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永玲
爸爸真的愛錢不愛我嗎
□舒永玲
日記時間:10月8日星期六
天氣:多云
當下心情:困惑
心情指數(shù):★★★★★
放學后,我拿著學校發(fā)放的暑假游學申報單回到家。對于這次游學活動,我特別期待,因為班上好多同學都要參加。可是這次游學需要幾千塊,我擔心爸爸會不同意。以爸爸的性格,估計沒說幾句話就會吵起來。思前想后,我決定采用寫信的方式。從最近努力學習上補習班,到成績的提高。從平時生活的節(jié)儉,到對游學的渴望。在信中我誠心誠意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然而爸爸看了我的信之后,依然不同意。他的理由很簡單:這個錢花得不值!我跟爸爸爭吵了起來。就連媽媽也支持我,但爸爸就是不同意。我心里非??鄲?,難道在爸爸的心里,我連幾千塊錢都不值?
(小翼)
讀千卷書,行萬里路,寒暑假是學生走出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有利時機。小翼想借暑假與同學們一起外出游學、博聞天下,這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為什么以失落告終呢?原因有以下幾種:
1.經(jīng)濟尚未獨立。初中生的經(jīng)濟來源是父母,而外出游學也不是一筆小費用,因此掌握家庭經(jīng)濟大權的爸爸成為關鍵性人物。
2.與爸爸溝通無效。小翼猜想到爸爸比較粗暴,面對面溝通很容易爭吵起來,因此采用書面交流的方式。但是爸爸沒有聽從他的訴求,不理解他,他覺得很傷心。
3.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使小翼煩惱的,不是爸爸不同意外出游學這件事情,而是小翼覺得爸爸不愛他。比如,“我現(xiàn)在學習這么努力自覺,成績也提高了不少,作為獎勵爸爸應該會支持我?!薄拔以谌粘I钪泻芄?jié)儉,從來都不亂花錢,這是唯一的一次,爸爸應該會答應我。”這些都是絕對化的要求,而“爸爸如果愛我的話,就應該能理解我的心情,會答應我的。”這是一種過度概括化的結(jié)論。絕對化的要求和過度概括化的結(jié)論都是不合理的認知方式。
小翼的心中對游學充滿了期望,但是爸爸卻說“這錢花得不值”,讓小翼覺得在爸爸心里,自己連幾千塊錢都不值。難道爸爸真是這樣想的嗎?如何與爸爸溝通呢?
1.改變不合理認知。爸爸不是一臺有求必應的“提款機”,父愛也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不能強迫別人怎樣做,也不能因為暫時受挫而一葉障目不見父愛。因此,我們要改變不合理認知,只有認知合理了,情緒才會平和許多。
2.嘗試換位思考。爸爸只是堅持了他個人的消費觀念。他想說的是“花幾千塊去游學不值”,而不是說給小翼花錢不值。小翼努力學習上補習班,這上補習班的費用也不少,但是爸爸卻非常舍得。爸爸只是希望把掙來的錢用在他認為有意義的地方。如果小翼真有重要需求,相信爸爸會傾其所有支持小翼。其實,家人都是彼此相愛的,互相寬容、理解,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是多么地深愛著自己。
3.借助登門檻效應。先對爸爸提出一個較低的要求,比如邀請爸爸陪同自己一起去離家最近的一所大學參觀,或者向爸爸介紹要參觀的大學,借機向爸爸說明游學的原因。可以一步一個臺階,一點一點地達到說服的目的。相信小翼抓住“消費觀念不同”這一癥結(jié),表達對爸爸的理解和愛,合理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訴求,是可以和爸爸溝通順暢的。
欄目主持人:馬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