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定武+付敢澤
【技法闡釋】
人的成長過程,一般以年歲作為標志。每一階段所發(fā)生的事情,就如樹木的年輪一樣,必然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例如,《孔雀東南飛》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币凿侁惻疟鹊姆绞?,將劉蘭芝從十三歲到十七歲這一年齡段的經(jīng)歷表述得鏗鏘頓挫,有條不紊,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出她的知書達禮、才藝雙全。這種圍繞既定的主旨,采用年歲作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敘寫重點年歲中所發(fā)生的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獨特鮮明的真實個性,反映生活某一方面的本質意義的技法叫作“年歲記事”。它貌似一般人所忌諱的“流水賬”,但若是運用得當,“流水賬”里也能出金??梢允棺髌沸形暮啙嵍忠馓N深厚,篇幅短小而又畫面真切,條理清晰而又重點突出,從而收到化平淡為神奇的效果。
中國古代許多歷史文獻敘寫史實,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或以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或以皇帝年號紀年,因而被稱作“編年體史書”。與“編年記事”相比,“年歲記事”可以說同出一源,不過具體而微罷了。它也主要用于寫人記事,并且呈縱式展開文脈;而與“編年記事”的區(qū)別在于只可以從某一個人的視角來觀察紛紜雜沓的大千世界,通過他不同時期的見聞感受來塑造人物形象,描繪五光十色的生活圖景,抒發(fā)喜怒哀樂的真摯情懷,流露褒貶抑揚的深刻思想??紙鲎魑闹?,它常常被派上用場,而且大有作為。2011年四川高考作文題是“總有一種期待”,其題眼為“總”,強調了“期待”的時間之長遠,行動的意志之堅韌,要落實到文章中可決非易事,故使得不少考生束手無策。有位考生另辟蹊徑,把目光投向記敘文體,巧妙地采取年歲記事法來謀篇布局。文章?lián)袢∷砷L中幾個有代表性的節(jié)點,以年歲為經(jīng),以期待為緯,刻畫他在成長的不同時期里對走進詩詞意境美的努力追求:6歲,期待詩人們帶給自己美好的想象,讓夢想奇景牽引著步向人生更遠的路;12歲,期待走進詩人們寫作的場景,在詩人們的足跡中尋找與自己相似的足跡;18歲,期待獲取華夏五千年蘊藏在詩詞中的精髓,讓她熏陶著自己不斷成長。如此年年期待,歲歲成長,文章水到渠成,卒章顯志:“從小到大,我總有一種期待。便是這種對詩詞的期待,伴我一路成長;便是這一路的成長,使我對詩詞又有新的期待?!闭婵芍^成長不止,期待無限,淋漓盡致地凸顯題眼,演繹題旨。文章立意高遠,構思精巧,從而脫穎而出,亮人眼球。
以“年歲記事”技法構筑框架,揮灑筆墨,人稱可以不拘一格,或者用第一人稱,或者用第二人稱,也不排斥第三人稱。具體操作時須注意兩點:一是鎖定題旨,善于選點,即緊緊圍繞一個中心,著眼于大背景,著手于小題材,抓不同年歲中的典型鏡頭,精心取舍,以小見大,使之全方位、立體地反映生活本質特征;二是一線串珠,工于組合,敘事不蔓不枝,繪景惟妙惟肖,力求每個生活鏡頭內容凝練集中,畫面視感強烈,筆法靈活多變,邏輯逐層深入,首有提領伏筆,尾有回扣照應,布下“年歲”紅線將它們貫串成為一個整體,宛若流光溢彩的珠鏈,這樣才能給人意境深邃、絢爛多姿的享受。例如,《美麗的綻放》這道命題,如果根據(jù)“年歲”來“記事”就不難出彩。題目為偏正短語,要寫作的對象是“綻放”,需凸顯的題眼是“美麗”?!熬`放”本指花的開放,這里比喻“表現(xiàn)”“顯露”等,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懊利悺眲t是對“綻放”的修飾,也可以視為它的領屬。其范疇很大,包括人所擁有的一切美好情愫和優(yōu)秀才能。整個命題旨趣在于,表現(xiàn)人的具體行為所閃耀的心靈之光和智慧之光。大體把握題意之后,不妨從“成長”的角度確立“誠實為人”“艱苦求知”之類的主旨,擷取幾則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年歲”為經(jīng),以“成長”為緯,層層推進,串“點”成“面”,精心編織出曲折動人的故事,再現(xiàn)人物如何逐步克服缺點和困難,最終綻放出美麗的必然過程。
【名家示范】
雪地里的紅棉襖
高吉波
(一)
30年前,我8歲。
母親不在了,一群孩子擠在父親脊背上,討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一個好心的媒人看著可憐,說家里沒有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個青黃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牽著一頭瘦毛驢馱回了我嫂子。她年長我15歲,嫁來時,驢屁股上綁著兩袋玉米,哥說是嫂子用彩禮錢換的。
大約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給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來時,我已舔凈了留在嘴邊的米粒。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說鍋里有碗米飯,留給我的,里面掩著兩個雞蛋。
我沒喝,也沒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給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凈?!鄙┳于s來,抱我到河邊。她把我紅腫的小手拉到她的懷里暖和,然后摸出兩個雞蛋,“還熱,吃吧?!?/p>
那天,風大,雪大。嫂子穿著紅棉襖,在雪地里像一團火焰。
(二)
20年前,我18歲。
嫂子給我剃個新頭,然后背著行李送我到小鎮(zhèn)的車站上。
“阿九,咱家你出息,外出讀書要學會自己疼自己。”她說。
那天,風大,雪大,隔著車窗,嫂子跑著向我招手。我覺得是一團火焰在雪地里跳躍,盡管她穿的棉襖是藍色的。
(三)
現(xiàn)在,我38歲,號稱作家。
父親和大哥相繼隨我母親去了。他們留下的最后一句話都是給嫂子的:真有來世,我變把椅子,讓你坐著歇歇。
到寫這篇文章,我與嫂子最末的相見,是去年春節(jié)攜妻帶小回老家去。
那天,風很大,雪很大。透過玻璃,我看見嫂子從屋外抱著柴草進來給我燒炕,我覺得雪地里有一團火焰永不熄滅。雖然她穿的棉襖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時間太長?”她說,“都這歲數(shù)了,還不會自己疼自己?!?/p>
我沒有說話,我盯著嫂子久看,我突然發(fā)現(xiàn)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頭發(fā)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樣想:嫂子其實是最美的。
后來,我在日記里寫過這樣的話:嫂子是弓,我們是箭,弓因箭而彎。
(選自《精美散文》)
[點 評]“雪地里的紅棉襖”,色彩對比鮮明,頗富象征意義。清貧苦寒的家境里,有一個心靈美好的人支撐著,如“雪地里有一團火焰永不熄滅”。題目先聲奪人,有力突出了主人公的崇高形象。
全篇采用“年歲記事”的方法布局,匠心獨運,別具一格。30年的時間跨度,30年的紛紜瑣事,30年的見聞感受,文章卻只擷取其中“我8歲”“我18歲”和“我38歲”這三段的典型材料,呈縱式展開來塑造人物,表達情感。作者信筆行文,靈動自如,或急或徐,或頓或留,或正或側,或詳或略,始終不乏細節(jié)生動,把嫂子勤勞善良的優(yōu)秀品格和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刻畫得淋漓酣暢?!澳翘?,風大,雪大。嫂子穿著紅棉襖,在雪地里像一團火焰”“那天,風大,雪大……我覺得是一團火焰在雪地里跳躍,盡管她穿的棉襖是藍色的”“那天,風很大,雪很大……我覺得雪地里有一團火焰永不熄滅。雖然她穿的棉襖是黑色的?!比绱朔磸忘c染烘托,既緊扣題目,使結構嚴謹有序,更讓人感受到雖然時光流逝,但嫂子卻愛心永恒。
“嫂子是弓,我們是箭,弓因箭而彎。”結尾畫龍點睛,借用日記中的生動比喻縱情謳歌嫂子的高風亮節(jié),猶如豹尾一擊,戛然而止而又余音繞梁。
【佳作展示】
踮起腳尖
某考生
從春到冬,母親踮起腳尖迎接新的一天;從小到大,母親踮起腳尖為我撐起一方愛的晴空。
——題記
想起母親,便想起她很多畫面。每一個畫面里,母親的姿勢都是踮起腳尖。
她踮起腳尖賣力地踩著打谷機;她踮起腳尖把一筐筐的稻谷放進高高的谷倉里;她踮起腳尖摘下樹上的桃子,挑到幾里外的集市上賣;在集市的人堆里,她高聲叫賣。那姿勢仍是踮起腳尖……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
一
5歲那年秋天。四里外的趙村放電影。母親說好要帶我去看的,可等她把碗洗好,把豬草剁好,裝到大荷葉鍋里后,我們匆匆趕到趙村的時候,電影已經(jīng)開始了。更重要的是:曬谷坪上早就聚集了很多人,連兩旁堆起的草垛上也是人。我們擠不到前面去,站在后面根本看不見,我急得直嚷嚷。母親迅速地把我架在脖子上,“哎,好!還差一點!看不完整?!蹦赣H又調整了一下身體,這下我完全能看見了。當時,也沒有去想,只知去看并不太懂得的電影。許多年后,我回憶起童年來,便明白了那晚我能看到電影的原因,是我一直騎在母親的脖子上,是母親一直踮起腳尖,踮了一個晚上。而她看到的卻只是別人的后背。
二
15歲那年,我中考。(那時,時興考中專,特別是我這樣的農村孩子,跳出農門,有份工作,就是長輩最大的心愿。)
記得6月18號那天,考完語文,我走出考場,一眼就看到了人群里的母親。她正踮起腳尖,探出半個身子,向這邊張望呢!我跑過去,輕聲責備說:“媽,你怎么來了,咱家正在割麥子呢,忙都忙不過來!”母親笑笑,從塑料袋里拿出兩張雞蛋餅,還有幾個雞蛋,塞給我說:“我送這個來給你吃,你最喜歡吃的了。天太熱,沒弄太多,怕壞,餓了吧,快吃!”
我接過,低頭看見母親頭上還粘著幾根小小的麥穗,一時不知說什么好,只是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考好!
三
25歲那年冬天,我失戀了,我覺得我的整個世界,都凍結了,都塌陷了。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冷冷的風里,萬念俱灰!不知什么時候,下起了冰粒,我不管;又不知過了多久,飄起了鵝毛般的雪花,我還是沒管。后來,不知怎么的,走著走著,就回到了家。母親見到我從單位回來,又驚又喜,連忙幫我拍去身上的雪花,“頭上也還有,別動,媽媽幫你弄下來!”母親邊說著,就踮起腳尖,張開雙臂,去弄我頭上的雪。剎那間,我感到一種巨大的溫暖彌漫全身,這一刻,我明白了:就算我失去了整個世界,我還擁有母親,還有母親暖暖的愛。我有什么理由不積極地生活呢?
四
我正準備午睡的時候,聽到客廳里窸窸窣窣的聲音,出來一看,是母親,她正踮起腳尖,躡手躡腳的,“媽,什么事呀!”“呀,把你吵醒啦!”母親像做錯事的孩子,“沒事,我送點青菜過來!順便看看,你們有沒有要洗的衣服!……哦,快去睡!快去!”我沒能拗過母親,她硬是把我兒子換下的臟衣服拿走了。
這一年,我34歲,母親57歲。她在我所在的學校食堂里做臨時工,一份幾百塊錢的工作,她卻比誰都看重,都珍惜??沼鄷r間,還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種了菜,時不時地來幫我做做家務……
母親拿著臟衣服的身影已經(jīng)走遠,灶臺上,放著她剛從地里摘下的青菜,翠綠翠綠的,還閃著光。
往事一幕一幕,那踮起腳尖的身影在我淚光閃爍的眼前交錯浮現(xiàn),告訴我許多,也教會我許多,還提醒我許多。
[點 評]“踮起腳尖”,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也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虛實意義兼?zhèn)?,蘊含頗為豐厚。本文以小小說形式演繹題目,通過對“踮起腳尖”這一微小動作的刻畫,凸顯“母愛深深”的主旨,抒發(fā)“我”無盡感戴的衷腸,小事大義,別出心裁,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筆墨清新靈動。不過它的最大特色還在于“年歲記事”技法的成功運用。開篇總起,亮出文眼:“母親踮起腳尖為我撐起一方愛的晴空”,并以大量的排比、反復句極力渲染這一動作,挈領起下文對“我”的四個人生節(jié)點的敘述。中間分寫,圍繞文眼以時間為經(jīng),以細節(jié)為緯,從“我”的視角,多時段、多側面地展現(xiàn)一幅幅“別開生面”的慈母愛子圖畫,濃情揮灑,感人肺腑,筆法變幻,多彩多姿,鮮活生動,美不勝收,逐層推進,井然有序。結尾總束,畫龍點睛,重扣人物動作,揭示深刻意蘊,照應前文內容,加深讀者印象。如此謀篇布局,使得文章增色不少,令人讀罷,別是一番“鄉(xiāng)愁”在心頭。
【拓展訓練】
當代經(jīng)典名言:“不要窮得只剩下了錢!”請以“窮與富”為題,寫一篇文章,體裁不限,立意自定。
[寫作提示]窮與富,具有雙重含義,包括物質上的與精神上的兩種。有人說,“錢”是財富的象征:有錢能使鬼推磨,財大氣粗,有錢能有一切。果真如此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金錢固然重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但是它換不來能力,換不來品質,換不來榮譽,換不來友誼,換不來真情,更換不來健康。人生路上,精神富有而物質窮困,遠比物質富有而精神窮困幸福。我們所熟知的陶淵明和賈寶玉就是典型例子。前者環(huán)堵蕭然,短褐穿結,但有采菊東籬、銜觴賦詩的情趣;后者高宅大院,錦衣玉食,卻無放飛天性、戀愛知己的自由。兩者對比,誰甜誰苦,不言而喻。“領帶大王”曾憲梓曾經(jīng)說:“苦難其實是人生的巨大財富。”這位上餐館將沒吃完的點心打包、一雙鞋穿過5年換了鞋幫接著穿的大亨,自1978年以來,累計向全國科教、福利等事業(yè)捐款7億多元。他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敬仰不在于他的物質財富,而在于他的愛心、勤儉等精神財富。由此可見,真正的富有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然而,古今中外有多少守財奴雖然是物質上的富人,卻是精神上的窮人,他們都為時人所不齒,為歷史所唾棄。寫作本題,如果選擇記敘性文體,以“年歲記事”來謀篇,也不難出彩。譬如通過某一人的視角,以年歲為經(jīng),以追求為緯,展示他贏得物質財富卻丟失精神財富的歷程,批判那種“窮得只剩下了錢”的陰暗現(xiàn)象,從而警醒世人該做一個怎樣的富人。落墨時,倘能遵循“眼前景,胸中情,筆底文”的九字訣,就一定能成就佳作。
[作者單位:湖北省仙桃市胡場一中]