱讀行為。
所謂“多維解讀”,就是指從不同維度對文本的內(nèi)容和形式進行深度閱讀理解。其重點,傾向于對文本的優(yōu)點、特點、難點等閱讀附加值較高的因子進行探究、賞析,逼近文本的核心和作者的內(nèi)心。
《湖心亭看雪》這篇晚明小品,篇幅短小,文言淺近,教學起來看似容易。然而,在教了多遍之后,我們?nèi)陨罡羞z憾,總感覺如“隙中窺月”。
眾所周知,誦讀課文、默寫名句、積累詞匯、理解大意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和考查要點。在完成這些基本任務后,我們還可以在文本解讀上追求些什么呢?于是,我嘗試了“本色閱讀”狀態(tài)下的文言文多維解讀教學。
一、讀西湖奇景
西湖為杭州勝景,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下,游西湖之名士多矣,寫西湖之名篇亦多矣。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蘇軾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早已家喻戶曉。然而,冬夜泛舟西湖賞雪如張岱者的確少有。
西湖雪夜,人跡罕至,萬籟俱寂,大雪和夜幕遮掩了一切的繁華麗錦,看不出絲毫的名勝氣象,冷清至極。霧凇、天、云、山、水、長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在夜的背景下共同組成了一幅冷色調(diào)的畫面,而張岱要尋覓的恰恰就是這種與常人所愛迥異、與自己心靈契合的景致。張岱筆下之景,湖以雪奇,雪以人奇?!拔骱婢啊笨梢哉f是張岱“癡”的外物寄托。
二、讀白描手法
從語言風格上看,張岱運用了極簡約、省凈、質(zhì)樸的白描語言。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后來被借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上,成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指用最簡練的筆墨描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文中最典型的白描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兩句。這兩句白描又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方面,張岱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幾個數(shù)量詞描繪“長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的影子,精準而巧妙,令后人實在無法找出更恰當?shù)脑~語去替換;另一方面,白描筆法與西湖雪夜的黑、白、灰色調(diào)極為切合,后人也實在難以運用其他寫法去替代?!鞍酌枋址ā笨梢哉f是張岱“癡”的語言魅力。
三、讀名士風骨
張岱其人非凡夫俗子,通過閱讀課本注釋,學生可知: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诖耍瑢W生可以在頭腦中對張岱其人初步建構起一個有錢、有閑、有情、有趣、有學問、有節(jié)操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與舟子之類的俗人是迥然不同的。
在張岱所做的《自為墓志銘》中,他自稱“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可見,在張岱身上,紈绔子弟奢靡放浪的享樂習氣和晚明文人隱逸玩世的頹放作風兼而有之。不過,張岱為學涉獵廣泛,著述宏富,雖無緣功名,卻筆耕不輟,老而不衰。于此可見,他與一般紈绔子弟亦有區(qū)別?!懊匡L骨”可以說是張岱“癡”的個性基因。
四、讀人生況味
縱觀張岱的一生,前期和后期的生活際遇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蓖砟陱堘窂碗s的內(nèi)心世界由此可見一斑。年少青春、繁華靡麗、適情雅趣皆轉目成空;故國不再、避隱他鄉(xiāng)、才高命蹇、遺世獨立,他始覺人生如夢。留戀與厭倦、自賞與懺悔、超脫與孤獨、積極與消極諸種矛盾因素郁結之際,他的靈魂仿佛在現(xiàn)世和空門兩個世界游走,一部《陶庵夢憶》正寄寓了這位沒落的貴族文人無限的人生況味。這種況味在張岱筆下,總是深藏于敘事寫景之中,絕非輕易表露。
例如文中寫湖上奇遇一處,一個“喜”字,表面上是隨口點出金陵客人的知遇之喜,實際上更是張岱內(nèi)心世界的寫照,折射出他積年的悲涼與孤獨。一個“客”字,表面上是隨口點出金陵人的人生際遇,實際是張岱自身命運的寫照,由人及己,暗藏著無盡的漂泊之感。特別是文章結尾,張岱借舟子這個“粗人”的話來為自己的文章作結,更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表達效果。在舟子看來,四季之中,唯有冬季不是游西湖的時令,一天之中,唯有夜晚不是游西湖的時間。而主人偏偏在“大雪三日”之后、“更定”之后“獨往湖心亭看雪”,實在是“癡”。 更讓舟子意想不到的是,主人竟然在湖心亭遇到兩個和他一樣“癡”的金陵人正圍爐煮酒。他們姓甚名誰?為何客居杭州?又為何夜飲湖心亭?這一切都令舟子摸不著頭腦,難怪他下船后喃喃自語。不過張岱對舟子的話并未發(fā)表任何看法,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一個“癡”字,表面上是舟子對主人和金陵客的不解和怪罪,脫口而出,率性為之。實際上,這恰好成了對張岱晚年人生表象的絕好概括。張岱貌似“癡”,實則“知”,對人生況味的“知”,“知”到極點化作“癡”!這或許是張岱“癡”的生命真諦。
除以上課例,教材中尚有很多文言短篇,內(nèi)容平實而深邃,文筆簡約而雋永,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百讀不厭。教學時,在完成了誦讀課文、默寫名句、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等基本任務后,如果不能繼續(xù)向文本的深處追溯,那么勢必浮于閱讀的淺表。這不僅是對文本資源的巨大浪費,更是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這一教學重任的不作為。
當然,多維解讀也并不是沒有邊界的。我認為至少應遵循以下原則:保持閱讀的本色,不搞偽閱讀;在完成文言文教學基本任務的基礎上進行,不弱化“文言”;忠實于原作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相統(tǒng)一,不肆意曲解;結合學生實際設定相應標準,不搞一刀切;根據(jù)文本的優(yōu)點、特點、難點等確定解讀維度,不漫無目的;借助豐厚背景資料、印證解讀成果,不無中生有。
“本色閱讀”狀態(tài)下的文言文多維解讀能拓寬文言文教學路徑,充分挖掘文言文資源價值,讓學生獲得更豐厚的文學滋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王林中學(2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